中国古代的“男风”和搞基是一回事吗?

从来不看明清艳情小说的值班编辑 / 马马马

从现存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中看,中国古代的同性风气主要出现在男性之间。

当然这并不代表女性之间不存在同性关系,只是,古代女子交际范围狭窄,除非做了烈女、贞女、花魁或者诰命夫人,很少有被记载生平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有宫女“磨镜”传闻以及少数几篇二女结拜的小说,“女风”是否普遍流行过,也实在是一桩悬案。

●“磨镜”

相比之下,“男风”就高调得多。古代男风文化有过三个高峰:春秋战国、汉魏六朝、明清两代。

为耽美小说提供了许多素材的男风故事大多出现在先秦和汉代:《越人歌》、分桃断袖、龙阳之癖…据《史记佞幸传》和《汉书佞幸传》记载,汉代25个皇帝中,绝对蓄养了男宠的就有10个。

两晋南北朝,士人爱慕男色,男风也更为盛行,而且有从贵族阶层向下蔓延的趋势。

到了明清两代,男风文化蔚为大观,成了当时社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布衣的性或情感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家庭婚姻制度的一种补充。闽地的“契兄弟”、“契父子”习俗,更是将同性关系以“伪血缘”的方式变成了社会常态。

不过,中国古代的男风文化,尤其是晚明至清代的同性关系,与其说是“恋爱”,不如说是“狎妓”的变体。大部分情况下,地位高的“攻”和地位低的“受”之间毫无平等可言。

古代男风盛行,有法律方面的原因。明太祖禁止文武官员进入妓院,洪武三十年又颁布《大明律》严禁官员携妓宿娼,但对蓄养伶人没有禁令。

当时京城和江浙地区男伎很常见,时称“小官人”、“小兔子”、“小相公”……他们学习琴棋书画,衣着举止与女性无异,年过二十就无人问津。

在《龙阳逸史》、《宜春香质》、《弁而钗》、《金瓶梅》、《红楼梦》等书中,男性间真心相恋的例子几乎没有,发泄和买卖的关系则比比皆是。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好色者”都不是真正的同性取向。甚至,连他们的妻子也对此习以为常。

冯梦龙《挂枝儿》卷五《隙部男风》中有首民歌:

“痴心的,悔当初错将你嫁,却原来整夜里搂着个小官家。毒手儿重重的打你一下。他有的我也有,我有的强似他。你再费些精神也,我凭你两路都下马。”

显然,妻子发现自己丈夫对“小官家”更感兴趣之后,并没有三观崩塌,反而借此和丈夫调笑。

中世纪基督教世界对同性关系深恶痛绝,主要是由于《圣经》将同性关系视为大忌。由于没有宗教方面的禁忌,古代中国对同性关系的容忍度确实比中世纪西方要高得多,也从来没有像西方一样采取过火刑、阉 割等极端措施。

●二十世纪仍然难逃化学阉 割的图灵

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宗族观念,传宗接代是人最重要的责任之一,而“好男风”并不会对家庭伦理带来影响。

所以男人们只要完成了“续香火”的责任,无论流连青楼、追捧优伶还是蓄养娈童,一般只被认为是道德修养有瑕疵,并没有触犯任何社会禁忌。

但尽管如此,儒家还是一直试图对这种“不道德行为”进行教化。《商书伊训》中,太甲不可触犯的“三风十愆”已经包括了

“比顽童”。

虽然惩处力度比较轻,也很少执行,但宋明清都有禁止同性关系的法律条文。乾隆五年还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禁止男伎的法令,将男子间自愿发生的关系也列在惩处范围内。

●乾隆

不过,在连办案官员都爱好男风的情况下,除非闹出人命,其他案件的处罚大多很随意,或者根本不处罚。就这样,好男风,最终在古代中国变成了一件时髦愉悦,又基本安全无风险的事情。

参考资料:

1.施晔:《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林星群:《清代法律视野下的男风现象》,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陈寒非:《清代的男风犯罪》,《法律和社会科学》,2015年第14卷;

4.张杰:《明清时期在华天主教在同性恋问题上与中国的文化差异》,《中国性科学》,2005年第5期。

  • 发表于 2017-06-12 00:00
  • 阅读 ( 113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