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子弟到底有哪些优待政策?

作为清朝的特殊群体,清廷给予了八旗非同一般的优待。

早在顺治元年,清廷即下令,“凡八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换句话说,他们除世代相袭的兵役之外,其他义务一概全免;顺治二年,清廷又制定赈济八旗的条例,从各方面对旗人给予优待。清军入关后的数十年中,曾按关外模式在京畿五百里内跑马圈地,然后以“计口授田”的方式分配给八旗官兵,即所谓“旗地”。


▲乾隆戎装画像

按规定,每个旗丁分地30亩,不纳粮但也不准买卖,以保持昔日“出则为兵,入则为农;耕战二事,未尝偏废”的传统。不过,京师八旗主要驻扎在内城,他们既不擅长农耕,实际上也做不到“兵农两顾”,因而这些旗地大多交给“包衣”佐领们管理而由当地汉民耕种交租。

有限的租税不足以养活旗人家小,清廷随后又确立兵饷之制,其规定:凡成丁男子挑取披甲者,每名每月由朝廷发给一定数量的饷银与饷米,同时也发给口粮赡养家属,“七岁以上即食全体,六岁以下为半口,减半给粮”。由此,八旗官兵上至都统下至士兵,都可以按时领取规定数额的俸禄。

▲《弘历哨鹿图》,作者郎世宁,描绘弘历帝及其侍从人员骑着骏马,盘山绕道缓步返回营地的情景

按八旗制度,俸银每月发放,禄米每季发放一次,其规定如下:都统每月俸银为180两,禄米每年90石;参领每月俸银130两,禄米每年65石;佐领每月俸银105两,禄米每年52石5斗;步军校每月俸银80两,禄米每年40石;骁骑校、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每月俸银60两,禄米每年30石;步军、护军、前锋、亲军营兵丁每月俸银为4两,禄米每年4石8斗;马甲每月俸银为3两,禄米每年4石8斗;步甲每月俸银为2两,禄米每年4石8斗。

除此之外,八旗官兵还享有其他经济优待,如婚礼和丧葬时可以领取一定津贴;如受伤或因病退役,其余生可每月领取1两的抚恤金,在本人去世后,其遗孀仍可领取一半的抚恤金,遗孤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助。

在《清末最后十年的平满汉畛域问题》一文中,学者迟云飞总结了满、汉在社会职务方面的四大区别:一是官分满汉,满人可任汉缺,但汉人不能任满缺(如都统、将军等),同一职务如尚书、侍郎,满人的权力大于汉人,高级别的职务也是满人多于汉人;二是满汉不婚;三是满人只能为职业军人,不准从事其他生产,其生活全靠清廷财政供应;四是适用法律不同,满人犯罪,审判机构也是单独的。

▲《马踏飞燕》

为扩大旗人的做官途径,一般旗人除通过科考入仕外,还有其他各种机会做官,如康熙十年曾规定,“八旗满洲监生识满汉字者,考试翻译;只识满字,考试缮写。优者授为正八品,以部院笔帖式补用”;雍正元年,鉴于满洲进士、举人出身的翰林无升转之途,又制定了“推升”之令;乾隆二年,“满洲进士依甲等名次选用知县”,等等。

当然,为笼络汉人士子,旗人在科举上不点状元(榜眼与探花亦极慎重),终清一朝,唯一的例外是同治年间出身于蒙古正蓝旗的崇绮曾中过状元。科举上虽略有限制,但旗人可以考翻译、挑侍卫,加上其人口基数小,官途上要比汉人宽广许多。

据统计,清朝268年中的满汉总督比例为满57%,汉43%;巡抚为满48%,汉52%;布政使为满28%,汉72%;知府为满21%,汉79%;知县中满人较少,只有6%。中央六部中,清廷实行满汉尚书制,即每部各设一位满尚书和一位汉尚书,侍郎也是如此。由此可见,越到高层,旗人所占的比例就越高,中下层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则以汉人为主。这种状况,直到太平军起义后才有所改变,满总督降为35%,巡抚降为22%,但中央各部则变化不大。

▲《乾隆涉猎图》

在获得优待的同时,清廷也给八旗设立了很多限制,如旗人不准经商务农,除当兵当差外不准从事其他任何职业(即便闲散旗人也不准),也不准随意离开驻防地(无迁居权力)。为保持八旗的战斗力并防止旗人被汉化,清廷制定了一系列“旗民分治”的措施,如“旗民不交产、旗民不通婚、旗民不同刑”等。

在其僵硬的制度下,旗人在户籍、住址、田产、营生、诉讼等方面都与一般汉人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不过在旗人内部,则无论满洲、蒙古还是汉军,都可以相互通婚,相互交产,一视同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廷是用八旗制度打造了一个“铁杆”的支持力量,而作为“复合民族”的八旗群体,实质上是以满洲人为核心但又包括汉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等民族的利益共同体。

“旗民”之间不仅在权利上有差别,而且有一道实实在在的障碍,即所谓“满城”。旗人当中,除很少一部分人出去做官当差外,绝大多数的普通旗人都被圈在城内的兵营之中。按清朝规定,凡驻防于各大城市的八旗官兵,都另设“满城”驻扎,而不得与当地人混住。

▲《乾隆皇帝殪熊图》

大体上说,满城可分为两种,一种在原有城池中划出一片供八旗官兵居住,如西安、南京、福州、广州、杭州等,待区域划定后,原汉人居民全部迁出,再修建一道新的城墙以分隔满汉;另一种则是在原有旧城之外选择一片空地另建新城,如青州、绥远、银川等,以使旗兵与当地百姓互不相扰。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有募兵、征兵、世兵等不同类别。通常来说,北方游牧民族多为族兵制,如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及满人;明朝先是世兵制,即军户制,后改为募兵制;清朝后,八旗实际上是一种族兵制,绿营开始是募兵制,后因长时间驻扎一地,便演化成某种程度上的世兵制。与绿营一样,八旗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世兵制或者说世袭的军户,这种拥有朝廷固定薪俸的职业,一般为特殊人群所垄断,圈外人很难染指。

当然,“旗民分治”也不尽是坏处。一度追随孙中山参与革命的书法家汪东曾说:“昔者八旗特设制度示与齐民异,不事生产,唯待供给于汉族,虽为民病,犹特消耗其辛苦所得于无用耳,未尝与民争利。”“旗民分治”的缘由,一则是兵制,二来也是为了防止“与民争利”,以免重蹈当年金朝“猛安谋克”制下军功集团强夺人民土地财产的弊病。就这点而言,汪东曾的话尚属公道。

▌摘自《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金满楼(著),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授权合作稿

  • 发表于 2016-09-07 00:00
  • 阅读 ( 83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