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癌症真的活不长吗?

相信大部分人也都知道:癌症是绝症,癌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癌症”就是恶性肿瘤的统称,那么我们也就暂且这么理解吧。  

其实,更多人更关心的是,得了癌症怎么办?总希望能有个专业点儿的人帮忙“指条明路”。

我之所以选择当医生,就是因为高三那年我的母亲查出来胃癌,我当时慌乱极了,我觉得我的整个人生可能都要改变了。虽然医生有非常专业的医学建议,虽然我父亲也非常明智的选择了完全遵照医生的建议接受治疗,但是,我还是希望更清楚的了解得了癌症该怎么办。不仅仅是医生给出的建议,因为医生的建议是大众化的,他们根据疾病的类型分期,所有相同的类型期别病人都给出相同的建议,而且,医学上的专业建议,是覆盖不了一个癌症病人全部的,以目前的医学状况,医生更多的是在治疗疾病,而不是在治疗病人。但是在我这里就不一样了,我只有一个母亲,她是独一无二的,我不仅希望她的疾病被治好,更希望她这个人所受的影响最小。不过遗憾的是,以目前的医疗现状,面对癌症这么凶残的敌人,医生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对付疾病的方法已经很不错了,而至于对病人作为一个“人”的治疗,还远远谈不上。所以,我要做个医生,就算我帮不了别人,至少我可以帮助我的母亲。

“得了癌症怎么办”,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个体化非常强的问题,每个人情况都不相同,对张三有用的建议,在李四身上有可能就行不通。作为一个医生和一个病人家属,我自己也有些体会,可能会对一部分人有帮助,写出来可能也是有些意义的。

关于对癌症的认识:

就像前面说的,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癌症就是绝症,所以到了谈癌色变的地步。癌症确实是绝症,但是,也要看怎么理解。绝症,就是怎么也治不好,而且到最后会因此丧命,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本身就是绝症,因为生命是肯定要通向死亡的。所以,用一句前辈的话说就是:

生命是一种死亡率100%的性传播疾病。

所以你看,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绝症。

你之所以在生命的起点时,不会因为得了“生命”这种绝症而悲观、叹息、焦虑,相反却会感到喜悦和幸福,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默认这个生命的长度不会是短暂的,他将有机会经历多彩的人生。所以,绝症不是问题,问题是时间——如果得了癌症,那么意味着生命的时间所剩很短了。

等一下,得了癌症真的生命所剩很短了吗?未必!

其实,癌症的说法实在太笼统,不同部位、不同类型、不同期别的癌症,它所带来的生存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众癌之王的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如果不接受治疗,极少有病人可以活过一年,即使是接受了治疗,无论什么治疗方案,也很少有人可以活过五年。这确实是地地道道的令人恐怖的绝症。

但是,同样是癌症,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则以它的恶性程度低而著称。普通癌症,医学上随访五年,考察所谓的“五年生存率”,如果五年未复发,可认为临床治愈。而甲状腺癌则是考察十年,而且十年生存率都非常高。而且,还有更暖人心的,因为甲状腺癌的分期是和年龄有关的,所以如果患者年龄比较轻,比如不到40岁,那么即使是得了甲状腺癌,也一定不会是晚期的!是不是都有点恍惚了?甚至仿佛看到了癌症温情的一面?

除了部位和类型,癌症的不同分期,结局差别也会非常大。同样一个宫颈癌,早期和晚期的生存率差别巨大,Ⅰ期治疗后五年生存率达到90%,而Ⅲ期的患者五年生存率还不到40%。随着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普及和提高,很多宫颈癌可以被早期发现,如果只是宫颈原位癌的话,治疗后的五年生存率接近100%——你的生命其实并未因此而改变多少!

所以,癌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发病的位置、类型、期别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如果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那么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癌症确实是绝症,但是只要它不严重影响你生命的长度,我们也不必太过惊恐。就像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一样,它们其实也是绝症,但是大家似乎对它们并不是多么害怕,甚至得了这些疾病,不戒烟不戒酒,不改善生活方式的也大有人在。如果我们通过努力,把癌症变成这样的慢性病,让它跟随我们的生命一起延续,即使最终没有治愈它,也算是战胜它了。

关于面对癌症的心理:

前面说了,面对癌症,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太过惊慌失措;但是,显然说这话的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是癌症啊,当你拿到诊断书的时候,你倒是试试看能不能镇静自若!

人类面对负面事件时,总是要经历几个阶段的。

首先就是惊恐、悲伤、焦虑,或者诸如此类的负面情绪。毕竟,你我皆凡人,修行还远远不够,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很少有人可以坦然接受。就算是恶性程度再低、再早期的癌症,它也是癌症,不是被蚊子叮的疙瘩,你将要面临这个疾病所带来的一切:痛苦的治疗,高昂的费用,家人的负担,事业的停滞。你的整个人生轨迹可能都要因此而改变,甚至还会影响到你的家人。都说恋爱是自己的事,而婚姻则是一个家庭的事;同样的,良性肿瘤可能就是你自己的事,而得了癌症,那就是一个家庭的事了。将要面对如此大的变故,你还可以坦然接受吗?

于是,第二个阶段就是拒绝与回避。很多人会产生怀疑,不相信自己会得癌症,不相信如此大的灾难真的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他们到处找名医专家复查,拿着病理切片到处会诊,期盼着哪个专家可以告诉他:“你之前的是误诊,其实你没事儿!”而现实却是一次次的失望。甚至有的病人手术之后也还在怀疑,觉得医生给他误诊了,手术给他做错了,他应该并未得癌。其实,这个时候病人怀疑的不是医生,而是在质疑命运对他的不公。

在经历了焦虑与质疑之后,大部分人会来到下一个阶段,那就是面对现实,寻求治疗,解决问题。终于,他还是承认了在命运面前自己的弱小,也只好接受现实。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又是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的。病人对于治疗的选择,其实是他人生观的体现。癌症是多因素影响的疾病,生活方式在其中也有重要作用,而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人生观的一个体现。

因此可以说,癌症,从起病到治疗,他最终选择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了怎样的结局,整个疾病的过程,其实,都是他茫茫命运中的一部分。

于是,有些人在癌症的得病和治疗过程中,他可能会思考很多,自己、家人、生命、健康、事业,自己从中有所领悟,有所成长,甚至会使自己整个的人生观发生改变。

如果你感冒了,或是拉肚子,可能半年以后这事就忘了,它不会给你带来太大的影响。而癌症,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一次疾病,一次打击,它甚至可以说是你人生中的一次修行,对你和你的家人,不可避免地刻下巨大的印记。

这些还只是简单说了面对疾病时的几个阶段,在同一个阶段,不同人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说这些,是希望作为患者可以尽快的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而作为家人,可以有所理解,有所准备。

关于癌症的治疗:

前面说到,治疗的选择其实是病人人生观的体现:有些人看重生命的质量,即使是牺牲生命的长度,也不愿意在痛苦中煎熬;有些人可能更想延长生命的长度,宁可牺牲生活质量作为代价。而在对癌症的治疗进行选择的时候,不同的生活轨迹、背景、家庭、性格,等等等等,都会对选择产生影响。有时候,选择也和病人所处的心理阶段有些关系。比如,如果病人还处于拒绝与回避阶段,他可能压根就会拒绝治疗,就更不要提选择了。

不过,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说,关于癌症的治疗,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就是: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这里的专业医生,最好是正规大医院,肿瘤科或者相关专科的高年资医生。虽然大医院人满为患,但是像癌症这样的毛病,还是不要在基层医院看了。

其实,有病看医生,这是大部分人的常规选择;而既然看医生了,那么自然会尊重医生的建议。但问题是,医生的建议,其实有时候也不是那么明确,听上去总是模棱两可,让人一头雾水,甚至更加难以选择。

这是因为,癌症的治疗,很多情况下,确实不好下定论。

目前关于癌症的治疗,有大量的临床相关研究,并且有各种癌症相关的治疗指南。这些指南中,根据不同肿瘤不同期别,还有不同文献的证据等级,给出了一些推荐的治疗方案。医生在建议的时候,他的依据就是这些治疗指南。比如有些癌症,手术切除比保守治疗生存期更长,复发率更低,那么医生就会建议手术;有些癌症术后加上辅助化疗,又可以再增加生存率,那么就建议术后化疗。这些都是有明确依据的,这种情况下,医生给出的建议也会很明确。

但是,还有不少情况,并没有很好的文献参考,比如一些晚期癌症,压根就做不出什么好的临床试验,根本就得不到理想的参考依据;或者还有些情况,治疗带来的损害可能并不小。比如前面提到的胰腺癌,如果不治疗,生存期固然是短;但就算手术了,生存期可以延长,但也是有限的。而且,对于胰腺癌的手术,在普外科算是很大的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术后生存质量差,病人甚至有可能死于手术,这种情况下,医生很难非常武断的给出一个手术建议。

尽管如此,还是有些建议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的:

对于实体肿瘤,如果有手术机会,那么手术将是治愈疾病的唯一可能的方法,如果身体条件可以,最好还是手术。不是所有癌症术前或术后都要放化疗,不同位置不同期别,方案都各不相同。如果指南非常明确指出放化疗可以获益,那么最好还是接受放化疗。手术和放化疗结束后的随访也同等重要,最好按照医生建议的方案复查。

编者:察哈尔牧歌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公众号“癌度”,了解更多关于肿瘤和基因的资讯。

下载癌度APP,一分钟检索相似病友,天助自助者,“度”癌用癌度。

  • 发表于 2016-09-01 00:00
  • 阅读 ( 75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