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信的“电击疗法”,究竟有多恶?

  近几天,除了来自奥运赛场的实时“战况”之外,朋友圈还被一位名叫杨永信的“网瘾医生”刷了屏。

  

这位“杨医生”的微博认证是“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创办的“网瘾”治疗中心有着近乎神奇的治疗效果——仅用40分钟,就能让一个顽固倔强的“网瘾”少年,变成对父母百依百顺的“别人家的孩子”。杨永信也因此被许多忧心忡忡的家长当作救世主,希望孩子能在他的治疗中心绝境逢生。

而该中心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听上去就令人毛骨悚然的电击疗法——电击“网瘾”少年的太阳穴,直至其疼到答应立刻承认错误,马山向父母道歉为止。

看到这儿,可能有不少父母感到无奈又纠结:知道孩子很痛苦,但戒“网瘾”没有其他好方法呀!再这样下去学业荒废了,以后可怎么办?

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本文能让各位吃个定心丸。

“网瘾”?这“病”根本不存在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网瘾是由美国的精神科医生Ivan Goldberg杜撰出来的疾病。

之所以是杜撰,是因为在今天精神医学国际通用的诊断体系《国际疾病分类与诊断要点(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均没有将“网瘾”定为精神疾病。

我国的诊断标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也没有将“网瘾”认定成为精神疾病。

有瘾不等于有病

再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瘾”。“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特别深的不良嗜好,也泛指对某项事物的特殊兴趣、癖好,比如烟瘾、球瘾、看书上瘾等等。

按照字典的解释,各种出于浓厚兴趣而花费大量时间去做的事情都可以叫做“瘾”:我喜欢与人交往,所以有“社交瘾”;我喜欢打球,所以有“球瘾”;我一天上网超过9小时,查资料、刷新闻、谈合作,如果这些都认定是病,实在太滑稽。

事实上,2008年由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主持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曾经通过专家论证。但2009年国家计生委省委(原卫生部)认为“网瘾”的定义并不确切,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疾病。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中规定,“日均上网时间超过6个小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就可诊断为网络成瘾。”现在看,这个标准显然太过时了。

杨永信的电击疗法,为啥能戒“瘾”?

电击疗法本身无罪

电击疗法又称电休克疗法或电痉挛疗法,适用于其他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无效的严重抑郁症、精神病,和伴有严重精神症状的癫痫病患者。

这种治疗进行之前,医生会给患者使用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以避免通电后出现抽搐、肌肉颤动、骨折等并发症。

作为精神科最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之一,电击疗法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副作用较药物更少,但它必须在专科医院由专科医生实施,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以免发生危险。

“网瘾电击治疗”是被扭曲的电击疗法

不错,杨永信所使用的就是上面所说的电击治疗仪,但存在着严重的操作错误:

  • 首先,电击疗法仅适用于有严重自杀倾向、暴力倾向的重度抑郁症和精神病患者,而不是过度上网的孩子;

  • 其次,在电击之前,“杨医生”并没有使用任何麻醉剂或肌肉松弛剂,这导致孩子们在电击的过程中出现剧烈的抽搐和疼痛。

  • 第三,电击疗法必须在专科医院实施,而不是“网瘾”戒断中心。

事实上,2009年7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就已经在其网站上下发了《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该项治疗。

戒断“网瘾”的实质,是“厌恶治疗”

“网瘾电击疗法”产生奇效的原因,并不在于电击本身,而在于“厌恶治疗”——将孩子过度上网的行为与电刺激联系起来,并通过多次电击的方式建立条件反射。一旦孩子想要上网,脑中就会立刻浮现被电时的痛苦,念想自然就断了。

这种方式我们在生活中也常用,比如不希望狗狗啃家具,主任可能会在家具上涂抹它不喜欢的气味。此方法百试不爽,再加上杨永信所使用的威逼、恐吓、洗脑等“方法”,短时间内“驯服”一个喜欢上网的孩子,绝非难事。

不过,如果孩子因为电击治疗操作不当而健康受损,或者从此变得胆小怕事,即使不(Hai)想(Pa)上网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网瘾”孩子,到底怎么挽救?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们当然不希望孩子被电,但不电他他就沉溺网络啊!

其实,没有父母们想的那么严重:

1.沉溺网络不等于痴迷游戏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玩游戏和打发时间绝不是上网的惟一目的,它更是学习、工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所以如果家长一味地限制孩子上网时间,就等于切断了TA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消息闭塞的直接后果是观念陈旧,甚至个人竞争力降低。

2.痴迷游戏不一定是荒废时间,不求上进

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人才紧缺。如果孩子真的对网游感兴趣,可以鼓励其钻研网络游戏,注意强调入行的学历要求和学习的重要性就行了,大可不必将其视为孩子前程的拦路虎。

3.单纯断网不是治愈不求上进的良药

对于孩子打游戏度日、无心上学,家长如果将全部的责任归咎于上网,幻想靠断网解决所有问题,无疑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正确的方法是认真与孩子沟通,探究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比如,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赞扬与肯定不够,所以TA才会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就感?是不是在学校受了欺负,因此靠网游中的打打杀杀发泄情绪?

只有解决了心理问题,孩子才能冲破低迷状态,重新树立斗志和信心,认真学习和生活。

最后,春雨君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擦亮眼睛,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健康上网,健康成长!

题图来源:123rf.com.cn图库

文/老白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 发表于 2016-08-12 00:00
  • 阅读 ( 83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