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鹿鼎记》叫《小白龙》,韦小宝叫任大同

在台湾新竹清华规定每个学生都得在校住宿,大学部一间寝室四人,研究生一间两人。到了暑假,要回家的就把自己的用品打包,集中放置在指定的储藏室里,等假期结束后再取回。要继续住的,也行,交一小笔水电管理费即可。

学生们都怕麻烦,不想把东西收拾起来搬进又搬出,基本上人人都交暑期住宿费,至于住不住就没人管。不过包括我在内,约有一半的同学在暑假仍然留在学校里头,因为回家也不知道能干嘛。

留在学校过暑假的同学大致分成两派:一派曰“苦行僧派”,假期留校帮老师学长做研究。这批苦行僧大体上是午后才起,胡乱填饱肚子后就一头扎进实验室,到了半夜三更才回寝室就寝。这些都是未来的精英。

另外就是我这一派,曰“名士派”,也是过午才起,一群人花两三个小时在校园踅摸一阵,吃吃喝喝填饱肚子后,下午打球、游泳、爬山,消耗无穷尽的体力,晚上饭后聚在湖边聊天吃西瓜,深夜里回寝室开始奋战读书,直到天色微明再抱头大睡。读啥书,教科书?不,各有所好,什么都读,但读的最多的是“禁书”。

当年台湾禁书一般可分为四类:第一大类就是色情类,这类禁书在华人社会里不管去到哪里都是禁书。但是色情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进了大学不去了解了解怎么可以?但是色情书刊也不能天天读,天天读下去不精尽而亡才怪!

第二大类就是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原本乃是神游意淫之物,和时政当局一点边都扯不上,为何在台湾会沦落成禁书?这是因为武侠小说里头的“黄”“黑”“红”本质和当时的政策相违背。“黄”就是风流韵事,小说里的大侠往往红粉知己无数,香艳描写跑不掉,这可是违背社会习俗的。“黑”就是黑社会,武侠小说里的拉帮结派可海了去,从少林武当开始,没有哪个武侠小说不拉帮结派的,就连韦小宝也和天地会、神龙教会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前面两个因素是小事,最后的“红”最重要,就是小说作者是不是“共酋”“共干”“附共”“陷共”之一。

不过,被禁没关系,台湾人秉持华人优良传统,实在聪明得很,把书名、作者改一改,照常印刷配销上架。广大租书店店主就和“警总”展开猫鼠大战,都是另辟一屋收藏改头换面的武侠小说,熟人来再租。就算真的被逮到也没关系,振振有词地和查禁人员磨嘴皮,说书名、作者都不在查禁名单上。反正最坏状况就是书本被没收,不过没收了也没关系,再进就是。

出版社也知道这些书随时可能被没收,所以翻印盗版的质量很差,缺页,破损,印刷不清,乱改名,很正常,只是苦了我们这些读者千辛万苦地找正版、完整版。

在我记忆中,当年看的《鹿鼎记》不叫《鹿鼎记》,叫《小白龙》;韦小宝不叫韦小宝,叫任大同;《笑傲江湖》不叫《笑傲江湖》,叫《独孤九剑》;《书剑恩仇录》不叫《书剑恩仇录》,叫《剑客书生》。以上都还好说,书名和故事本体还有一点牵连,还能猜出原来面目。《忏情记》最扯,本尊居然是《倚天屠龙记》。至于《射雕英雄传》,因为这“射雕”二字实在太吓人,所以盗版改名就干脆连“英雄”都改没了,叫《萍踪侠影录》。

我们这群“名士”除了翻江倒海地将大陆、香港前辈的经典找出,恶啃一通外,对台湾本土三剑客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的作品更是青睐有加。当然对新起之秀,比如台湾的古龙和温瑞安,香港的黄易、黄鹰,也无一落下。

特别是古龙作品,很快成为我们的新欢。因为前面几位名家,其作品看多了发现几乎都落入同一个模式里头。第一,年代大部分落在宋、元、明、清;第二,地点大部分是在大陆,偶有涉及“番邦”;第三,书中人物大概都能分成正邪两派,大部分时间是邪派人物呼风唤雨、吃香喝辣,正派人物含辛茹苦,到处拜名师苦修,但最后一定是正派获得胜利;第四,男主角一定是允文允武、英俊潇洒,女主角一定是美艳多情,要么武功平平,要么完全不懂武功,要么就是武功高得惊人,比男主角高出好几个层次;第五,结局基本上是正派大仇得报,男主角携众美退隐山林。

由于前面五点基本一致,所以武侠小说里头最吸引人的不是剧情,而是里头描写的各种武功秘籍、练功心法、灵丹妙药、奇禽异兽等等。我同学“阿山”就说他看武侠就直接翻到练功段落,其他部分就略过,自行想象即可。

古龙的小说就不一样,好人坏人往往分不清,写作手法千变万化,名作《萧十一郎》居然是先有剧本后有小说,看着小说,脑海里会自动生成一幕又一幕的场景。他又首创浪子角色,这浪子角色深受我们这群还没毕业、对未来怀有无限憧憬与幻想的人所喜爱,每个人都想成为李寻欢,每个人更想成为楚留香。

就这样,几个暑假下来,我们几乎把中国武侠史上的名著读了个遍。

第三类禁书是政论杂志。台湾的政论杂志,鼻祖是《自由中国》,由五四一代领袖胡适和1946 年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雷震、教育家杭立武、前西南联大政治系主任张佛泉等自由主义派人士在1949 年11 月创办,主编是西南联大哲学系金岳霖嫡传弟子、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殷海光。

这派学者认为宣传自由民主是当务之急。刚到台湾时,蒋介石非常欢迎这个论调,可是当他地位稳固后,开始实施强权政治,终究成了极权主义。

但《自由中国》的这群书生可不干了,矛头开始指向蒋家政权,蒋介石一开始为了面子只得容忍,可是雷震等人骂着不过瘾,还要组成反对党竞选参政,实施真民主,这下子就捅翻了马蜂窝。

1960年9月4日,蒋介石借口社论《大江东流挡不住》涉嫌叛乱,把雷震抓了起来,把殷海光赶出台大,殷海光日后抑郁而终。就这样,《自由中国》关门大吉。至于胡适,其名头实在太大,当局不敢动他。

当年在我们手里传递的《自由中国》已经是卷卷的、皱皱的,借看的时候都再三叮咛“别被搜出来”。夜里,躲在棉被里看里面的文章《抢救教育危机》《我们的教育》《学术教育应独立于政治》《自由与容忍》,真让人热血沸腾,觉得是个青年就要有大无畏精神,向权威挑战。

接下来的《文星》杂志是萧孟能、朱婉清夫妇在1957 年11 月创立的刊物,早年编辑是《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风格有点类似现在的《三联生活周刊》,这可以从第1 期的目录看出来:

永远奔向战争的海明威

美国文学一瞥

艺术欣赏:乐之在“得”

今日贝多芬—西比留斯

漫话人造卫星

地平线诗选

文星画页

从第55 期开始改由李敖做编辑,整体风格从原来的西方文化思

想艺术介绍修正成当下社会人文现状的关怀。第55 期目录就成了:

高本汉介绍

中西文化问题与胡适

五四运动纪念

妇女与性观念

其他论述与杂文

文艺

文星画页

既然要关怀社会现状,就必然要戳到执政官员的痛处,哪个社会没有黑暗面?

同时,国民党败退来台后,得有自己思想文化的主轴。“五四”时代高举的自由主义大旗,国民党不感兴趣,自由民主反极权最后成了反党反蒋,《自由中国》就是个好例子。

思来想去,最后国民党还是把蒋介石一生服膺的王阳明、曾国藩等人的儒家思想作为思想大旗,在1960 年4 月10 日成立了孔孟学会,表面上是说“三民主义”之崇高理想就是孔子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和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但其实是要大家高举从《荀子·礼运篇》中衍生出来的“天地君亲师”,要认清楚“天”“地”之后就是“君”,“君”就是蒋介石,暗喻大伙儿可得好好地服从领袖的领导。


▌摘自《我在宝岛长大》,龚显耀(著),北京紫图图书公司授权合作稿

  • 发表于 2016-07-28 00:00
  • 阅读 ( 72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