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网上流传的青岛市排水系统神话及事实真相

背景: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德国出兵占据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隔年迫使清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取得胶州湾99年的租期、铁路修筑权以及采矿权等。据青岛市市政排水档案记载,自1898年10月起,德国殖民当局将青岛市前海一带青岛村的居民强行拆迁,然后把中山路南端以东,自德县路过观象山、信号山之太平山一线以南至海边区域划定欧人居住区,即今天市南区沿海一带,在这里开始城市建设。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城市。同为租界的上海直到1923至1927年间才实现了雨污分流。1918年以前,香港也同样没有污水下水道,仍使用干式马桶系统,这时的青岛欧人商业区已经开始安装冲水厕所了。


又到一年看海季,近期武汉外洪内涝的新闻图片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每当说到这个话题时身边总有人提起青岛:

“中国唯一不会受内涝的城市、最不惧暴雨的城市——青岛”......

“德国技术就是牛,一百多年前修的下水道比现在政府新修的还管用“......

“容易坏的零件旁边早都预埋好了备用件,德国人就是严谨“......

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让我们来一一细说:

传言一——青岛没有内涝,不惧暴雨


图为青岛市积水点分布图图为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巴登-符腾堡州暴雨内涝新闻照片

真相: 青岛也会发生内涝,只是相对其它城市要好很多,德国现在也仍有暴雨内涝的困扰,更别提它一百多年前的技术了。事实上,德国当年采用的排水技术现在看来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其本国甚至将其作为反面教材。

传言二:青岛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暴雨积水,全靠德国百年前修建的下水道

图为青岛市卫星地图:三面环海,地势北高南低

?图为武汉市卫星地图,四面群山峻岭,长江穿城而过

图为德国占领时期,修建地下排水管网的区域图为现在的青岛市地图

真相:城市排水大多依靠水的自重力由高处排往低处,同时周围必须有江河湖泊以接纳城市排出的雨水。青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良好的自然植被覆盖率为它减轻了许多负担。对比之下武汉虽被称为千湖之城,但近年来城市的填湖造城、大拆大建让地表的蓄水能力急剧下降,虽然挨着长江,但现在长江的水位比城市路面还高,还想往长江排雨水?江水没有倒灌就不错了。此外,青岛德占时期修建的排水系统仅限于当年的殖民区,总长约80公里,因年代久远绝大多数已经过改造,现在的“德国造”仅存约3公里,相比整个青岛市3000多公里的排水管网占比不足千分之一。

传言三:德国人修的下水道里面可以开卡车

真相:这个是真的,小型卡车应该可以通过,但问题是当初德国人把下水道修这么宽,更多的是出于军事战略意义上的考虑:青岛作为德国在远东地区唯一的军事要塞,要时刻防备虎视眈眈的沙俄和日本(虽然后来还是丢了)。这些下水道将各个据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作为地下工事防御港口外军舰的炮击,又可以隐藏和转移战略物资,只是顺带实现了排水功能而已。同时,作为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力图把青岛建成一个样板殖民城市,显示自己的强大,以此与英法竞争。因此不惜代价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国家干预及军队管理,在市政规划、行政管理、路网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都采取了若干新政策。

传言四——青岛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在高效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经查询,当年的公司已不存在,一个德国企业发来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中方依建议果然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图为青岛博物馆作为文物展出的德占时期下水道管材,横截面形似鸭蛋,称为蛋形管材

真相:这个绝对是网上流传最广、最多人中招也最丧心病狂的段子之一。据介绍,“蛋形管材截面形似鸭蛋,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上宽下窄的设计,保证排水通畅,污水无法积存在管内。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试问管材通体都是水泥制成,怎么会有“光亮如新”的接口零件呢?而且下水管道接口必定数量众多,每一个接口旁边都准备一堆备件?要花多少成本才能达到这样的施工标准?这些传言其实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会觉得荒谬至极。

如果说上面这些传言只是对国外技术的盲目崇拜或者无聊恶搞的话,那么网上还流传着的诸如“德国人一共在中国青岛待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给修了。没人看得见德国佬做的这些,基本上属于吃力不讨好。可是100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这样的言论就有点搞不懂了,落后就要挨打,难道当年的列强是来搞慈善援建的吗?

图为污水下水管道广州路泵站(1903年,德国人开始铺设污水管道并修建排水泵站)

图为青岛排水系统修建时的盛况

图为排水系统内景

老百姓自然都希望城市不再积水,而且我们也必须承认德国在当时所宣称的“由于有了良好的卫生设施,青岛的卫生情况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好的。”这一事实,但一味寄希望于国外技术甚至夸大事实于事无补。青岛的防内涝成果除了拥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地理优势外,还得归功于”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以及”行之有效、有力的排水维护运行与防汛应急机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论技术,排水系统应该不会比载人航天更高深,论工程量,”中国奇迹“已经数不胜数,所以,只要肯认真、用心,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再也不会在城市中”看海“。

作者简介:翻译君,机械设计专业,兼职翻译,致力于发现并分享一些歪果仁的奇思妙想。

想要更多精彩,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译星译意,或者直接搜索”YXYY-1“,我的新浪微博ID:译星专业人工翻译,点我的名字即可看到微信微博哦,关注我,翻译君带你一起涨姿势!

  • 发表于 2016-07-09 00:00
  • 阅读 ( 110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