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一生需要多少钱?

就像小沈阳说得那句名言:“人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钱没花完;最最痛苦的呢?是人活着,钱没有了。”这句话精辟地点出我们和钱之间的辩证关系——花钱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物质生活,还关联着我们的心理健康。

你是否思考过,你这一生到底需要多少钱,请想出一个具体数字。

请注意,这个答案绝不是“越多越好”。因为钱的获得,需要你用时间、精力、自由等宝贵的生命资源来换取。在估计这个数字时,你得把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也考虑进去。

美国的经济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社会调查,几乎所有人回答的数字,都远远大于他们现实里积累的存款数额。如果人们真的要积累到自己估计的数字,大部分人起码要工作到 200 岁,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事。而且根据追踪调查的结果来看,这些人一生实际所花费的钱,只占他们估计数字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认为自己需要1000万过一生的人,实际上只花了100万。

有些经济学家对青年人提出这样的建议:只要保有健康的消费习惯和良好的信用记录,人们只需要在退休以前的10 年开始存钱,就足够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了。当我们想明白自己一生需要多少钱时,才能切实地考虑花钱的问题。

“花”还是“存”,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你很年轻就开始存钱,那时候挣得不多,于是为了存钱,你可能在吃午餐时,只选最便宜的搭配;你可能会因为避免外出花销,而减少和朋友见面;可能在别人享受青春时,就过早地承担生活的压力。万一你在花光所有钱之前就已经死了,那些节省又有什么意义呢?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你要操办婚礼或者突然生病,你的账户上连1000元也没有,那时你会不会感到沮丧和绝望?

钱与我们的心理安全感密切相关,“花”还是“存”的问题,要看你需要哪种方式来获得安全感。因为钱意味着拥有更丰富的资源,钱可以换来食物、衣服、交通工具和艺术品,可以满足从生理到精神各个层面的需要。当我们的需要被充分满足时,我们会感到安心,会觉得自己是主动的,可以对周遭的世界有所控制,控制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比较,从小经济富足的孩子,安全感的确比穷困家庭的孩子要强烈许多。因为他们从未失去过保障感。

由于安全感的作用,使人们对钱的态度分成了两大类:一类要在“花”的过程中,体验获取资源、享受快乐的安全感,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童年家庭富裕的人身上;而另一类,就是要在“存”的过程中,获得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感,童年家庭拮据甚至饿过肚子的孩子,通常会选择这种方式。

花钱的心理误区

在花钱的问题上,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比心理存在问题的人合理得多。也就是说,并不是经济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花钱,而是心理误区导致我们“不会花钱”。

“月光族”,是年轻人比较容易走入的“花钱误区”。他们通常无法区分不必要的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觉得买名牌衣服和买米买油一样都是该花的钱,所以“月光”是没办法的事。造成这种“无法区分”的心理误区,首先是年龄与经验的限制,其次就是在自我的形成上出了问题,他们需要更多彰显个性的消费品,比如带有特别功能的手机、另类服装……来帮助自我在融入社会时不被埋没。这样的年轻人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觉察到自我的独立是靠人格的稳定,而不是靠消费品。当他们觉察到这一点时,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告别“月光族”的身份。

“购物狂”也是一种典型的由“心理误区”造成的“花钱误区”。比如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出现问题的女性,更容易成为“购物狂”,因为女性的情感需要很强烈,当她们不能更多地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情感交流时,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就会袭来,如果再缺少其他的爱好,就只能与物质来交流。其实,她们需要的是情感的关怀,而不是物质。

“守财奴”是多发在男性身上的一种“误区”。“存钱”对他们意义重大,他们要为明天、为隐患存钱。因为未来的不可控性让他们有强烈的不安,这些都需要用“钱的累积”来逐渐平复。这是由心理上“过度的责任感”造成的。一些男性,尤其是童年就承担了很多家庭责任的男性,会存在这样的心理问题。他们过早地就意识到要“承担好责任”就要进行“经济积累”,也只有自己能“积累”时,才会被他人需要。所以他们往往克扣自己享受快乐的权利来满足“责任”的要求。其实适度的积累就已经可以完成好责任了。如果可以让“守财奴”们感到周围的人在乎他是出于爱而不是他的责任,这种“守财”的状态就会好很多。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往往突发的变故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消费健康。比如有些女性在亲人逝去后,就变成了“购物狂”。也就是说,解决好心理问题,需要用钱去弥补的部分就会少很多。不健康的消费行为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些心理误区,找到它,就可以拯救你的金钱。

花钱到底在买什么?

想要避开“花钱的误区”,我们除了要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自己花钱的意图。当你买了一部手机,表面 上 似 乎 是 拥 有 一 个高级的科技产品,但实际上,你购买的是更畅通的人际联系。当你买了一所房子,表面上是拥有一处固定资产,但实际上,你买的是一个“温暖的家”。也就是说,我们花钱买一个产品,并不是为了获取这个物品,而是为了获得它带来的心理满足。

心理学对购物的解释是:购买是对爱的渴求。人们一直在寻找爱,而购物是寻找的一种最简单、可控的方式。“购买→获得”这个公式让我们感觉到爱是可以主动争取的。其实,我们买的所有东西都是爱的替代品。

小孩子买玩具获得伙伴,年轻人买数码产品获得个性,女性买衣服获得优越感,男性买股票获得成就感,中年人买全家的需要,老年人买身体健康……我们都是为了获得一个替代爱的心理必需品,而掏出自己口袋里的钱。这种需求正是我们花钱想要买来的那部分价值。无论是理性消费还是感性消费,你花钱买的都是你的心理需要。可见,想更多地了解自我,那就看看你都买了些什么吧。

健康的用钱之道

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心理上不能解决它们,我们就往往用钱来弥补,所以“健康用钱”最好的前提是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找出一个用钱的方向。比如:你需要一个幸福的家庭,你就要把钱花在家人和居住环境上;你需要一个成功的事业,你就要把钱花在能力提高和事业投资上。有一位老人,花光了除购买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积蓄,买了一堆花种子,当它们绽放为一片花海时,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她感受到幸福。还有人为了办一家私人图书馆,花掉大笔的钱来购买图书,虽然钱没了,但是他实现了梦想。因此,只有你自己知道哪种“用钱之道”最适合你。

然后,当你找出了自己的“用钱方向”,你就可以明确地区分出哪些东西是你的生活必需品,哪些是不必要的奢侈品。把大部分的钱只花在必需品上,这样花钱会更合理,也会存得很轻松。

你还可以设置一些“消费前问题”来管理你花的每一笔钱,请你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列出 3 个问题,以帮助你在花钱时考虑一下它真正带给你的意义。

你可以把你的“消费前问题”摘抄在卡片上,然后塞进钱包。当你要花钱时,请拿出来看一看,在内心回答这些问题。

总之,我们要和钱保持的关系应该是主动支配,自由选择。用钱之道并非是节制花钱,而是将你的身心从物质的原始积累中解放出来,真正去购买爱与快乐,而不是被动的发泄。因为钱只有在支撑人“活得更好一些”这个愿望时,才具有价值。离开了人的愿望,钱就会变得跟废纸一样,毫无意义。而每个人的用钱之道都是独有的,祝你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作者:四四)

  • 发表于 2016-03-28 00:00
  • 阅读 ( 68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