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需要友情?

友情的产生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就曾发现,在雄性黑猩猩的个体间存在着类似于友谊的关系。一些雄性黑猩猩相互理毛,共同寻觅和分享食物,当它们在打斗中分散时,它们相互召唤失散的同伴。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海豚中。科学家观察了生活在澳大利亚夏克海湾中的海豚,发现雄海豚之间可以建立一种独特的亲密关系,它们三三两两总是结伴同行,这样的关系往往可以持续好多年。

现在人们知道,动物之间的确存在着友情,但并非所有动物都是如此。多数动物有识别对方的能力,但很少有动物能产生友情,通常只有灵长类、大象和海豚等,这是因为产生友情是需要智力的。你要了解你所在的群体是一个怎样的系统,你处在一个怎样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这样你就知道如何缔结联盟,同时也知道避免做出有损他人关系而不利自己的行为。科学家们认为,一个物种的社群规模和其大脑的大小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表现在额叶的大小上。在大脑中,额叶用于估计社群中的社会关系,所以这部分脑区越发达,该物种的社群规模就会趋向于越大;科学家们还认为,这个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个体,也就是说,你拥有朋友的数量越多,你大脑中用于估计社会关系的额叶区可能就越大,因而你理解他人、处理社交关系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就可能越强,这样的能力被科学家们称为“心智能力”。

朋友知多少

每个人的“心智能力”有大有小,但朋友的组成形式则没有差别,它是一个类似于洋葱的分层结构,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朋友最少,他们是你最亲密的朋友,接下来向外延伸的层面人数会越来越多,但关系也越来越远。由于个体的“心智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交友的数量不可能没有限度。这个限度是多少呢?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数字是150人。这个数字被称为“邓巴数字”,它是你能维持稳定人际关系的上限人数。无论你怎样努力,你的能称为朋友的人数多半不会超出这个数字,并且在这个朋友圈中,处在最核心地位的朋友非常少,大约只有5人。

在动物世界里,动物们通过理毛来建立和维持它们的友情。理毛是要花时间的,如果要为很多朋友理毛,那么分配给每个朋友的时间就会变得很少,朋友间的关系就变得淡薄了,这也是限制社群数目的一个原因。在猴和猿的世界里,社群的平均数目通常在50个以内。

人类却不同,我们往往拥有很大的社群,这是因为我们拥有比“理毛”更有效率的交友手段,那就是笑、语言和歌舞。笑把“理毛行为”扩展到两个人以上,歌舞使社交变成群体的行为,语言使笑和歌舞得到强化和引导,还将仪式与宗教结合起来,从而促成巨大社群的产生。人类祖先为掌握这3种“理毛”手段用去了好几万年的时间,它使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大社群。但即使如此,我们的私人社交圈也难以越过150人。

友情的催化剂

当我们沉浸在友情中时,并不只是发生了心理上的感动,我们的身体也在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催产素。它是一种哺乳动物激素,其最为人所知的作用发生在分娩的时候,即刺激子宫收缩,刺激母亲奶水的分泌,还让母亲对新生的婴儿产生无限的柔情。但催产素并不是女人的专利,也不只产生于母亲和婴儿之间,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和所有人都释放催产素,它帮助我们感受所有人的爱。

催产素在各种人际交往中传递爱的信息,而身体的接触,例如拥抱,则更能有效地提高催产素的水平。在夫妻和恋人之间,催产素是“爱的催化剂”,而在朋友之间,催产素就是“友情的催化剂”。人们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参加一项活动时都会产生催产素。研究显示,适当进行紧张的活动,例如一起看恐怖电影、坐过山车,有助于产生催产素。

催产素并不是唯一的“友情催化剂”,在我们感受友情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还分泌另外一种化学物质——内啡肽,它是大脑分泌的氨基化合物,是天然的镇痛剂,能产生跟吗啡、鸦片类似的止痛和制造快感的作用。内啡肽也催生友情,但它更具有“巩固友情”的作用。当人们在同一个地方进行共同的行为时,内啡肽强化了人们的友谊。科学家们曾邀请一些自愿者参与划船的活动,其中一部分人单独划船,另一部分人两人一组划船,结果“两人组”的划船者释放了更多的内啡肽。这个实验说明,共同从事一种活动使人们产生了更多的愉悦感。

谁会成为我们的朋友

友情使我们感觉愉悦,身心健康,而孤独则使我们紧张、烦闷、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当我们感觉孤独时,体内会分泌一种“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当它过多时,我们就处在了一种压力的状态下,而压力会提醒我们采取行动,例如休息、娱乐等等,它同样也提醒我们去社交。当我们重新回到了朋友们中间,体内皮质醇就会减少。

皮质醇的减少使我们重新回到正常状态上来,否则我们就会长期处在压力的状态下,这对身体是有害的,所以孤独的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也更容易受到感染。然而作为人,我们各自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有些人不合群,有些人则非常容易亲近,这样的差别大约有一半是基因造成的,另一半则来自于其他因素。我们中的有些人很喜欢交友,这会使他们感觉更快乐,而另一些人并不是这样,相对来说,他们喜欢独来独往。

人们的交友对象都是有选择的,即使是“交际花”“见人熟”也不会和所有人交朋友,那么我们通常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和自己有共同点的人。成为我们朋友的人可能和我们年龄相仿,也可能行业相同,可能性格相似,也可能志趣相投。科学家们发现,即使我们结交的朋友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友情也经常把基因相似的人相聚在一起。人们的相似度归根结底会在基因中找到根由。

互联网时代的朋友圈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人们的交友行为已有了漫长的历史和固有的传统,然而友情在当今社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状况。快节奏、高科技、城市化和互联网颠覆了我们的交友方式,许多人都抱怨友情变得脆弱而缺乏质量了。一项调查显示,从1985年到2004年,美国人平均拥有的“在关键时候能出手相助”的朋友由3人下降到2人,而抱怨没有“知己”的人则从原来的8%上升到了23%,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由于可以在网上结交朋友,这使我们的交友人数变得前所未有的多。一项调查发现,美国青少年在Facebook上平均拥有大约300个朋友,这个数字就远远超过了“邓巴数字”的上限。技术使人们的交友行为变得更轻松、更有效率了。然而,根据“邓巴数字”理论,我们不可能和这么多朋友保持稳定的关系,所以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弱关系”,人们从“弱关系”中难以享受到真正的友情。不过网上交流也不是没有价值,它能减少焦虑和抑郁,使人不会感到寂寞,同样也能增加幸福感。事实证明,虚拟世界中的互动也能提高人们体内的催产素水平。

机器人朋友

我们总幻想用机器和技术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那么一个机器人会不会使我们感受到友情呢?假若能,它又需要复杂到什么程度才能让我们满意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雪莉·图克尔在一本名为《一起孤独》的书中介绍了当今机器人的卓越本领:它们能和人类进行目光交流,它们用视线跟踪人的动作,它们给人以“有人在家”的感觉。在日本,一种名为Robovie的机器人能让孩子们相信它真的拥有感情。图克尔推测,人和机器相处得越久就越能建立类似于朋友的关系。

在今天,人们殚精竭虑地试图抹去人和机器人之间存在的天然区别。英国林肯大学的约翰·默里认为,要制造能融入人类的机器人,关键是让它们知道犯错。默里和他的研究小组试图让机器人模仿人类的认知偏差,他们让机器人出现记忆错误,从而误读人类的指令。这些科学家说,犯错使机器人显得不完美,而不完美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难道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友情?图克尔评论说,“人们比过去更热衷于让机器人成为孩子的朋友和老师,或者让机器人陪伴老人,然而老人需要能理解他们的人,他们想谈谈他们的一生,他们失去的东西和他们获得的爱,但一个机器人绝不会懂得这些”。

不管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都同样需要心灵的碰撞,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不会改变的,而友情就正是这样的东西,它的价值在于真挚的情感,这一点,即使在技术的时代,在虚拟的空间也不会有所不同。

  • 发表于 2015-08-18 00:00
  • 阅读 ( 125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