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35岁就听不到这个声音,是真的吗?

日前,一篇名为《据说超过35岁的人,就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了》的文章红遍朋友圈()。一时间,60后,70后,甚至部分80后纷纷表示被虐哭,因为对于90后和00后而言无比清晰的声音在他们的耳中成为了静音。文章的作者称,甚至还有一些学生把这个声音设置成了手机铃声,这样的话,即使是上课有人打电话进来,他们的老师也根!本!听!不!见!

事实上,测试某种声音究竟能不能听见已不是新鲜事儿了。好几年前,就有报道称英国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名为“青少年超音驱逐器”的声音。这种声音其实就是频率高达14400 赫兹的电流声,听得到的人会感到很刺耳。他们发明这个声音的最初目的就是帮助商家驱逐在店门徘徊的青少年。人的听力频率范围是20-20000赫兹,而成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听力方面存在细微的差别。由于成年人在听觉上长久的劳损,很多人到中年以后开始丧失对高频率声音的听觉能力,听不到14400赫兹的声音,所以这种驱逐器在青少年身上的作用无比显著。

其实,上述文章中的声音,也是一种高频电流声,至少在8000赫兹以上。这么看来,青少年的听觉确实要比中老年人要强。但是,35岁以上的人就真的听不见这种声音了么?中老年人听不见高频音的背后又有哪些原因呢?

我们是如何听见声音的

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当声音发出时,周围的空气分子就起了一连串的振动,这些振动就是声波,从声源向外传播。当声波进入外耳后,会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

2.鼓膜后面的中耳腔内,紧接着3块相互连接的听小骨,分别名为槌骨,砧骨和镫骨。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听小骨也跟着振动起来。

3.中耳骨将空气中声音的震动传递给耳蜗中的液体。耳蜗是内耳中一个蜗牛状的结构,内部充满液体。一个弹性的隔膜横贯耳蜗,将其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这个隔膜被称为基底膜,因为关键听觉结构就坐落在它上面。

4.耳蜗内的液体开始震动后,基底膜就开始震动,其上的感觉毛细胞就会随着震动摆动起来。

5.感觉毛细胞开始移动,其上面的静纤毛撞到顶上的结构并发生弯曲,使其顶端的孔状通道打开。同时化学物质进入这些细胞,形成电信号。

6. 听觉神经传导这些电信号到大脑,转化为声音信号。

35岁真的靠谱吗?

早些年,还有一篇文章称25岁以上的人群听不到蚊子叫。不过,这和所谓的35岁一样,都是谬误。

人正常的听力频率在20-20000赫兹内,分为低频、中频和高频三档。一般老年性耳聋最通常的表现是高频听力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某些高频的声音只有年轻人能够听得到。他们首先是言语分辨率变差,表现在高频听力不敏感,对手机铃声、电话、门铃的听力感觉下降,因为这些声音频率都较高。其后中低频下降,对一般说话声听起来也比较困难,言语辨别率变差,而且不能听懂对方说话的意思。

其实,医学上有一个专业的词汇来形容这种听力衰退的现象——老年性耳聋。它指的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进行性听力减弱,重者可致全聋的一种老年性疾病。它是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中的表现,通常情况下在65~75岁的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相关报道显示,在中国,60岁以上的人已经超过2亿。其中,在65-75岁的老年人当中,老年性耳聋的发病率可高达60%以上,并且有愈发年轻化的趋势。据研究数据介绍,我国现在老年性耳聋人数已超5000万人。而据美国卫生中心统计,65岁以上的人口中,听力减退者占72%。80%的老人出现听力损伤后都没有加以干预,最终导致耳聋。

由此可见,若是将35岁改成60岁,可能会更靠谱一点。根据听力学研究,正常男性一般会在60岁以后出现听力衰退,而女性则较男性晚些。

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听力会丧失?

家中的一些老人们,他们看电视时,音量要调到非常大才能听得见,跟他们讲话基本靠“喊”,他们自己说话嗓门会特别大,甚至会经常打断别人的对话等等。渐渐地,“耳背”似乎成了几乎所有老人的代名词。那么,老年性耳聋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会逐渐衰退,从这一点上说,听力方面的衰老是无可避免的。然而,诸多科学研究都显示,遗传因素、长期接触噪音、烟酒过度、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其他因素都是诱发老年性耳聋的病因。除此之外,一些毒性药物,比如化疗药物也会对耳朵造成损伤。还有一种很罕见的诱发因素是外耳或中耳的畸形,因为这样会导致鼓膜或三块听小骨功能的衰退,使声波不能由鼓膜传入内耳。不过,情况最多的还是年龄和噪音共同作用的结果。

噪音到底有多可怕?

有不少科学家在探求老年性耳聋的病因时都把都把噪音放在关键的位置上。他们发现,长期暴露在分贝高或是时间长的噪音中,会损伤你的耳内毛细胞,一旦这些至关重要的细胞遭遇损伤,就会损伤你的听力,并且此损伤不可逆转。因此,我们应该尽量远离火车站、飞机场等地方。如果难以避免,随身携带耳塞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既然说到了噪音,另外一点不可不提的就是耳机音量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称,12-35岁之间的人群中有一半都处于听力损伤的危险之中,原因就是他们在使用耳机听歌时音量过大。我们经常会听到附近的人耳机里传来的声音,甚至还有人戴着耳机听歌时完全听不到外界的声音,这些都是耳机音量过大的表现,这也就为老年性耳聋埋下了伏笔。并且,70分贝以上的音量就可使人的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如果本身外界的声音就很嘈杂,此时耳机音量要盖过外界音量时就会更给耳朵带来伤害。

多方面预防

老年人耳聋有个体差异,注意身体保健,可能有助于延缓老年人听力损失的发展。如果老年人大量摄入脂类食物,会使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大,引起动脉硬化。而内耳对供血障碍最敏感,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时,会导致听神经营养缺乏,从而产生耳聋。所以,老年人应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多吃清淡的水果和蔬菜。中老年人还应当坚持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减慢衰老的过程。对于中青年人来说,避免长期接触噪音、合理安排生活、避免熬夜、适当缓解工作压力、保持身心愉悦等都是预防老年性耳聋的好方法。

如何治疗?

虽然科学家们至今仍没有发现能够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但尽早发现和尽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病情。平日里应多和家人及朋友沟通,当听力出现下降时,应及早去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拖延时间可能会导致听力无法恢复。除药物治疗外,听力损失60分贝以上的人群应该遵照医生的嘱咐佩戴助听设备。60分贝是人类正常沟通的音量标准,如果老年人不佩戴助听设备,可能会造成与他人的沟通障碍,由此引发老年人心理上的孤僻、自卑、自闭心理,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年龄越大,耳朵越不好的这个现象使确实存在,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可以延缓这一过程。上述文章中所说的35岁这个节点是错误的,如果不是随意选取的数字的话,可能作者也是在暗示老年性耳聋愈加年轻化的趋势。总而言之,保护耳部健康任何时候都不算晚,注意预防、积极治疗、调小音量、轻声细语,一起为自己,也为他人营造一个“低分贝”的环境吧!

友情提示:上述文章中提到的音频对耳朵有伤害,建议大家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如果实在按捺不住,请调小音量再听。

  • 发表于 2015-08-08 00:00
  • 阅读 ( 123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