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是财富,还是包袱?

历史学家曾对近现代的国家间冲突进行过一次统计研究,发现从1648年到1989年间的战争,有79%都涉及领土问题,而1816年到2001年间的战争,则有四分之一是围绕领土问题展开的。远的不说,近期日韩关于独岛方面的纠纷,中菲关于南海的争议,俄乌关于克里米亚的交锋……争夺土地似乎已经固化在了社会群体的本能之中。

既然土地让国家宁愿付出金钱和生命的沉重代价也要得到,那么从理论上来讲,土地能够带给国家的利益,应该远超出国家的付出。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土地到底能带来怎样的财富呢?

抢地,增加财富的公理

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地的国家虽然有着“富饶”和“贫困”之分,但是从总体上讲,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们都远远达不到现在的小康水平,反而面临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时社会的平均生产力低下。

在农业社会,人们大多是靠土地吃饭,收成的多少决定了收入的高低,如果生活的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风调雨顺,那自然不必说,自己好好过日子,自给自足是不成问题的;但若是生活在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天灾不断的地方,那么能不能活下去,就很难说了。生存的危机催生出了一个新兴职业——强盗,抢占别人的土地,以及地盘上所有的资源和财产为自己所用,使自己不至于饿死,这也算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了。那句“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的口号,正是对强盗抢占土地目的的真实写照。

更多的土地,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财富,这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已经成为了一个公理。殖民运动的兴起,正是对这一公理的践行。而早期的践行者中,最著名的当属西班牙与葡萄牙这两个国家了。

抢了土地和金银,日子苦了


15~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近代西方第一代海上霸主,与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更胜一筹。15世纪末,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秉着“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一方针,决定支持航海业余爱好者、来自热那亚的哥伦布探索新的航路,并与之签订了一份十分慷慨的契约,在保证国王和王后对新大陆拥有宗主权的前提下,给予哥伦布在官衔、财富、税收等各方面的权益。

幸运的是,哥伦布真的误打误撞发现了美洲大陆,并且在南美洲发现了金子。从此以后,无数西班牙冒险家奔赴南美洲,抢占南美洲的每一寸土地,为西班牙开辟殖民地,这样,西班牙崛起为强大的殖民帝国,拥有了南美辽阔而矿产丰富土地,这块土地尤以盛产黄金白银而著名,这些金银使西班牙一跃成为世界“首富”。

可惜的是,西班牙女皇生不逢时,没有拜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知道供求平衡的重要性。金银多了,西班牙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显著提高了吗?事实与之恰恰相反。由于金银的过多流入,金银价值不断下降,物价不断上升,结果,辽阔的土地和大量的金银并没给普通民众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老百姓的日子反而越来越苦了,西班牙帝国经过短暂的繁荣后,也很快衰落下去。


自由贸易,比殖民更划算

继西班牙之后,英国开始崛起为全球最大的殖民帝国,在多年开拓之下,北美、澳大利亚、印度、中东等地区无不纳入英帝国的版图之下,英国因此而获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可是,英帝国在其如日中天之际,却在有意无意间逐渐地放弃了自己的部分殖民地,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精明的英国人在算了一笔经济账后发现,抢占殖民地其实并不怎么划算。《国富论》的作者,英国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曾严肃地指出:殖民地是英国经济沉重的负担。

我们就以英国位于亚洲的殖民地印度为例,来看看殖民地到底是怎么赔钱的。截至1830年为止,印度对英国经济上的贡献,主要由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和鸦片贸易组成,不管私下是如何操作的,最终其向英国议会上缴的黄金约为40万英镑,折合今天大约6亿人民币左右。

6亿人民币可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数十年才获得这么点钱,这实在不好意思说出口。如果真的能赚钱,别管多少,就算是细水长流也划算,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只看收入,还有支出的问题。

先不论征服殖民地的战争所用的军费开支,单说派驻印度、防止当地人暴乱起义的驻军开支,以及管理当地具体事务的种种开支,每年少说也得有几百上千万吧?有人说了,这点钱都是毛毛雨,在当地抢的或是低价收购的产品,倒手一卖,不就赚回来了?

这样想的人,忽视了殖民地贸易的一项重要成本,那就有长途海运成本。货物在离欧洲千里之外的印度,总不可能闭眼想想,东西就自己飞到欧洲吧?还是得靠运输工具运过去。长途海运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还有速度慢、运输量有限的种种缺陷,这就导致只有如茶叶、丝绸这类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才有被运输到宗主国本土的资格。如果运利润就几分钱或几毛钱的粮食,那可真是得不偿失。这样算下来,依靠殖民地的种植园来赚钱,顶多有些“薄利”,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赚钱。

原本,在北美的英国殖民地相继独立之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在等着看大英帝国衰落的笑话,但是他们却失望了,摆脱了殖民地这个沉重的大包袱,英国反而混得更加风生水起了。英国虽然失去了在北美的殖民地,但是却很快与美国发展起了跨洋贸易,没用几年时间,两国间的贸易额就超出了过去的最高水平,更让英国人感到舒坦的是,他们还将管理、军事方面的昂贵开支,完全节省了下来,土地不再属于英国,但英国人赚的钱却翻了几倍。

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美国生产的作物价格低,具有极高的市场竞争力,美国人自己当然也要生产这些东西用以出口贸易,其间种植、管理、运输的问题当然都交由美国人自己解决,而英国人只要觉得美国人给出的价格合适,那么直接购买就行了,这可远比英国人自己派人管理、驻兵防止暴乱、运输承担风险要合适得多。相比起占有殖民地的土地,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自由贸易反而让英国赚了更多的钱。

旧思维让人干傻事

其实,土地越多,财富越多的公理,在工业革命之后,就已经不再成立了。在生产力足够的情况下,自由贸易才是积累财富的最佳途径,因为那些机器的产生,使人们的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土地已经无法限制人们的发展了。去抢夺别人土地上的资源,反而成了效率最低,也是最愚蠢的一种方式。

但是,维持了数千年的“土地=财富”的公式,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这种行为似乎已经内化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本能。如果我们足够清醒,就会发现,抢夺土地的行为大多发生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种族之间,这是因为除了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它们没有其他任何方式来使自己拥有更优越的生活。但现代人类明显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

在世界市场中自由贸易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国界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重叠”了,各个国家实际上都“占领”着别国的领土。我们从美国进口大豆,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为,我们利用被“占领”的美国领土,利用美国当地居民和他们的贸易线路,为我们提供服务呢?这比起在美国抢占一块殖民地,不仅简单得多,也划算得多。

在过去,实打实地占有别人的土地,或许是获取更多财富唯一的途径,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地球成为了“地球村”的情况下,土地是否还值得用生命去抢夺,值得我们思考。

  • 发表于 2015-08-17 00:00
  • 阅读 ( 95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