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药”是如何让人上当的?

我们经常能在新闻中听到不法分子或是江湖游医利用“神药”、“偏方”等行骗被查处的消息,在有些时候,这些事件甚至导致受骗的患者付出生命的代价。不少人在听过之后,感到不法分子可恨的同时,也会觉得上当受骗的患者不免有些缺乏常识和鉴别能力。实际上,一次“成功”的医药骗局,往往是骗子挖空心思利用人们在这一方面的天然弱点来精心设计出的,有些时候,简单但却很少有人了解的医学知识,也能帮助骗子达到目的。

“神药”是如何让人上当的

在街头小广告、部分报纸的广告版面,或是电视台的各种“养生”节目中,都有宣传“神药”的广告出现。对于绝大多数受到良好宣教的患者,以及那些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人而言,这种广告看上去真的是荒诞无稽,实在令人难以想象为什么有人会上当。但事实可绝非如此,每次警方和卫生执法部门在查处骗子们之时,总会发现相当一部分上当的患者。其实,这种看似无人相信的广告,是骗子们为了最大限度牟利而做出的一种选择;而他们对“神药”的包装,则能进一步让目标受骗人群堕入陷阱。

在互联网世界中,“尼日利亚王子”电邮诈骗可谓是最出名的诈骗案例,盛行了很多年。骗子的电邮中往往声称自己是尼日利亚(当然尼日利亚政府早于1991年就已经辟谣此事)等小国的王室成员或高级官员,并希望收件人能缴纳一些费用,以协助他们转移大额资金出境,并许诺以极高回报。这个故事听起来可能比“神药”广告更荒诞,但依然拦不住不少人给骗子汇去钱财。其实,骗子荒诞的内容恰恰是为了筛选出那些贪图便宜、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人群,以让他们进行进一步操作,这样会节省很多行骗成本。

回到“神药”上来,其实骗子利用的何尝不是这种心理呢?“治疗”癌症的“神药”,往往宣称能够治愈各种可怕的癌症,而且费用低廉;“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的“神药”,则宣称有着能够让患者“几个月内停药”、“彻底摆脱药物依赖”等看上去觉得很美好的前景。当然,稍有常识的人都能识破这些宣传的荒谬之处,骗子的目标则是那些鉴别能力弱、不缺闲钱的退休老人,以及患者危在旦夕、急于治病的患者家属。

除此之外,骗子还会为自己的“神药”大肆包装,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来吸引目标人群。例如广告中的“XX国进口”,就是利用了部分人迷信进口药的思维(其实很多国外药企都在国内有工厂,它们的很多好药也是“Made in China”);大量堆积“尖端科技”、“最新技术”、“纳米”、“XX肽”等看上去很高深的胡编乱造的词汇,则主要是蒙骗对科学了解不太多的患者;有些广告甚至会恶意诋毁疾病的正规疗法,百般放大正规疗法的缺点,这便是在动摇患者对现代医学、医院和医生的信任。

有句俗语说“人不可貌相”,而对药物而言,这句话也同样有道理,尽管人们不会这么做。清华大学和牛津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曾经在中国、美国和哥伦比亚进行了两项共涉及近460人的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往往会主观性地认为外观好看、颜色光线的药片也有着较好的疗效,并且不会带来不快的味道[1]。这一点当然也会在“神药”中得以体现,它们华丽的包装、设计精致(尽管并不总是如此)的药片或胶囊,也是吸引人的一种手段。

为什么受害者会为“神药”辩护?

在有些时候,“神药”的覆灭也会伴随着一些相当有意思的现象,例如曾经用过“神药”、应该属于骗案受害者的患者,居然会为骗子做辩护,并声称“这个药真的很好”、“它治好了我的病”、“警察一定是抓错人了”。而这些情况在医学人士眼中,其实还真有合理的解释。一般而言,这种“受害者反而为‘神药’辩护”的情况,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种原因:

医学知识的匮乏:这经常出现在一些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程缓慢、短期内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疾病之中。对于这些疾病,长期甚至维持终生的药物治疗往往不是为了短期的好处,而是在预防疾病缓慢进展,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之后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如器官衰竭、心血管事件等)。患者在转服“神药”以后,尽管疾病指标回到了原来的病理状态,但短时间内患者还不会感觉到异样,便自然会由此以为“这个药治好了我的病”。

“神药”的“狐假虎威”:有一部分“神药”表面上会宣传是“纯天然”、“纯中药”制剂,实则在药物内掺杂了能治疗目标疾病的药物,例如著名的“消渴丸”含有治疗2型糖尿病的格列本脲,宣称“降压”的药物掺杂氢氯噻嗪等抗高血压药物,宣称“降血脂”的药物掺杂红曲(红曲内含有降脂药物洛伐他汀),宣称“壮阳”的药物掺杂西地那非等。可怕的是,一方面患者会相信“神药”的宣称,从而大量服用(如超剂量服用“消渴丸”),或同时服用了一些本应与相应药物禁用的其他药物(如将掺杂西地那非的“神药”与硝酸甘油合用),这可能会导致潜在致命的药物过量或药物相互作用;另一方面,骗子为了节省成本或追求效果,可能会过量掺杂药物,或是掺杂一些因安全性问题而被禁用的药物(如降糖药掺杂被禁用的苯乙双胍),后果同样不能忽视。


药物的“安慰剂效应”:这一点的确并没有太多人知道,但在医学上,安慰剂效应(指对某些受心理作用或大脑活动影响,或是病程本身具有自限性的疾病,不含任何有效药物的安慰剂也能治疗疾病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有医生利用它来治病。对于新药的临床试验来说,安慰剂效应可能会让没有疗效的化合物表现出“效果”,因此需要通过设置对照组等方法来排除。然而在临床上,对于某些不需治疗或治疗获益非常有限(如慢性前列腺炎、普通感冒),但患者表现出对不治疗的极大焦虑的疾病,应用安慰剂(如淀粉片、生理盐水)可能是很好的选择。更有研究证实,在这些适用安慰剂的疾病中,安慰剂可以与药物一样作用于大脑,从而发挥药效。某种程度上说,可能连骗子也不知道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但它的确在“神药”中发挥了一些作用。

【参考文献】

[1]Wan X, Woods A T, Salgado-Montejo A, et al. Assessing the expectations associated with pharmaceutical pill colour and shape.Food Qual Prefer 2015, 45: 171-182.

  • 发表于 2015-07-27 00:00
  • 阅读 ( 70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