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朋友圈中的谣言怎么破?

微信上总能收到妈妈发来的“恐怖帖”,今儿说吃这个容易得癌,明儿说那种食品千万别碰。小编在安抚妈妈的同时,也不免好奇,这些谣言到底从哪来?如何识别这些谣言,让妈妈少受类似的“恐吓”?

识别这些谣言,要看透它们的五大特征和五种诞生方法,在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你妈和我妈关注的谣言不尽相同

“广东地区的网民比较关心海鲜及非法野生动物的食品;湘菜关注菌菇和渔业产品;川菜关注麻辣味道和调味品。”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分析发现,由于地域不同,妈妈们关注的话题也不太一样。经济越发达地区的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高,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名列前茅。另外,不同地区的网民,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这一结论,是基于对2012年~2014年微博上的食品安全事件及2014年~2015年以来微信朋友圈中的食品安全谣言内容分析得出的。

比如,此外,这种热点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集中在生产环节,最主要的是工业加工类的食品,还有肉蛋奶鱼类的食品,以及农产品。这其中,关于土质方法制作的食品,由于其本身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是食品安全事件热点话题,包括土磨香油、花生油、葡萄酒、自制酸奶、自制酵素、泡椒风爪等。

希望健康长寿的心理是谣言传播动力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古训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屡试不爽,谣言为什么那么容易传播?一个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存在,营造了这样一个谣言传播的大环境,文章中往往会假装有权威部门发布,让人感觉很靠谱。

第二是因为谣言非常符合生活经验,现在网络上的食品安全谣言,特别容易从人的生活情境出发,营造亲近感,给读者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另外,谣言往往利用人怕死,希望长寿的心理,跟人身安全、疾病养生联系在一起,他们会制造绝对数字,80%、100%看上去非常科学,但其实很唬人。还有一些恐怖的图片,让你觉得非常害怕,不敢去吃,所以特别容易传播。

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70%的谣言其实都是旧谣言,只要你在网上搜索一下,你就可以找到这条谣言改头换面的原本内容。所以,网上搜索是一个特别好的识别办法。另外,可以查看有没有准确的消息来源,其实伪装的机构,你一搜索大部分不存在,或者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辟谣内容。在转发前,加个搜索的动作就会减少大部分谣言的再度传播。

谣言一般特有的五大特征

第一,往往会涉及到食品的加工环节, 比如零食小吃、肉制品、果蔬、转基因食品、火锅丸子、辣条、猪肉等,曝光其恶劣的加工环节和肮脏得惊人的原料,比如《近期猪肉还是不要吃了》;

第二,不当的食用习惯将引发严重疾病, 比如《千万不要吃蔬菜水果部位,吃错误了可能会致命》;

第三,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养生效果 比如《妇女坐月子时落下的所有的病根都能根治偏方》;

第四,打上死亡,疾病等致命关键词进行传播, 如《世界上最脏的鱼千万不要吃,吃了可能会致命》;

第五,指向成功人士,告诉你这些东西成功人士已经不吃了,比如以“全球某某富翁俱乐部”账号发布文章,他们不吃某种食品。

(作者:左娇蕾;责任编辑:杨清晓)

  • 发表于 2015-08-17 00:00
  • 阅读 ( 72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