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歌曲一听就上瘾?

很多喜欢听歌唱歌的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在慢慢的哼唱某首歌曲,突然发现被另一首歌曲“乱入”了——上一句还是这首歌,下一句就不知跑哪儿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子?

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蔡明老师和潘长江组合的小品《想跳就跳》,在里面潘长江唱high歌的时候,蔡明就一直唱《过河》来打岔,结果两遍之后,潘长江就自己记错歌,在“day and nignht 就你和我的爱”后面接了“妹妹对面唱着一支甜甜的歌”,着实尴尬又好笑。而发生这种事情的罪魁祸首,我们叫它“耳朵虫”,简单来说,即有时一些歌曲的旋律会勾起我们耳朵里的“耳虫”。而“耳虫歌”就是那些不请自来、挥之不去甚至循环在人脑中播放的某些歌曲。 当“耳朵虫”出现时,大脑的反应和刚听到音乐那会儿的反应类似,引发了大脑听觉皮层的活动。即使我们只是通过想象,负责听觉信息处理的听觉皮层也会活跃起来。且这种“听觉想象”活动能真实再现我们听到旋律时的大脑反应。

大多数的“耳虫”歌也就是俗称的口水歌,旋律简洁明快,歌词通俗易懂,譬如《最炫民族风》、《江南style》、《小苹果》等等。一提到这些歌,那些旋律仿佛又在耳边响了起来,满大街放这首歌的画面也近在眼前。虽然我们跟唱耳虫歌很容易,但耳虫歌的制作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要不断重复,在歌词密度和音阶上下功夫。且在中国,那些旋律更简单、容易使人情绪高昂的歌传唱度更高,广场舞的背景乐就几乎都是耳虫歌。

现在再从模因论的角度看看这个问题。模因论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想法,并子子孙孙相传下来。模因用了与基因相近的发音,暗指与出自相同基因相似。模因类似作为遗传因子的基因,是文化的遗传因子,并经由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演化。举例而言,某个人类大脑中的观念(模因),经由模仿或是学习复制到不同人的大脑中。模因像病毒,能感染人类的大脑,改变他们的行为,令他们着力宣扬这种模式。对某种事物,只要有人带个头,大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模仿起来,传播出去,“炒作”起来,成为“人云亦云”、“人为我为”的模因现象。

而如果用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来解释听歌被洗脑这个问题,显然存在硬伤。蔡格尼克效应是说未完成的回忆量优于已完成的工作量,往往用于人们难忘初恋、暗恋的解释,但众所周知有的神曲,我们完整听了好几遍,耳朵里还是会响起那旋律。对此我们还是更愿意相信“耳虫”的解释。

最近有没有被迫听什么神曲呢?当心耳朵虫哟。不过真受到被洗脑的困扰的话,也不必过分焦虑,因为你越在意、越厌恶,反而会放大这种痛苦。出现在脑中的歌曲不过如同感冒症状,要与它和平共处,允许自己这样放空一会再重新集中注意力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效果会比死纠结要好得多。

  • 发表于 2017-08-25 00:00
  • 阅读 ( 94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