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子是怎样变长长长长长长的?

自2012年起,为呼吁保护大象,提高人们对大象生存环境的重视,动保组织将每年的8月12日定为“世界大象日”。

大象是我们在电视或动物园中经常能看到的动物,其最显著的外在特征莫过于庞大的体型,长长的鼻子和牙齿,以及蒲扇般的大耳朵。特别是那条长长的象鼻,不仅可以左右摇摆,还能轻松地弯曲卷起东西,简直如人手般灵活。大象为何会进化出如此特殊的鼻子?它们的身上还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让我们在这个大象的节日里来一探究竟。

长鼻子的作用

大象是哺乳纲长鼻目下的唯一物种,现存1科2属3种。1科即象科;2属则为非洲象属和亚洲象属;所有生活在亚洲的大象都被归于亚洲象种,生活在非洲的则分为草原象和森林象两种。所有大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条几乎垂到地面的鼻子。

这样的长鼻子除了让大象显得与众不同外,自然也有很多实际的用途。由于体重较大,大象不能像小型动物那样灵活地低头喝水,此时就需要用长长的鼻子先将水吸进鼻孔,然后再把鼻子前端伸进嘴里喝水。

大象是如何喝水的?

大象喝水(网络图)

虽然由于自身的力量太大,大象在用鼻子往嘴里送水的过程中,不免连同一些脏东西一并入口——电影《疯狂动物城》里,大象用鼻子挖冰淇淋被认为不卫生还是有道理的——但这对于一只健康的大象完全没任何影响。当需要吃较高地方的树叶或贴着地面的草时,象鼻则可以像人手般灵活地抓握起食物送入口中。当有蚊蝇落在身上时,象鼻又可以起到苍蝇拍的作用。必要时,成年大象还可以用鼻子驱赶其他动物,保护幼崽的安全。

除了吸水、取食、防御这些常见的作用,大象的鼻子还可以当扩音器来使用。大象的鼻腔里面没有骨头,是由毛发、皮肤、肌肉、脂肪、血液、淋巴管、连接组织以及神经组织构成。脑部三叉神经的三个分支之一的上颌骨分支,穿过眶下管进入到鼻腔中,通过连接组织与这里的面部神经分支连在一起,并一直延伸到鼻尖部位。因此,大象的鼻尖异常敏感,具有可以探测到微弱声响和振动的神经末梢。实验发现,大象可以用5-24HZ的低频次声波来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鼻尖就起到了扩音器的作用,大象会通过不断伸缩鼻孔来接收这些低频信息。

显然,长鼻子给大象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大象的鼻子变成这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从无到有,从短到长的鼻子

最新研究发现,大象最早的祖先出现在大约5800万年前,古新世晚期的摩洛哥,名为曙象。根据出土的部分化石推算,曙象体长50—60厘米,体重不超过5公斤,大小和兔子差不多。曙象虽然在体型上和大象大相径庭,也没有长鼻子,但牙齿特征却和大象近似,因此被认为是长鼻类动物最早的祖先。

此后,曙象的后代体型不断变大,逐渐长出长长的獠牙,头骨和下颌骨也随之增长,过大的头部重量和獠牙使得大象无论是吃高处的食物,还是低头喝水都很费劲。出于生存需要,大象鼻子开始变长,逐渐进化出中等长度的鼻子。到了大约3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期,一类名为古乳齿象的动物出现了,从化石资料上看,它们是第一种真正拥有长鼻的大象。

古乳齿象(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鼻子的增长方便了大象的取食,但较长的下巴在进食的时候却比较碍事,而且很容易折断,因此,古乳齿象的后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它们的下巴逐渐变短,象鼻则越来越长。在大约700万年前时有了现代大象的模样,也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真象类。总体来讲,大象的鼻子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短到长的进化过程。

变化多多的象牙

除了象鼻,大象另一个显著的外在特征长牙,在进化过程也经历了不少变化。出现在始新世早期的磷灰象,体重只有不到20公斤,外貌看上去跟矮河马差不多,但上下颌的第二颗门齿已经有向嘴巴外延长的趋势。

图片来自《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

时间来到渐新世,此时出现的古乳齿象上下颌的第二门齿进一步变长,已完全延伸到了嘴巴之外,其中上门齿向前下方生长,初具现代大象獠牙的样子,下门齿则水平生长。

在此后的中新世,嵌齿象、铲齿象等上下颌都长獠牙的大象在世界各地广泛出现,由此也引发了长鼻目的第二次演化辐射。

到了中新世和上新世交替时,随着草原面积越来越大,大象的主要食物也从树叶变成了草。此时,下颌的两颗獠牙就有些碍事了。为了适应新环境,一些大象的下獠牙开始退化,直到从外面完全看不见,下颌也开始变短,它们就是演化出了猛犸象以及非洲象、亚洲象等现代大象的真象类动物。

拥有长鼻和长牙的猛犸象(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历史上那些奇葩的象牙

除了我们现在见到的上颌骨长出两颗獠牙的大象外,历史上还曾出现过上下颌都长獠牙的种类,这多出来的两颗下獠牙又有什么作用呢?

以嵌齿象科中比较特殊的铲齿象为例,它们的下獠牙比上獠牙还要长,与长长的下颌连在一起,与地面几乎是平行的,又扁又平,看上去就像一把特大号的铲子(这也是铲齿象得名的原因)。

这把铲子有什么用呢?早期古生物学家曾认为铲齿象生活在水中,经常用铲子一样的下颌跟獠牙铲起水草食用,但是后来通过对铲齿象下颌及牙齿化石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枝叶,多长出的两颗獠牙与延长的下颌也不是当铲子用,而是跟象鼻配合折断树枝。

铲齿象(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除了铲齿象,还有一种史前大象也很奇葩——只长了两颗长长的下牙,这就是恐象。

恐象生活在中新世到更新世的亚欧非地区,最大个体可达12吨,体长接近8米,拥有一对短短的下獠牙,只不过这对獠牙不是向前生长,而是如钩子般朝地面弯曲。

恐象(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这种又短又弯曲,还朝下生长的象牙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科学家根据恐象象牙的磨损程度,以及现代非洲象的一些生活习惯给出了推测:恐象用獠牙拨开树皮,扯下嫩叶来食用。由于树皮比较坚硬,过长的象牙反倒容易折断,所以恐象就演化出了这种相对短小而结实的象牙。

被迫“消失”的象牙

虽然象牙可以用来挖掘食物和水,还能当武器自卫,但科学家最近几年却发现一个很诧异的现象:很多非洲象的象牙都已经消失了,这突然的变化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呢?

要知道,原本非洲象大多都长着长长的象牙,雄性略长,雌性略短,只有很少一部分母象因为基因缺陷而不长象牙。但是近百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非洲大陆不再像以前那样是野生动物生存的伊甸园了,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暴利,开始把目光瞄准了象牙,越是长而粗大的象牙就越值钱。这样一来,那些长着长长象牙的大象就首当其冲的成了被猎杀的对象。除了盗猎分子,非洲很多国家连年的战乱也给大象带来了厄运,一些军队为了维持军费开销,购买到更好的武器,也开始猎杀非洲象,用它们的长牙去换钱。那些不长牙或象牙较短的个体则幸运逃过一劫,它们的基因得以延续,也就有了更多不长牙的大象。研究发现,越是曾经猎杀大象严重的地区,如今不长牙的大象数量就越多。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莫桑比克,有90%的大象在内战中被屠杀,现在种群数量恢复后,这里有98%的母象都没有象牙,它们所产下的雄性后代,象牙也比以前短了不少。

由此可见,是由于人类的猎杀导致大批拥有长牙的大象死亡,只剩下那些不长牙或牙很短大象来繁育后代,才造成了非洲象象牙的“消失”。失去象牙对大象的影响主要有三点:其一、在河水干涸的时候无法挖开地表饮用地下水;其二、食物短缺时无法把树皮剥下来充饥;其三、对食肉动物的威慑力严重下降。

没有象牙的非洲象(图片来源见水印)

综上所述,缺少象牙对大象的生活还是会造成不小影响的。因此,保护大象,不让大象已经演化了数千万年的长牙,因人类的原因而退化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毕竟保护了有长牙的大象,也就等于保证了大象的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有义务让大象这一物种完好地保存下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一睹它们的风采。

参考资料:

《灭绝的哺乳动物图鉴》

《博物》杂志

  • 发表于 2017-08-11 00:00
  • 阅读 ( 78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