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仅用一计便救国退敌,秦一统天下命令不许伤害他,违者杀无赦!

真正的强者,一要有敬畏之心,二要有感恩之心,三要有容忍之心。

春秋时期,最热闹的莫过于晋文公这段历史。重耳周游列国回来,定国之后就开启了争霸模式。附近小国纷纷归顺。这让一个昔日的大国有些坐不住了。

1

此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孝公。他是桓公之子,当年还是管仲立的他为太子。如今,管仲、鲍叔牙、隰朋等人都作古了。眼瞅着齐国呈现了衰败之相。

这天,孝公把群臣召集到一起开会。他说:列位,想当年啊,先王桓公在世之时,每年都要外出征战。以战止戈,才是大国强国之道。如今,晋国天天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可寡人天天坐在炕头上“点牛眼”、“盘脚难”,深感惭愧。今听说咱们的邻居鲁国又闹灾荒了,不如咱们去讨伐他们,大家商议商议吧。

大家一商量,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当下雨天打孩子,练练手吧。

君臣一致同意,伐鲁。

▲齐孝公(?—前633年),姜姓,吕氏,名昭

2

鲁国听说齐国打过来了。鲁僖公赶紧找群臣商议对策。大夫臧孙辰就说,大王别急。臣有一计可退敌。

鲁僖公说:快讲快讲。

臧孙辰道:在柳下这个地方,有一人姓展名获,字子禽,有些才能。让他做使者可以退敌。

他推荐的这个人其实就是柳下惠。“惠”是展获死后的谥号。柳下惠其实是后人对他的习惯称呼。

鲁僖公一听,那还愣着什么,赶紧派人去请呀。

就这样,使者快马加鞭找到展获。结果展获称病推辞了。

使者回来一汇报,臧孙辰说,主公别急,我还有办法。这个展获还有一个堂弟叫展喜,也有些本事。咱们可以让展喜去找展获讨教,他抹不开面子,一定会给出良策。

果不其然,展喜来到展获家中。把国君委托的事情一说,展获终于开口。告诉展喜,这般如此,如此这般。

▲春秋战国版图

3

齐国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鲁国。

半路上,他们遇到了前来犒赏三军的展喜。

展喜把各种牲畜、美酒、粮食、布匹一共好几车,送给亲征的齐孝公。

齐孝公接见了展喜。他问:鲁国闻寡人亲征,是不是都怕了。

展喜说:小人惧,而君子不惧。

齐孝公说:装,继续装。你们鲁国闹灾荒,连饭都吃不上了,以为寡人不知道?

展喜说:从前,周先王把姜太公封在了齐国,把先君伯禽(周公旦之子)封在了鲁国。命周公与姜太公歃血为盟,起誓:世世代代,共同辅助王室,互不伤害!以前,桓公在世曾经九合诸侯,每一次都是先与鲁国定盟。如今,您继位了,我们知道您一定不会违背太公的誓言,更不会失去桓公称霸的基业,所以鲁国的君子怎么会害怕呢?

孝公听了这番话心花怒放,说道:说得好,说得好。寡人就是来两国边界视察一番。没啥事了,你回去吧。

就这样,眼看一场战争就这样被展喜化解了。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展氏,名获,字子禽

4

展喜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展获的授意。其实,齐孝公当时跟展喜还说了一番话。他说,你们鲁国,文没有施伯那样的智士,武没有曹刿那样的勇士。曹刿大家可能熟悉些,是“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的主角。施伯是当时管仲时代鲁国的大夫。

孝公的意思其实是说,你鲁国现在没有人才啊。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展获就是一个人才,他是真正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物。臧孙辰当时跟鲁僖公说,展获这人淡泊名利,不愿意在朝廷为官。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陶渊明曾经写过一首诗,就是说臧孙辰这个人,明知道柳下惠的贤才,但却不愿意把他推荐到朝中去做官。这首诗这样写道:

北望烽烟鲁势危,片言退敌奏功奇。臧孙不肯开贤路,柳下仍淹展士师。

虽然鲁国的围暂时解了,但柳下惠还有后招。因为他知道,齐国虽然退兵了,但他们心中认为鲁国没有能人贤臣,所以心存轻视,那么说不定将来什么时候一心血来潮,就又派兵打过来了。他必须帮助鲁国想一个长久之计。那就是,与其消极防御,不如积极进攻。

柳下惠授意展喜。展喜在鲁僖公面前进言,最近楚国刚跟宋国交恶,宋国是齐国的盟国,咱们不如去鼓动楚国去攻打齐国。

此时楚国的大将军正是著名的成得臣,字子玉。子玉这个人打仗非常厉害,而且还特喜欢打仗。展喜到了楚国一游说,双方一拍即合。楚国派子玉为大将,率军攻打齐国。结果就把阳谷打下来了。

那么被楚国修理一顿之后,齐孝公终于开始消停了。

▲曲阜文物古迹之曲阜鲁国故城

5

柳下惠坐在家中,为鲁国连出妙计,暂时保证了鲁国的平安。而他自己,却始终也没有再出山为官。

孔子认为柳下惠是“被遗落的圣人”,《论语》中说,柳下惠之所以不能被重用,都是臧孙辰搞得鬼。说他是“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臧孙辰排挤柳下惠也是有一些缘由的。臧孙辰是朝廷重臣,柳下惠不但不对他攀附,甚至还不给他面子。有一次城门飞来了一只海鸟,好几天都不走,臧孙辰就让大家都去祭祀它。这个活动本来也没有什么意义,只不过是权臣玩弄的一些小把戏罢了。

有些人官职做大了之后,就愿意看看大家是不是听自己的话。自己下了命令了,哪些人遵守,哪些人不遵守;哪些人积极主动去执行,哪些人是消极被动去执行。

臧孙辰下了这个命令之后,柳下惠就说,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应该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岂能说祭祀就祭祀,太不严肃了。就这样一件事,让臧孙辰怀恨在心,但他表面上还是乐呵呵的,当面还表扬柳下惠刚直不阿,但在背后鲁王那里,给柳下惠上了不少的眼药。

一个国家将亡,必定出现许多“面誉背非”的佞臣。对于臧孙辰这样当面花言巧语、背后搬弄是非的小人,柳下惠心里是一清二楚。但他也不去计较,鲁国国运如此,岂人力所能为之?

柳下惠在鲁国受到排挤,其他各国纷纷来聘请他。但都被他谢绝了。问其原因,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山东平阴孝直镇展洼村石碑

其实他的意思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不被重视,是因为我始终坚持君子之道。国君好不好都没有关系,因为这是父母之邦。我不会因为国君不好,就遗弃我的国家。相反,为了这个国家,无论国君好坏,我都会为这个国家出力。这与后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的意思很相近。

柳下惠的理念非常超前,他把国家的概念与国君的概念清晰地分开了。

孟子非常崇拜柳下惠,特别是他“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因此孟子推崇他为“和圣”。虽然后世知道柳下惠最多的就是他的“坐怀不乱”,但在当时的春秋战国,柳下惠在各国的声望非常高。在最后秦国攻打齐国(此时的鲁国已经被齐国吞并)的时候,专门下令: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那么在《论语》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大意是,柳下惠这个人为了坚守自己的道德规范与标准,所有的个人理想与抱负都可以一退再退,一让再让。所以有时候,我们更多时候需要的是一种像柳下惠般“退让”的智慧。

【风林话古论今专栏】 ,每周一更新

历史堂团队作品文:风林秀

  • 发表于 2017-08-21 00:00
  • 阅读 ( 81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