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居然有这些历史硬伤

建军九十周年献礼影片的《建军大业》作为建字三部曲的压轴大戏,绝对是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但是作为一部历史正剧,片中历史和人物、道具等方面硬伤不少。

且不说制片方启用了众多小鲜肉演员是否合适,这是艺术观点的问题,我们不做讨论。但作为一部历史正剧,首先是看剧情与历史的契合度,理应尽可能的用艺术手段来再现真实的历史,但是《建军大业》里的历史硬伤着实不少。

1、影片开头,学生和工人上街游行,被反动军阀扫射,有一张特写镜头,是被雨水和血水浸泡的游行标语,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标语竟然使用的叶根友毛笔行书字体打印的,这还是一张特写镜头,制作方竟然连个会书法的都没有吗?要用电脑打印的。

2、军阀部队在对游行群众用马克沁重机枪扫射时,用了现代机枪常用的金属弹链。而实际上马克沁重机枪虽然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杀人最多的枪械,改写了历史。但它最大的缺点是使用帆布弹带,因为帆布的缺点,就是容易受潮霉变,另外机枪拨弹的力量比较大,帆布弹带在使用中被拉扯容易变形,会影响供弹的可靠性,容易卡弹,所以现在帆布弹带已经没有了。马克沁射击时常需要一名副射手用手托平,往里送弹,甚至还要一名士兵在另一侧拽弹带,都是为了防卡弹。

▲马克沁重机枪使用的帆布弹带

▲马克沁重机枪的三人制枪组

况且影片中使用的也不是马克沁重机枪,而是国民政府在三十年代仿制了马克沁MG08式机枪,1935年(民国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成功并正式列装,所以命名为民24式重机枪,1927年怎么能用上1935年的武器。

再说影片中马克沁为什么使用了金属弹链?是因为建国以后,我们引进了苏联的郭留洛夫SG-43重机枪,仿制后称53式重机枪,使用的就是250发不可散金属弹链。留下来的马克沁重机枪也就被更改了枪管,将原来的7.92毫米98式毛瑟枪弹改为发射苏联7.62×54毫米有底缘机枪弹,配发给民兵,也就也是用了郭留洛夫的金属弹链,随后又供给越南老挝等印度支那战场。所以影片中使用的改造后的马克沁重机枪。

3、1927年4月11日晚,周恩来前往第26军第2师师部,随后周恩来被师长斯烈扣留,接着周恩来质问斯烈,是谁下的命令,“是北平北洋政府”。实际上后来国民政府将中国的首都回迁到南京,为了区别,1930年国民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相当于今日的直辖市。37年日伪政府又将北平改为北京,日本战败投降后,又恢复为北平。直到1949年9月21日,新中国首都设于北平市,重新将北平改名为北京。所以周恩来只能说是“北京”而不是“北平”。

4、通过周恩来的一番说辞,最终让斯烈改变了主意,放弃了杀害周恩来的念头,放走了周恩来。实际上是斯烈的弟弟黄埔三期的斯励出于师生之情,偷偷放走了周恩来。

而斯励最后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追随邓演达反蒋而被杀,二是顾顺章叛变,当时党组织经常在顾家开会,顾家的人知道的太多,而且他们感情和立场都站在顾顺章这边,上海的秘密机关已无法囚禁他们,任其出走又会暴露中央行踪,遂决定将其铲除。处决行动时,正好斯励在场,所以被一并杀死。

5、片中张作霖抓住了李大钊,发电报请示蒋介石如何处置李大钊。要知道当时张作霖是北洋军阀里的奉系首脑,是北伐的对象,即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和共产党决裂,但和张作霖还是处于敌对状态,张作霖怎么可能去请示蒋介石。

实际上李大钊被捕后,举国震惊,各界进步人士千方百计进行营救。面对来自社会各界和舆论的强大压力,张作霖一度动摇迟疑。就在这时,已叛变革命的蒋介石亲自出面,推波助澜,给张作霖拍来密电,要求处死李大钊。所以不是张作霖给蒋介石发电报,而是蒋介石给张作霖发电报。

6、片中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由停泊在黄浦江上的炮舰开炮为信号,第一炮就准确地穿过市区落到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总指挥处驻地——商务印书馆俱乐部。

当时政变信号确实是由军舰发出,但不是开炮,所以上当时商务印书馆没有被炸,军舰只是升起旗帜信号。而且当时的海战都是一览无余的水面,没有山树、建筑的遮挡,所以舰炮都是直瞄,怎么可能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后,准确命中一栋楼房,如此精准的命中度,简直堪比今天的导弹。只能说制片方不懂海上开炮和陆上开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瞄准方式,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区别。当时的舰炮都是加农炮,打不出大仰角。片中完全是陆上的榴弹炮通过测位打出的弹道。况且舰炮都是大口径的火炮,威力是影片中攻打城楼的75山炮的好几倍,片中商务印书馆炸完之后,就只是玻璃碎了,要是真的楼直接拆了好吗?你以为煤气罐爆了。所以片中弹道和威力都不对。

而且实际上上海商务印书馆是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被日本炸毁的。

7、周恩来在江西九江召开会议,在会场外站岗的两人,一个是林彪,一个是粟裕。当时林彪是第4军第25师73团2营7连连长,粟裕是第11军第24师教导队班长,只是看着两个师番号挨着,但不是一个军。

两个人一个是连长,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军官,一个是士兵,况且两人根本不是一个部队,也不在同一个驻地,怎么可能一起来给周恩来站岗?

8、片中周恩来赶到长沙听取毛泽东关于发动武装斗争的意见。而当时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毛泽东,并没有专程去长沙听取毛泽东的意见。

9、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和邓小平第一次见面,邓小平紧挨着毛泽东坐下,留过法的邓还教毛用刀叉。当时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而邓小平只是以中共中央秘书的身份作为工作人员负责会务,在当连进会议室旁听的资格都没有,怎么会坐在毛泽东身边?

10、南昌起义前夕,张国焘从九江赶到南昌阻止起义,谭平山居然公开提出干掉张国焘,而贺龙更是直接将手枪顶在了张国焘的脑袋上,于是张国焘惊恐不已,连称自己没来过南昌,不再反对起义。

事实上,当时张国焘提出要起义,必须有必胜的把握,可军事上瞬息万变,当时谁有必胜的把握,随后又提出需征得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同意,方能进行,这也是不可能的。周恩类、李立三、恽代英等人确实和张国焘发生了严重了意见对立,甚至周恩来还一生唯一一次拍桌子,会上谭平山也只是说要“绑了张国焘”,但绝没有人动枪,历史上谭平山确实有暗杀张国焘的想法,但在会后立即就被周恩来阻止。

实际上是最后是张国焘少数服从多数,而不是被枪顶在脑门上逼得。想起导演拍过《无间道》,也就理解了。

11、片中贺龙部第20军第1师第1团3营副营长赵福生被人用一条银元收买,实际上是赵福生是黄埔毕业的,只是家是地主,被发动起来的当地农民打到了,他自己投身北伐浴血奋战,自己的父亲反而被打倒,所以心生怨恨。况且当时一个连长即便不贪污,一个月也是30块大洋,片中那一条大洋最多也就是20块,赵福生能贪恋这点钱吗?

可以说这是影片的最大败笔,像赵福生起初是有革命理想的,但最终叛变革命,绝不仅仅是他个人品质,而是他的阶级决定的,他必然走上叛变革命的道路。这样的人实际上是内心也是痛苦的,他们先是有革命理想,也希望中国强大,但中国革命必然要打到他们,理想和自己,是当时许多人的选择。

而影片仅仅是因为钱的收买,赵福生就叛变了,应该说这是香港导演永远不能理解的,把赵福生的叛变拍成香港黑社会的叛变,没有了历史的深刻。

12、南昌,作为中国最出名的大火炉之一, 8月时着影片中的所有人,还穿得那个厚,片中无论军人还是市民,没有一个穿短袖!不怕中暑吗?还能作战吗?

实际上炎热的天气,也是起义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染料技术也不如现在,大量出汗,反复洗几次后,就会掉色,而片中演员的军装,蓝色是那么的深浅一致。

13、片中南昌起义时,粟裕异常神勇。而实际上,南昌起义当天,粟裕当时是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负责指挥部的警卫工作。起义爆发后,去策应朱德领导的军官教育团起义。等到达目的地时,营内吹起欢迎号,军官教育团已经全部起义了,之后粟裕所部立即护送朱德到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所在的江西大旅社,当晚并未遇到战斗。

14、毛泽东为准备秋收起义,像洪门老八买了一批“汉阳造”,该枪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简称Gew 88),汉阳造枪口初速度低,设计使用的弹药是7.92mm圆头弹,因此不能使用中正式(也就是毛瑟98)的尖头弹,虽然中正式口径也是7.92mm,强行使用尖弹会有炸膛之虞。圆头弹最大的问题,在于初速低,他的初速大约是尖弹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这样造成威力射程都较小。这也毕竟导致抗战时期,和日军三八枪对射时总是吃亏。而片中毛泽东还用手抓起一把子弹,明显是尖头弹,而且是钢壳刷铜漆的现代弹。

15、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在路上被民团抓住,当时一行的有三个人,其中就有当地县委书记潘心源,算上他们三个,民团一共抓了二十多人,而不是电影中的就毛泽东一个人。所有人被押往民团团部,一行人稀稀拉拉,毛泽东故意走在最后,趁不备,用钱收买了团丁,趁机逃跑,团丁见毛泽东跑了一段距离后,放枪示警,枪一响,团丁都去追毛泽东了,被捕的其他人也都趁乱逃跑,民团一时大乱,不知追哪个好,就这样毛泽东跑丢了鞋,在水塘里多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遇到一个农民,用最后仅有的钱,买了一双鞋吃了一顿饭。像电影中就抓了毛泽东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跑不了的。影片中毛泽东首先遇到了武汉警卫团团长卢德铭。而历史上毛泽东首先见到的是后来担任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3团团长的苏先骏。

16、秋收起义失利,转战中卢德铭在战斗中牺牲,毛泽东主持将他火化,还称卢德铭为师长。首先卢德铭不是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长,而是总指挥,师长是余洒度。其次,卢德铭牺牲后,因为当时情况紧急,遗体并没有被起义军收集,而是被当地农民偷偷掩埋了,直到解放后才找到墓地然后重新安葬。

17、三河坝之战中,钱大钧的国民党军山、野炮齐上阵,炮火覆盖场面极为壮观。可是当时要是有这样的火炮密度,朱德在三河坝还能守三天?恐怕连半天也顶不住,当时就算是最精锐的中央军,一个师能有一个装备12门山炮的炮兵营就很难得了。

应该说影片制作方更多的精力放在演员角色的挑选上了,历史细节上注意不多,当然有些是为了艺术加工,可以理解。但某些军事上的细节只要用点心,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王剑

  • 发表于 2017-08-11 00:00
  • 阅读 ( 92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