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刀拿到古代会不会成为宝刀?

很多喜欢历史的人们,总有一种“失传情节”,认为古代记载中有那么多的神奇的好玩意,到最后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人因此叹惋,中国古代有太多好东西“失传”了。

对于刀剑等冷兵器也是如此,史书上记载了许多神兵利器,宝剑名刀,现今大多都失传了。不过现代科技发达,利用现代科技生产的冷兵器,放在古代不知能否称上“神兵”二字?

上图:现代军用刺刀可以做到任一批次完全相同,而且大批量生产,这在古代是不可能做到的。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今天的一些廉价刀剑等产品的确质量堪忧,不如古代实战的刀剑精良。那是因为咱们今天的冷兵器更多的是装饰品、收藏品,而古人的武器则是士兵们贴身立命的家伙,所耗费的心血、设计生产的初衷是不同的。如果今天的工匠精心打造,完全可以生产媲美古代宝刀的产品。

上图:咱们今天很多优质工具刀的性能就已经超过古代大部分刀剑

我们必须要冷静的看待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只要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基本上不存在现代科技无法生产的古代人造物品。的确,咱们今天依然没有复原出一些古代的技术,但是无非一个原因:

没有技艺娴熟的匠人以当时的技术进行复原。简单说,科技上没问题,可是手艺失传了。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小学的奥数题,你用初中的知识可以轻松的求解,可是这是一道小学的题目,只能用小学的知识进行求解。

比如说生产青铜剑,要是采取现代科技进行不计回报的生产,不仅可以做到比之前的青铜剑性能更好,而且还能批量化生产。一个几十人的工厂,其产量就可以吓死青铜器时代的任何一个军事大国。

上图:图为越王勾践剑,古代青铜剑防锈处理的巅峰。以现代科技完全可以将青铜器的防锈做的更好

但问题在于,考古学进行复原的目的是要研究的是古代生产技术,而不是复原产品。古人用有限的生产资料,加上灵巧的手艺能够达到那样的水平,的确能让人感到敬佩。但是,要说古代人能够生产比今天还要优质的产品,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

上图:国外用传统的炼钢法复原中国明代长刀,图中他们正在用铁矿石炼铁

上图:复原后的成品

不说咱们今天科技生产的冷兵器和古代的对比,即使古代不同时期,冷兵器的技术也是翻天覆地的。且不说钢铁兵器取代青铜兵器,同样是铁制兵器时代,也是越往后世,越是先进。除非遭遇类似蛮族入侵、频繁战乱、大规模天灾这种极端情况,才有可能出现文明的倒退。

上图:同为青铜兵器,战国时代青铜器也普遍优于西周青铜器,图为战国青铜剑

当然,这个先进,不是说优质产品的性能如何。以刀剑类兵器为例,同样凝结了最优质铁匠心血,使用最优质原材料的一把宝刀,或许明代的刀比汉代的刀好不了多少。但是,同样的刀剑质量,明代的科技可以维持更高的产量。

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汉代尽管有领先当时世界的钢铁锻造工艺和热处理技术,但是出土的汉代刀剑之间钢铁质量差异非常大,并且含有硅酸盐之类的杂质。

而且,我们发现的汉代刀剑大多为墓葬中出土的陪葬物,上面一般都有铭文、镶嵌珠宝甚至错金银工艺,必然是墓主人(肯定是贵族)生前的心爱之物,在当时也必然是宝剑名刀的级别。

上图:镶嵌珠宝的汉剑残件

以环首刀为例,环首刀刀刃宽厚的形制却足以透露出一点,那就是当时普通士兵所批量装备的环首刀虽然刚柔相济,但是强度有所欠缺,需要以厚度来弥补这一劣势。

上图:出土环首刀

另外从一些考古资料来看,汉代的炼钢技术是利用炒钢生产出杂质较多的低碳钢,而且当时的冶铁技术出钢不稳定,也有一定概率会出现中碳钢。如果制作的精良一些,就再用折叠锻打技术减少杂质,然后进行淬火或部分淬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百炼钢。这也可以作为环首刀强度欠缺的一个例证,因为含有较多杂质的低碳钢物力特性的确如此。

上图:断了的出土汉剑

当然,尽管如此,汉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了。不过,在当时看来是先进的,到了后世就不一定了。

传世明代刀剑,则大多以士兵、基层军官的实战武器为主,在当时只是批量化生产的制式武器,而非个人定制珍藏宝物。但是这些武器在性能上已经汉代贵族墓葬里的宝刀名剑相差无几,在工艺上更是先进了许多。

上图:传世明代刀条,为普通士兵或低级军官的佩刀

明代,中国的灌钢法已经非常成熟。这种方法是先用铁矿练成含碳量高的生铁,再用生铁变成含碳量极低的熟铁。在炼钢的时候,将生铁和熟铁合炼,生铁和熟铁的不同比例,可以相对精确的生产出含碳量不同的各种钢材。泉州曾经出土过一个明代铁锚,重达750公斤,经过检测,该锚的杂质含量极低(尤其是含硫量),已经符合现代钢铁的行业标准,这在汉代是不可想象的。

上图:明代巨型铁锚

因为可以相对精确的控制杂质含量和铁碳比例,故而明代可以有夹钢、嵌钢、生铁淋口等复杂工艺,而且可以将这些工艺大规模应用,批量生产各类武器和工具。

上图:传世明代刀的精美花纹

还有个例子可以证明古代兵器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那就是钢铁产量。

九世纪初(唐朝元和年间),中国钢铁年产量约为200万斤,到了十一世纪中期(北宋治平年间),这个数值增长到了约800万斤,然而到了明朝永乐初年(十五世纪早期),中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1900多万斤(约一万吨)。而且有证据显示,在明朝中期(十六世纪),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十几万吨,比十八世纪初的整个欧洲钢铁产量还要多,是唐代元和年间钢铁产量的一百多倍,明代早期的十多倍。

上图:明代修建的千佛塔,主要部件均为铁制,高33米,为现存古代铁塔中最高者。

当然,这个产量在当时看是令人吃惊的,但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微不足道的,2008年,中国仅粗钢产量就已经超过了五亿吨。

另外,还有些武器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倒退。这是因为作战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看似倒退,实则暗含了另一层面的进步。

比如说汉代的槊制作精良,而宋代、明代的枪头则非常简陋,明代甚至说枪头重量不要超过四两。汉代的槊是精贵的优质武器,强调槊要坚固耐用,而在宋代,军队甚至用长枪捆扎成木筏去渡河,而明代则明确说“一枪换一马”,将长枪作为一次性的武器。从珍视到成为一次性用品,这本身就是武器产量进步的体现。

上图:汉代槊,长度达半米以上

上图:明代小枪头

还有个事例就是弩的退步。在汉代,中国的弩机达到了一个巅峰,结构非常精巧,不需要弹簧就可自动复位,而且还有望山,可以针对不同距离进行瞄准。但是到了魏晋之后,弩则出现了明显退化。

上图:汉代弩机望山上的瞄准刻度

这是因为,汉代的时候没有马镫,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主要以立马骑射为主要作战手段,只有少数骑兵可以在策马奔腾的同时精准的射箭。对付这些骑兵,用弩与之对射是非常合适的,所以弩怎么精致也不过分。

上图:无马镫的匈奴骑兵

而到了魏晋之后,骑兵开始装备马镫,北方的军队不仅可以跑马射箭,还可以穿着重甲进行冲锋。这时候,一分钟射不了几发的弩便显得有些累赘。相适应的,魏晋之后的弓则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军队中的装备数量也非常惊人,因为弓的射速更快,与骑兵对射的时候更具优势。

上图: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唐代军队每人都装备一张弓。图为壁画中的唐军形象,豹纹袋子中装的便是下弦的弓。

古代不同时期,尚且可以看出明显的技术进步,且不说咱们今天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了。人类文明是爆炸式发展的,越往后世,科技发展的速度也越快。

我们古代的确先进,但也是横向和其他文明比较,和今天比,那些曾经的荣耀,其实都只能作为一份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如果沉迷其中甚至将其神话,未免有些固步自封。

注:本文作者毛锥。

  • 发表于 2017-07-28 00:00
  • 阅读 ( 140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