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减号, 数学符号都有这么一段有趣的经历!

相信大家对“+、-、×、÷、=”这五个运算符号并不陌生,我们进行数学运算均离不开这些符号,但是它们的发明和使用却比阿拉伯数字要晚一些,并且它们基本上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有趣的“+、-、×、÷、=”符号

“+、-”符号:商人做生意用的标记

古印度人和古希腊人书写假发和减法的方法是一致的。书写加法,他们就把两个数写在一起。例如,“3+”就写成“3+”。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带分数的写法中看到这种书写方式的遗迹。书写减法时,他们就把相减的两个数分开一点写,且被减数在前面,减数在后面,顺序不可颠倒。例如,“7 1/5”,就表示“7-1/5”。后来,有人使用拉丁字母P表示相加,用M表示相减。例如,“7P6/7”就是“7+6/7”的意思;“15M9”则表示“15-9”。

有一种说法是,古时候卖酒的商人酒桶里卖出多少酒,就用“-”表示,酒桶中再添加入新酒时,就在“-”上加一竖,意思就是把原来的线条勾销了,于是就成了“+”。还有一种说法,在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商业发展起来,有些商人在把货物装进箱子时,如果货物重量略微超过一些,他们常在箱子上做个“+”标记,如果货物重量略微低一些,他们常在箱子上做个“-”标记。

加减符号

公元1489年,德国人威德曼用“+”做加号,用“-”做减号,这两个符号才正式用于进行加减运算,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进行推广才被大家公认,后来,法国数学家韦达对这两个进行大力宣传和提倡,人们才开始普及使用。

“×”符号: 跻身于乘号身份不容易

符号“×”用于乘法运算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现在常用于乘法运算的符号有两个,一个是“×”,另一个是“·”。 “×”是由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雷特最早提出的,“·”是由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则认为,“×”号与拉丁字母表示未知数的“X”很像,运算时容易混淆,因此加以反对。但他赞成用“·”来替代“×”。因此德国的数学书中,乘号与世界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后莱布尼茨又提出用“п”符号表示相乘,但未得到认可,现在却被用到了集合论中去。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就是一种特殊的增加,“×”是斜起来写的“+”,用它表示相乘最合适,于是他确定用“×”表示两数相乘,“×”就被用作乘法运算了。

“÷”符号:最初的身份是减号

“÷”最初是以减号的身份在欧洲大陆流行的。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者比,后来又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1659年,瑞士人拉恩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开,首创了“÷”。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的《代数学》中,根据群众创造,正式运用“÷”进行除法运算。

“=”符号:两条等长的平行线

“=”最早出现于16世纪英国著名数学家雷科德的《砺智石》中。他认为选择两条等长的平行线来做等号,是再相等不过的了。法国数学家维叶特则用“=”来表示两个量的差别。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列考尔德则认为,用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个数相等,是最合适的选择,于是1540年,“=”就由他开始使用起来。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他的著作中大量使用“=”,它才慢慢被人们所接受。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他还发明了“∽”和“≌”,分别那表示几何中的相似号和全等号。直到18世纪,“=”才得到普及使用。

  • 发表于 2017-09-04 00:00
  • 阅读 ( 80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