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通首个5G基站,以后再也不怕人多网速慢了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北京燕清联合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在广州大学城开展5G外场测试,开通了首个5G基站,使得5G离我们更近了。同时,此次开通也被视为对即将到来的2017世界移动大会的迎接。

那么,5G到底离我们有多近呢?按照中国移动的5G时间表,2017年、2018年将分别启动外场试验,并开展面向商用化规模试验,预计2020年完成5G规模商用。

4G我们还没用够,5G竟然就要来了!到底什么是5G通信呢?5G网络的开发速度如此之快,它所需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呢?相比起4G,它有哪些优点,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呢?

5G通信:再也不用怕人多网速慢了!

5G,顾名思义是第五代通信技术,3GPP定义了5G三大场景:

增强型移动宽带——使用的人再多都能保证你上网速度“杠杠滴”!按照计划能够在人口密集区为用户提供1Gbps用户体验速率和10Gbps峰值速率,在流量热点区域,可实现每平方公里数十Tbps的流量密度。

海量物联网通信——让“万物互联”!第五代通信技术不仅能够将医疗仪器、家用电器和手持通讯终端等全部连接在一起,还能面向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智能农业、森林防火等以传感和数据采集为目标的应用场景,并提供具备超千亿网络连接的支持能力。

低时延、高可靠通信——主要面向智能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能够为用户提供毫秒级的端到端时延和接近100%的业务可靠性保证。

总而言之,相比于4G通信,5G通信能够提供覆盖更广泛的信号,而且上网的速度更快、流量密度更大,同时还将渗透到物联网中,最终实现万物互联。

实现5G的两大关键技术如此“优秀”的5G是怎么样实现的呢?它需要什么关键技术呢?

1、大规模MIMO技术

MIMO技术是无线通信天线技术的一种,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的简称,即多路输入多路输出技术。简单来说,这项技术就是将基站的单天线换为由多天线构成的天线阵列,然后与具有多天线的移动台进行通信。

其通信原理是,把一份资料分割成多份,通过多重天线同步传送,由于传输信号在传送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干扰,传输信号选择不同的反射或者穿透路径来避免。路径不同可能造成到达接收端的时间不一致。为了防止资料因为时间延误而无法重新组合,接收端也会具备多重天线接收信号。

最终,利用一种算法将分开的资料重新整合,这样便可以正确且快速地传输资料流,从而大幅度地提升频谱利用率。

2、多载波技术

载波,是指载有数据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多载波即是采用多个载波信号(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需要传输的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然后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
采用多载波技术主要是为了配合大规模MIMO技术,其具有频谱效率高、灵活性强以及复杂度低等特点。

5G为物联网而生

在这么复杂、高大上的技术支持下,5G实现后,将带来两大革命性变化:一是使万物互联,二是催生电信业的巨变。

首先,5G为何能助力万物互联的实现?

有人说,5G技术是为物联网而生。它拥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通过手机、可穿戴设备和其它联网硬件推出更多的新服务将成为可能。

具体来说,5G技术为物联网提供了超大带宽,它的容量预计是4G的1000倍;4G网络是专为手机打造,没有为物联网进行优化,而5G网络可以支持10倍以上的设备;使用4G网络,你不能在手机上真正实时在线玩游戏,但使用5G网络却可以做到。

其次,为什么说5G将带来电信业的巨变?

5G时代,电信网络会形成三层,传输层、管理层、业务层。在最早的电信体系中,这三层是融合在一起。一通电话就包括传输、管理和业务,这三者融合在一起。3G时代,传输层和业务层开始分离,电信运营商主要提供流量,成为管道,业务由大量互联网公司参与。到了5G时代,除了传输的管道层和业务层外,管理层将会变得更加重要,而整合体系都会发生质的变化。在传统的电信中,管理的无非是用户,或是某个终端,基本就是鉴权、计费。5G不仅是用户的管理、终端的管理,一用户会使用大量的终端,对于不同的终端会采用不同的计费模式,管理会变得复杂,计费也会更加复杂。

管理层和计费层的能力又是和业务层紧密相联。这个过程中,电信运营商是还以传输为核心,或是在传输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来影响业务层,形成和业务层更紧密的联系与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促使电信运营商的分化。守住传输,竞争能力较弱,因此除了做到传输,还要在管理层上找到自己位置和突破。5G是高速度、低时延、低功耗、万物互联创造的一个新体系,绝不只是速度的提升。在技术的推动下,网络、管理、业务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产业也将会随之根本改变。这场变革的力量有可能超过今天的互联网。

我们一起期待5G时代的全面到来!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7-07-04 00:00
  • 阅读 ( 72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