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软件著作权是由代码制作成的游戏软件、APP应用、网站、以及系统实现对软件源代码的保护,统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公司营业执照或个人身份证
2.软件源代码(连续前三十页和连续后30页每页不低于50行。不够的全部提交即可)
3.软件使用说明书(不少于25页,图文并茂)
4.申请书,申请表
准备材料——网报(7-15个工作日)同步约号——到现场提交材料-——正式受理后30-40个工作日
·······································································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般有三种办理方式: 1.您出差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自己交(差旅费较高 北京本地的自己办的较多 外地的一般不会选择此方案) 2.邮寄自己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有的软件容易申请失败,或多次补正,周期也相当长 优先是费用较低) 3.找代理(有的代理基本只是代为跑腿或代为邮寄 有的甚至是骗子 目前这行比较乱 也是新兴行业 专业的比较少 如何选择一家信得过的专业的代理公司?) 办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需要准备的基本材料 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表(网上填报提交,打印,第3页盖章) 2.软件说明书(设计说明书或者使用说明书) 3.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有最新年检,公司盖章) 4.源代码(不足60页提供全部,60页以上提供60页每页不少于50行) 5.可能需要的其他盖章或者说明材料 办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基本流程: 1.网报 2.准备相关材料,打印,盖章,邮寄 3.交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4.受理缴费(有问题的话按要求修改直至受理) 5.二审(有问题的话会发补正通知,按要求修改,直至通过) 6.公告出证,一般在官方网站公告3工作日后出证,一般是受理之日起30工作日出证。
···································^^····································
若提交资料后没什么问题,一般需要30-40个工作日;加急登记时间可缩短到6-12个工作日
···································^^····································
自己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的话是自受理日起60日内审查完成所受理的申请。但如果你是找的代理机构的话,一般代理机构会按照6-12个工作日,30-40工作日出证书的这种时限进行收费,具体的收费情况你可以度娘搜麦积去问下实际费用。
·······································································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5项。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19所名誉所长黄旭华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摘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0名外籍专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淄博四中高97级5班毕业生,现中南大学教授、博导国巍,获2019 国家科技奖励二等奖。
项目简介:
项目属于交通运输领域,发明了高速列车-轨道-桥梁系统车振与地震动力性能物理随机模拟技术,发明了高速列车-轨道-桥梁系统动力与抗震性能数值随机模拟技术,发明了基于行车安全性能的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系统新型抗震与减隔震技术。成果在贵广等27条铁路1100余座桥梁中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高速列车-轨道-桥梁系统安全防控发挥了重大作用,对引领高速铁路技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1 列车-轨道-桥梁系统车振与地震动力性能物理随机模拟技术
图2 列车-轨道-桥梁系统动力性能数值随机模拟技术
图3 基于行车安全的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系统新型抗震与减隔震技术
【校友简介】
国巍,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高速铁路振动台实验室主任,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书记。
1. 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0年毕业于淄博四中,2004年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
2004.9-2009.12,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结构工程专业,硕博连读,获得博士学位
2010.3至今,中南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2016.3-2017.4,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教授
2. 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高速铁路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与设计、振动台预测控制与智能控制、轮轨与磁浮行车混合试验控制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中铁总公司重大课题计4项,承担项目总经费2000余万。作为第一发明人,完成了世界首套地震下桥上行车4台阵试验系统的研发与建设,负责600公里时速磁浮行车混合试验技术的研发。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50余篇。应邀作国际国内会议特邀报告20余次。学术著作1本,参编教材2本,参编行业和地方标准6本。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10项。
3. 获得奖励和荣誉
2013年获中南大学升华育英计划、531人才计划;
2014年获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2015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
2016年获湖南省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5
2017年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排名第16
2019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7
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5
4. 主要学术兼职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
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青年委员会委员
国家发改委“大科学装置”评审专家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青年编委、《交通技术》期刊编委;《Composite structures》、《Bulletin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20余部国际期刊审稿人。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