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普及率增高,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其中,软件著作权也属于知识产权中的一种,之前的文章我们了解了软件著作权的申请流程与申请资料。今天来说一下自己去办理和找代理机构办理的区别。
代理机构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具备三大优势:
一、办理速度快、效率高
全环节加急,申报最快下单当天完成;
撰写材料最快1工作日完成;
收到材料原件当天或次日提交;
审核通过后当天或次日取证;
取到证书后,当天或次日顺丰快递。
二、价格透明
全程价格透明,一次性收费
开发票不收税点
代打印材料不收打印费(需盖章文件不能代打印)
证书快递顺丰包邮
材料费、申报服务费、加急费一次性收取
绝无其他费用
三、无需奔波,全程手机跟进
手机全程跟进办理过程
独家微信订单跟进系统
各办理节点自动短信通知
办理材料、证书扫描件自己随时可查
系统预估办理下证时间
更多商标知识请持续关注成都顶呱呱版权服务。
·······································································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申请软件著作权条件,随着软件的开发,国家对软件的认可也会给予保护,软件也有著作权,相当于文学类的作者,商标发明的权利。那么申请软件著作权条件有哪些?申请软件著作权条件申请软件著作权条件:在一个软件的开发完成之后,就会产生软件著作权,这是一个根据软件的开发自动生成的一个权利,有着明确的属于权,登不登记不是最主要的。开发完软件之后需要向版权中心提出软件著作权的申请,版权中心在审核无误后会颁发一个软件著作权的版权证书,有了这个证书,就能证明你是这个软件的开发者,其他人无权不得侵犯。软件著作权申请登记所需要的材料:1、去到机关填写登记表2、带上能够证明版权的材料3、证明文件。整理有效的证明文件。
···································^^····································
软件著作权即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就自动产生,登记并不是权利产生的必要条件。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是指著作权人向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提出申请,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并发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的条件有: 软件著作权人主体资格证明,主体资格具体有: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软件著作权人自主开发软件证明即软件著作权的权利归属证明和软件产品的相关资料(具体有:软件的源程序及文档;软件的名称及版本号、开发完成时间、发表时间;软件运行环境(指软件运行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软件开发使用的编程语言的名称及版本号、源程序总行数;软件的主要功能、用途和技术特点作简要说明。
·······································································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创建于1988年。三十年来,在顶层设计下逐步形成分布于全国各主要生态类型区的44个生态站、5个专业分中心(水分、土壤、大气、生物、水体)和综合中心组成的体系,创建了涵盖全国主要区域和类型的生态系统观测技术系统,制定了观测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组织了全国尺度的网络化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科学研究-科技示范工作,已经成为生态系统动态观测、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的科技创新平台,为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研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减灾防灾、资源利用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积累的长期、连续、动态的基础数据,能够反映我国不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时空变异,为我国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定量描述和动态过程演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CERN的建立是我国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工作的一次飞跃,在生态系统动态观测、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综合观测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联网监测与专项观测日益规范,重要成果不断产出,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成功范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试验示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中国科学院“十二五”36 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之一,与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和英国环境变化网络并称世界三大国家级生态网络。
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1993年建立,地处北纬29°40’40”,东经91°20’37”,海拔3688 m,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农业生态试验站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军民共建生态试验站。拉萨站2002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5年成为国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CNERN),2010年作为依托单位成立了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中心,2013年又成为中国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观测研究网络(HORN)的成员;2018年与拉萨市政府签署协议,成立了中科拉萨地理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院,同时还依托拉萨站成立了多个地方科研机构,包括拉萨市草牧业科技专家工作站、西藏脱贫工作评估中心等;2019年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业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随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及地方需求的加强,拉萨站目前已经成为多位一体的野外台站,是在青藏高原腹地开展生态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的重要平台。
拉萨站外貌
台站定位与研究方向
拉萨站研究领域是高原农牧业生态学,定位是立足于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地方需求,通过对高原生态环境要素的长期监测,定位研究在高原极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高原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为青藏高原生态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平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高原农牧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2)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
(3)高原农牧系统优化管理模式构建与示范;
(4)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
拉萨河谷农业景观
科研能力与技术平台
拉萨站在西藏已经形成了4个研究基地、1个研究中心、1个研究院的布局。即达孜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试验基地、藏北(那曲)高寒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基地、当雄草地通量观测研究基地、林周草牧业试验基地,以及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年与拉萨市政府联合成立了中科-拉萨地理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依托研究基地,中心建立了3个高寒草地观测研究样带(当雄高寒草甸垂直样带、拉萨灌丛草地垂直样带、以及那曲-阿里草地水平样带)、6处CO2/H2O通量观测场、3处增温、增水、施肥模拟实验,1处牧草选育基地,3处示范推广基地;以及1个室内理化分析实验室,是青藏高原腹地从事高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达孜农田研究基地
当雄高寒草地研究基地
那曲高寒草甸研究基地
研究成果与学术贡献
拉萨站以服务西藏农牧发展为目标,围绕农区草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以及高原生态系统变化及其优化管理两个方面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如下:
1. 研发草牧业技术,构建了农牧民增收模式
针对饲草短缺、利用低效、草地退化等西藏草牧业发展瓶颈,突破了高原地区草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制西藏地方标准8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建立了西藏高寒地区生态保护和精准脱贫双赢的发展模式;相关研究成果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2. 阐明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及其机理
利用改进的方法和优化的模型证实了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高度敏感;辨识了近30年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总体趋好、局部退化,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因素,近10年人为放牧活动则对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显著增强,相关成果发表在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并主导完成《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生态部分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3. 提出了藏北牧区退化草地恢复的治理技术
获奖证书
模式示范与技术培训
拉萨站积极参与国家“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是当地农牧科技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近5年培训地方农牧科技人员150人次,农牧民近1000人。2013年,由拉萨站提供技术支持的西藏贡嘎县岗堆镇吉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获得了“2013县域农村合作组织最佳示范带动奖”,技术骨干人员多吉次仁获得“县域农村合作组织杰出人物奖”。
拉萨站在草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工作方面成绩显著。先后在山南市建成牧草种子繁育示范基地1500余亩,在拉萨市、山南市、日喀则市、那曲地区建立优质牧草高产栽培示范基地6万余亩,在山南市建立粮饲复种基地4000余亩,建成农牧结合示范基地3处以及全国第一家省级草牧业科技示范园—西藏草牧业科技示范园。据不完全统计,饲草产业专项取得的科技成果在西藏地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与示范,累计面积已达30余万亩,推广示范区人工草地单位面积产草量增产40%~50%,经济效益达4亿元,为西藏“十三五”时期实现“新增人工种草面积100万亩、肉奶产量达到100万吨”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拉萨站农牧业技术服务示范基地
服务西藏地方发展
长期以来,围绕西藏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需求,针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缓慢、后劲不足等现实问题,拉萨站以草牧业发展转型为突破口,选取典型农业村、半农半牧村、农林牧结合村等开展西藏农牧民增收模式建设与示范,从新型农牧民经营组织培育着手,建立产业化经营示范平台,构建集牧草种子繁育、牧草种植、草产品加工、健康养殖为一体的草牧业技术体系,培养关键岗位人才,打造西藏畜牧业品牌,使得示范区农户每年稳定增收2000元以上。该项工作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重要批示,先后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3项,并多次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近5年,拉萨站牵头组织实施了国家、自治区、地(市)级第三方评估9项,走访了421个乡镇、985个行政村,调研了17878余户农户和近2000名基层干部,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了西藏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入挖掘分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困难,有力推进了西藏脱贫攻坚工作。此外,拉萨站与自治区扶贫办联合成立了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就西藏精准扶贫重大问题、政策成效开展科学研究与评估分析,为西藏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综合支撑服务。
农牧民技术培训
开放共享与合作交流
通过海外特聘教授、国际人才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途径,拉萨站与美国、德国、瑞士、日本、尼泊尔等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关系;与国内10余个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研究;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和多所当地中小学将中心的野外平台作为实习和科普基地。
CERN台站人员到访拉萨站
研究生到拉萨站交流
队伍建设
拉萨站现有科研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7名,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8名,助理研究员及科技支撑人员5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1人,中科院青促会成员1人。
高原牦牛精神
队伍建设
近5年,拉萨站培养毕业研究生 35人,含博士后 4 人,博士研究生 16人,硕士研究生 15人,目前在读研究生20余名。其中,武建双博士2015年在德国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获得“洪堡学者”基金资助。
研究生冒雨在野外开展调查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