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杀手?

英格兰东北部两名少女将一妇女虐待至死,遭警方拘留。孩子蓄意杀人谁之过?是部分儿童生性邪恶?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童年本应是纯真无邪的年纪,但这起杀人案却似乎把这一概念冲击得粉碎。我们习惯上认为儿童处在变化阶段,最终会长成或好或坏、或不好也不坏的公民,通常不会犯下蓄意谋杀这类成人罪行。

一旦这种想法被证明错误,就会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

1993年罗伯特·汤普森和乔恩·维纳布尔斯制造的詹姆斯·巴杰尔谋杀案就是典型。

类似的还有1968年的玛丽·贝尔谋杀案。11岁的玛丽·贝尔仅为追求"杀人的快感和刺激",将两名男童活活勒死。这起案件在公众中的影响持续了近50年。

或许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杀手表现出的冷血无情和清醒算计--这些罪行并非一时愤怒冲动造成的后果。

这一点也体现在安吉拉·莱特森案凶手身上。两名少女将受害人慢慢折磨致死,持续时间长达7小时,对受害人造成上百处伤害。凶手甚至中途休息了一小时去见朋友,回来后继续施暴。凶器为房子里随处可见的物件,包括桌子、铁锹、打碎的玻璃杯和带螺丝钉的棍子。

次日两人向朋友描述了莱特森"求饶"的情景。女孩们哈哈大笑,一边开玩笑一边不停自拍。

两名少女分别为13岁和14岁。

这起谋杀如此简单,堪称幼稚。女孩们将受害人殴打致死,就好像婴儿推倒垒起的积木。

她们没有试图掩盖暴行,相反,由于知道收养院可能已经报警两人失踪,两人甚至穿着带血的衣服打电话叫警车载了一程。

此类案件谁之过?

缺乏家教、政府管理不当和心理疾病是提及原因。

克利夫兰警方表示,女孩们的动机"依然疑问重重",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动机。

儿童的杀人动机往往不是金钱、感情或复仇等常见因素。

《少年杀人犯》作者卡罗尔·安妮·戴维斯在书中描写了多名10岁至17岁的少年杀人犯。她表示,许多儿童杀手是恶劣家庭环境的产物。

她说:"我调查过的暴力儿童大都生长在极度病态的家庭,父母要么极其严厉,非打即骂,要么吸毒成瘾,要么抱有宗教狂热,"

"他们的孩子不是担惊受怕,就是无人照管,再不就是感情上受到摧残"。

在莱特森一案中,一名凶手来自极度病态的家庭,另一名经常和母亲争吵,12岁就离家出走。她们和2012年利物浦谋杀案的凶手情况相似。该案中,三名少年仅为"练胆子"而杀害了一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康纳·多兰16岁,布兰登·多兰14岁,两人的朋友西蒙·埃文斯14岁。闭路电视拍到三人在凌晨空荡的街头游逛,试图"惹是生非",而在此时碰到了受害人。

康纳·多兰对埃文斯说:"我跟你打赌,你不敢杀他"。

事后埃文斯对一个朋友说:"我先是踹他,拿靴子猛踹,一会儿他就挂了。我还踢了他的头,踩到他的肋骨上。那家伙叫得特别惨"。

法官表示该案件反映了"父母教导的彻底缺失",判刑时称这起谋杀案"令人遗憾地反映了当今社会可悲的一面,其中的每名凶手都是纯粹为了暴力而暴力"。

多兰兄弟的母亲也因替儿子提供虚假不在场证明而锒铛入狱。她此前曾因不送孩子入学遭到起诉,警察还多次到其家中搜查毒品。

两兄弟收到了多项反社会行为令,他们的另一个兄弟--瑞恩·多兰目前也正因杀人服刑,此外还有一个兄弟犯有纵火罪和过失杀人罪。

法官对琳达·多兰说:"像你这样如此不愿承担或无力承担母亲职责的人少之又少,你是一个可悲的人物。"

但是,混乱的抚养甚至父母虐待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青少年会成为杀人犯。

2014年利兹,15岁学生威尔·科尼克用刀捅死教师安·马奎尔。

朋友眼中的威尔是一个"安静的,典型的青春期小伙子",头脑聪颖,成绩优异。

原告律师说,威尔的父母是"正直、负责的家长,完全不理解孩子何以变成了杀人犯"。

"他们全面配合了警方和检方工作。"

法庭上,科尼克毫无悔意地对精神科医师说:"(杀了人)我并不震惊,我很开心。直到今天,我依然为自己感到骄傲。"

伯明翰城市大学犯罪学副教授伊丽莎白·亚德利博士认为,孩子长大后缺乏良心并非没有可能。

"许多专家谈到了心理变态这个问题,"她说,"心理变态是多种负面品质和行为的综合,但心理变态者的精神是正常的。

"他们没有情感,没有常人所拥有的种种复杂感情。"

心理变态的原因我们还不得而知,可能包括脑功能受损、遗传、或是性格形成期缺乏与富有同理心的成年人之间的交流。

诺丁汉的丹尼尔·巴特兰姆14岁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他抡起羊角锤朝她砸了七下,把她的头和脸砸了个稀巴烂。

巴特兰姆生活优越,在私人贵族学校接受教育。母亲的男友说他"聪明伶俐,状态好的时候有趣可爱"。

巴特兰姆在尸体周围推上报纸,倒油点火,企图毁尸灭迹。他还打开天然气,让整座房子陷入熊熊大火。一连几个月,他都坚称是一名破门而入的闯入者所为。

但是在他的电脑上,警方发现了详细的作案计划和掩盖罪行方案。

按照巴特兰姆的设想,他是一名犯罪大师,在犯下一系列谋杀、强奸和袭击罪行后全身而退。

对于这名虚构的犯罪大师他写道:"唯一一个会使他罪行败露的环节就是母亲杰基。于是一天晚上他把家里伪装成被非法闯入的样子,用锤子砸死母亲,然后把尸体连同房子付之一炬"。

巴特兰姆有杀人倾向的唯一迹象是他对暴力电脑游戏和暴力视频的热衷。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表明,"玩暴力视频游戏与侵略性行为、认知和影响的增加,亲社会行为、同理心、对侵略性行为的敏感度的减少均呈现一致相关"。

但很多学者认为这项研究"漏洞百出",不予重视。

密德萨斯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马克·库尔森博士说:"频繁接触暴力必然会产生短期影响,傻瓜才会否认这一点。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暴力视频游戏和犯罪、暴力行为等长期后果有关。"

"玩上三个小时的《使命召唤》可能让你有点嗨,但不至于让你出门行凶。"

连环杀手(杰弗里·达莫、萝丝·韦斯特和丹尼斯·尼尔森)传记作者布莱恩·马斯特斯指出,很多父母虽然行为恶劣,但他们的孩子通常并不会成为杀人犯。

不过他确实认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会增加一个人的犯罪几率。

他说:"人们之所以犯罪,是因为所处的社会暴力横行,大家对暴行已经见怪不怪了吗?不,不是的,因为毕竟人们拥有选择的能力,对暴力可以选择同流合污,也可以选择奋起抵制。"

"那么是因为心理失常吗?不,也不是,那只是另一个借口。

"但如果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童年受虐、在暴力社会长大、再加上心理失常--那就铁定会出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杀人犯也是受害者。但这不是说你可怜他们,而是说你在尝试为他们那丧尽天良、令人发指的行为作出解释。"

然而有些犯罪和罪犯根本无法解释。

此时屡试屡败或许就是我们所能做到的一切了。


译:阿里|壹心理翻译团队

  • 发表于 2016-05-25 00:00
  • 阅读 ( 86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