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趣闻多,看古人如何“高考”|历史的稗类

有一座名叫高考的大山,从小到大一直困扰着我们。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高考”,即科举考试。当然,古代的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并不能相提并论,那古代人如何参加“高考”?又发生过哪些趣闻野史呢?

1、唐朝的科举考试不仅看才华,还要看颜值。据《选举志》记载:第一是看长相,第二是看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是看书法,第四才是看文章。如果你长相不行,很可能就负分滚粗了,有多远滚多远吧!诗人罗隐就为此吃了亏,他的长相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因此屡试不第。

2、考分从来就是考生的命根,唐朝人赵悰多次科举不中,连老婆的娘家人都嫌弃他了。有一次岳父搞聚会请了戏班子,人人都有座,唯独不给赵悰老婆设座。演出看到一半时,有人来报说赵悰中进士了,家里人迅速把赵悰老婆请进来,给她披上衣服、摆好凳子,然后演出才继续。

3、考生不容易,考官也不好当啊!大诗人贺知章有一年做主考官,他录取的人和大家的期望不一样,人们都认为他动了手脚。一怒之下酿成了群体事件,考生们组团围攻了贺府,贺大人被迫架起梯子,趴在墙头上开了一次发布会,后来大家笑话他是“墙头高立贺知章”。

4、由于古代考生参加考试,基本上对年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所以很多书生多次复读、多次报考,一直考到握不住笔为止。在历代的考生中,据说年龄最大的考生是广东103岁的陆云丛。而年龄最大的状元则是唐朝的尹枢,应试时年已七十有余,真是活到老、考到老啊!

5、古人考试也作弊,替考频繁出现。于是,古代准考证——浮票就出现了:一张小纸条写明考生的体貌特征,考官对照无误才能过关,而且宁可弄错绝不放过。宋朝曾有考生浮票上写明是个大胖子,却在复习中累瘦了,对照的时候考官不答应,硬当替考给处理了。

6、科举决定仕途官运,作弊手段自然很多。比如江南贡院就发现过飞鸽传书,有个考生家里训练了信鸽,悄悄飞进考生的号舍把考题带回,家里请高手做完后,让鸽子再送进考场。为了提醒考生不要抄漏,就在正面写了“背面还有”几个小字,这人竟也照抄不误,结果挂科了。

7、明朝的李贤历任考功、文选郎中,在会试前看到两名考生下棋,一考生甚至吹嘘:“不用复习,上榜没问题。李贤总不能出道含100个人名的怪题,来刁难我们吧?”李贤气不打一处来,果然出了道怪题:“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于是二人落榜。

8、说个悲伤的故事,让大家乐一乐。正德年间,有个叫刘淮的读书人,中举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他在考场答卷时,忽然刮过来一阵风,把试卷刮跑了,随风飘到很远的地方。试卷被找回来之后,负责录取工作的官员在卷子上批了 “不谨”两个大字,刘淮就这么神奇地落榜了。

9、《谐铎》记载过一个幸运考生:清朝一京官被任命为陕西学政使,赴任前想起自己的座师是陕西人,便特地前去辞行。寒暄间座师脸色忽变,学政使猜一定有事要托付。座师说:“无他,下气通耳!”就是放了个屁。学政使误解了,以为要录取一个叫夏器通的。结果在西安,真有叫夏器通的考生。

10、还有更幸运的人:光绪三十年殿试后,据说原拟状元是朱汝珍。因名字中的珍字和珍妃一样,被慈禧一笔勾掉,换上本是第五名的刘春霖。原来这一年大旱,慈禧认为“春霖”即春风化雨、普降甘霖,加之他是肃宁人,符合慈禧盼望肃静安宁的心愿,于是刘春霖就成为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了。

寒窗苦读十余载,如今又一届考生接受了高考的洗礼。不论古今的“高考”,好成绩都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趣闻野史里的小故事只当消遣。末了,路边摊祝愿考生都能放松心态,等待着大学的召唤吧!



因为做公众号“路边摊”的缘故,需要我不断地做功课,不断去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在我看来,历史就像良田万顷,够你几辈子去收割,我在“收割”的时候,居然发现里面也掺杂一些“稗子”,不如索性把这些“稗子”也单独存放并分门别类地整理,倒也蛮有意思。

  • 发表于 2016-06-08 00:00
  • 阅读 ( 67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