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便可致命”的相思子究竟是什么?

最近,一则《世界毒性最强植物鸡母珠现身广州》的报道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报道中说,广州机场海关从一位由埃塞俄比亚回国的旅客行李中,检获到了0.1公斤鸡母珠。报道中还称,“(鸡母珠)毒性剧烈,一颗便可致命,被民间列为‘世界上毒性最强的植物前五名’”。


其实,这个事件本身,是因为这位乘客夹带国外植物种子入境,违反了我国海关检验检疫条例而发生的。不过,很多网友看到报道配图中那颜色鲜红,一端还带着黑色的植物种子,与自己在国内购买到的、用作配饰和观赏的所谓“相思子(豆)”或“红豆”十分相似,由此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恐慌。那么,报道中的鸡母珠究竟是什么?它和“相思豆”、“红豆”有什么关系?它真的具有如此大的毒性吗?

鸡母珠、相思子和红豆

其实从植物学上说,“鸡母珠”其实是相思子的俗称,属于“同物异名”,而“红豆”的概念,则更为宽泛。

相思子这个名称,既是对植物名称,也是对植物所结种子的称呼。对植物来说,相思子是豆科相思子属(Abrus)植物的统称。全世界相思子属植物共有约12种,广泛分布于从世界各地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有四种相思子分布,其中以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这一种最为常见,此外在我国广东、海南等地,还有不少毛相思子(A. mollis)、广州相思子(A. cantoniensis)分布。而如果是对于种子来说,那么相思子,则特指相思子这种植物所结的种子。

相思子的植物本身平淡无奇,本身是攀缘的藤本植物,长有豆科植物典型的偶数羽状复叶,每年夏季时节会开出一串串紫色的小花。在广东等地,相思子植株,以及广州相思子、毛相思子等植株的根茎,被称为“鸡骨草”来煲汤或做草药使用。而相思子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种子:它的种子和普通的绿豆大小相仿,大部分呈现鲜艳诱人的红色,而在胚根一端约1/3的部位则呈现黑色。这红配黑的搭配,使得它显得十分独特。由于红底配着黑色,颇似鸡眼睛,因此在闽粤台湾一带被称为“鸡目珠”,久而久之讹传为了“鸡母珠”。而在广西一带,还有着“猴子眼”的俗称。


如果说是配色使得它引人喜爱的话,王维脍炙人口的《红豆》一诗则使得它更为出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子的称呼,和这首名诗不可谓没有关系。不过根据后人考证,王维诗中的“红豆”,并非这黑红分明的相思子,而更有可能是豆科海红豆属(Adenanthera)的海红豆(Adenanthera pavonina),亦或是红豆属(Ormosia)的红豆(Ormosia spp.)。后面这二者,种子都完全是鲜红色,籽粒也更大,并且在历史上的确有作为信物相赠的传统。古人们没有区分这几种红豆的意识,使得“相思子”之名旁落别家,也的确令人唏嘘。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红豆》这首诗,使得一些人反而给相思子戴上了“红豆”的名称,这下,使得相思子和我们日常食用的红豆(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或赤小豆Vigna umbellata)成了“异物同名”。这种混淆的影响就不仅仅是文学圈的争吵,而是会闹出人命的:因为相思子的确含有剧毒成分,如果和食用的红豆相混淆而导致误食,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思有“毒”

在报道中,对相思子的毒性描述为“一颗便可致命”。那么,这是真的吗?

相思子剧烈的毒性,来自于种子子叶细胞中含有的一类蛋白质成分:相思子毒蛋白(abrin,在台湾地区被称为鸡母珠毒素)。目前人们发现相思子毒蛋白可包含四种,分别以a-d命名,其中 b和c型毒性较低,而起到主要毒性作用是a和d型。完整的相思子毒蛋白,是由A、B两条多肽链结合、折叠而成的,十分类似于另一种广为人知的植物毒蛋白——蓖麻毒素,而后者则因为曾多次被间谍组织用于暗杀活动而名噪一时。相思子毒素的毒理学也与蓖麻毒素十分类似,在进入人体后,B链可以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结合,并诱发细胞向内转运毒蛋白,使得毒蛋白进入细胞内部。进入细胞后,A链则会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工厂——核糖体结合,水解核糖体蛋白组分,使得核糖体失去蛋白合成的能力,最终造成细胞的死亡。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人体往往要经过数小时乃至数天的潜伏期才会出现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烧、出血、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则会导致死亡。


那么,摄入多少相思子会造成生命危险呢?根据测算,对于纯化的相思子毒蛋白粉末,成年人经口摄入的半数致死剂量大约为7μg/kg(微克每千克),而通过呼吸道吸入的半数致死量则为前者的一半,约3.3μg/Kg(这大抵是一些报道中“3微克就会致命”的错误的来源)。换句话来说,对于70kg体重的成人来说,吃下约0.5mg(1mg=1000μg)或吸入约0.24mg相思子毒蛋白纯品,就有一半可能性致命。那么考虑到相思子毒蛋白在种子内约2%的含量,以及相思子约70mg的平均重量计算,那么的确半颗相思子中所含的毒蛋白量就足够致命了。

面对相思子,我们怎么办?

不过,上面描述的,都是相思子中所含毒蛋白被人体充分吸收时的理想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购买或佩戴相思子制作的饰品,倒不至于“见相思子而色变”。首先,相思子毒蛋白存在于子叶细胞内,而它外面被一层紧密的种皮紧紧包裹。因此触摸完整的相思子,并不会导致中毒。其次,相思子毒素并不具有挥发性,因此也并不会被吸入而导致中毒。此外,我们的皮肤附着的角质层,也能起到很好的阻隔作用,因此即使接触少量破碎的相思子,只要及时擦除,也不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事实上,相思子和其制品最大的危险性在于被误食,以及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粉尘吸入。由于相思子具有“红豆”的俗称,因此在使用时可能同能够食用的红豆相混淆;而幼儿、宠物等,则可能不慎误食。因此一定要注意全红的食用红豆,和红黑相间的相思子的区分。如果家中有幼儿、宠物等,也应将相思子储藏、放置在幼儿宠物无法触及的地方。而在加工相思子时,也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钻孔等操作产生的粉尘被吸入体内。

如果已经购买了相思子制作的饰品,那么在抛弃、封存之余,还有其他保证安全的办法吗?办法是有的,那就是加热处理。根据实验,相思子毒素在80℃处理1小时以上,100℃处理30分钟以上后,其毒性就会由于蛋白质变性而消失。因此将这些饰品进行至少半小时以上的高温处理(烘烤或水煮),就可以去大大降低其毒性,让其变得更为安全。当然,即使是处理后的相思子制品,也应妥善保管,确保万无一失。

  • 发表于 2016-03-01 00:00
  • 阅读 ( 84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