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造食品的危害你知道吗?

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可耕地越来越少。再加之战争、环境污染等因素,粮食短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消耗的粮食总计达12亿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全球人口在2020年将增至80亿,到2050年将突破90亿,届时粮食产量需提升50%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为了应对粮食短缺这一严峻的挑战,我们也努力寻找着食品的新来源——人造食品。可以说人造食品是在粮食紧缺的新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当然也不可否认,人造食品为我们的味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人造食品有些对我们人体健康没有多少伤害,有一些却对我们的身体大有损害,日常我们应该少吃慎吃。


来看看哪些需要我们谨慎对待的,它们对我们又有哪些危害吧。

人造黄油

原料:植物油、氢气

人造黄油又名植物奶精、植脂末、起酥油、植物奶油、麦淇淋,是1869 年由法国化学家穆列斯发明。拿破仑三世曾亲自为他颁奖以示奖励。天然黄油是从牛奶或奶油中提取的淡黄色固体油脂,而那时候科学家认为,这种黄油都是动物来源的饱和脂肪酸,对人类健康不利,因为饱和脂肪吃多了,会造成心血管疾病,而人造黄油用的是植物油,是不饱和脂肪酸,所以人造黄油的发明,当时被认为是一种重大进步的技术。制作原理是将植物油加热到高温,将氢气通进去,冷却下来就变成固体黄油了。人造黄油涂抹方便,口感也细腻,完全可以代替原来的黄油,当时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危害。

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发现,植物油经过高温处理后,其化学组件虽然没有变,但立体结构变了,变成反式脂肪酸了,对心血管的危害比天然黄油还要厉害,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以及II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并影响婴幼儿的发育。但这个时候,人造黄油已经形成一个产业了,要想禁止是不可能的了。

现在人造黄油被专家认为是“人类食品史上最大灾难之一”,但如今,人造黄油已经无处不在,譬如我们喝咖啡,咖啡伴侣里就有;吃蛋糕,蛋糕里的奶油,大部分都是人造黄油。此外,饼干、面包、巧克力派、沙拉酱、冰淇淋、珍珠奶茶等都是反式脂肪酸的“重灾区”。

辨别方法:看食品标签中的成分,若标有氢化植物油、人造黄(奶)油、人造植物黄(奶)油、人造脂肪、氢化油、起酥油等字样的食物,尽量避免购买。

人造果汁



原料:食品添加剂、甜味剂、香精、少量果肉、增稠剂、色素等

现在人们去饭店吃饭,点果汁,很多商家会推荐鲜榨果汁,其实,这种鲜榨果汁,很多是用果汁伴侣制成的,再加几片水果就大功告成了。果汁伴侣是一种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的混合物,通常由色素、甜味剂、增稠剂、香精等食品添加剂制成,可以配成各种水果味。而灌装的果汁饮料也并非都是纯正的果汁,有调查显示,许多果汁饮料通常只有10%的果汁,而剩下的90%必然都是以这种方法配制出来的。

饮用由添加剂制成的人造果汁,能引起慢性中毒,长期饮用将导致肝肾功能的损害,严重的将会致癌。如果你是“果汁控”,可要悠着点了。

辨别方法:仅凭感官很难辨别,仅有的一点线索是:如果果汁颜色非常艳丽,说明其中添加过多色素为伪劣品。

人造鱼翅

原料:明胶、色素

鱼翅名贵,每份动辄几百上千元,请客点此菜,似乎很有面子。于是乎,人造鱼翅大行其道了。今年1月,央视曝光了人造鱼翅的真面目,原来是用明胶和色素合成的,成本低廉。如果吃了这种鱼翅,对人体没有危害倒也罢,但是,这种鱼翅从合成,到鱼翅精调制,含有大量损害人肾脏及消化系统的物质。据业内人士透露,人造鱼翅已占鱼翅消费的四成。这样花了大价钱吃下对身体有害的虚荣行为,你还会做吗?

建议:人造鱼翅为高仿产品,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它与真鱼翅的区别。您如果吃鱼翅,必然要冒假鱼翅的风险,因为根本的办法是不吃鱼翅。因为天然鱼翅来源于鲨鱼,不吃鱼翅有助于制止非法滥捕鲨鱼,保护我们的海洋生态平衡

人造木耳


原料:海藻酸钠、焦糖色等
木耳对健康和有益。但用海藻酸钠、焦糖色等添加剂制造出来的木耳你敢吃吗?这种人造木耳连食品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添加剂,长期食用会危害人体健康。

辨别方法:看其吸水性,天然木耳吸水后会膨胀10倍,而人造木耳吸水后最多3-5倍。

人造海参


原料:海藻粉、明胶、色素

海参也是高消费人士青睐的食物,但也许一不小心,吃到的却是人造海参。这种假海参,最常见的是用海藻粉和胶类物质做成,造假者为了让“海参”更有弹性,一般会添加胶类物质,而这些胶质成分复杂,可能对人体有害。有人吃了人造海参后,出现了头晕等症状。

辨别方法:如何分辨真假海参?先看颜色:真海参颜色棕褐色、棕黑色,色泽较均匀;人造海参颜色乌黑发亮,水中一泡掉色。再看外观:真海参参刺长短不一,形状不一,同时,也难以找到两条一模一样的海参;人造海参参刺摸起来弹性不大,太过整齐,容易损伤,且存在许多一模一样的个体。最后看内脏:真海参即使将内脏掏空,内壁仍会残留筋状痕迹;人造海参内部光滑无痕,两端封闭,无开口。

人造海蜇


原料:海藻酸钠、无水氯化钙、明矾、盐

将颗粒状的海藻酸钠用热水调制成黏稠状的溶液,再用不同的模具加工成不同的形状。就是人造海蜇了。为了使人造海蜇看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有嚼劲,还要加入无水氯化钙溶液和明矾。

人造海蜇的危害性很大,里面的海藻酸钠会妨碍人体对有益矿物质的吸收,而明矾会影响人体对铁、钙等成分的吸收,导致骨质疏松、贫血,甚至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

辨别方法:人造海蜇仿照最像真海蜇,甚至有人往里面添加海砂,以让顾客完全消除怀疑。人造海蜇也能做到天然海蜇的所有特性,一般人肉眼和感官极难分辨。只有用显微镜看看切片有没有细胞结构,才是最准确的办法。口尝辨别的方法是:天然海蜇不同部位的韧性、脆性是不一样的,而人造海蜇同一片海蜇各个不同部位的口感完全一样。

人造猪血


原料:少量猪血、生粉、甲醛、色素、工业盐等

人造猪血,因为里面往往含有10%的猪血,同样有气泡等猪血的显著特征,让人难以辨别。餐厅销售的“毛血旺”,很多也是用人造猪血加工而成。

生产人造猪血所用的甲醛,是致癌和致畸形物质;工业盐含有亚硝酸盐,大量摄入会导致机体缺氧,还可转变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色素大量添加也会影响健康,如苋菜红大量使用会导致骨盆和肾脏的钙沉着病等。

辨别方法:一看颜色,真猪血的颜色较深,而假猪血的红色较鲜艳;二用手摸,真猪血粗糙、易碎,假猪血柔软而有弹性;三闻,真猪血有腥味,而假猪血腥味较淡或者没有;四看切面,真猪血的切面比较粗糙,而假猪血的切面非常光滑。

人造海味


原料:低值鱼、鱼肉香精、色素、食用明胶等。

最近几年,人造海味产品大受欢迎,如各种的鱼丸、虾丸、蟹棒等,这些以低值鱼为原料经加工的人造海味产品,不仅营养差,而且吃多了对人体也有一定危害。 这些鱼丸、虾丸、蟹棒,肉的含量很少,甚至都不含肉。一颗肉丸中含有食用明胶、香精、色素、增白剂等十几种添加剂。

既然肉的成分少,为何吃起来却香味浓,口感Q弹呢?要做到这些很简单,只要加入“高弹素”等就可以让丸子“弹起来”,再加入些“卡拉胶”可以让丸子吃起来有肉的感觉;再加点鱼肉香精就可以做成你钟爱的各种美味的“鱼丸”了。这些食品添加剂“调配”出来的人造海味食品,营养价值极低,对身体健康危害大。

辨别方法:这类产品基本不需要辨别,从外观上就与新鲜海味完全不同。很多火锅类餐饮店会有人造海味供我们选择。只要平常尽量少吃这类食物就好。

味精

原料:谷氨酸钠

如今很多人做菜还保持着老三样:盐、酱油、味精。专家介绍,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在人体内可分解转变成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味精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人体中各种神经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出现眩晕、头痛、肌肉痉挛等中毒症状。因此每道菜中添加的味精不应超过0.5毫克。

此外,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在超过120℃的时候,容易转变成可致癌物质——焦谷氨酸钠。因此,使用味精时要延缓放入的时间。炒素菜时,关火十秒钟以后放味精;做荤菜时,关火两分钟以后放味精,这样更安全。

温馨提示:其实我们使用的酱油等调味品中大多都含有味精成分,做菜时没有再另外添加味精的必要。尽量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也可以降低我们“被摄入”味精的可能性。

  • 发表于 2016-03-11 00:00
  • 阅读 ( 114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