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时脑中为何会不由自主地“放音乐”?

如果要找出不喜欢音乐的人,恐怕找不出几个来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使得我们快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音乐如同是噪音一般,挥之不去。

想必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图书馆里看书的时候耳朵里面时常会环绕着某段音乐;在考试的时候脑子里也偶尔会响起一段慷慨激昂的进行曲……歌曲在我们大脑里面一直单曲循环着,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们的大脑不由自主的播放音乐的现象,在医学上有个名词叫“耳虫效应”。顾名思义,这个词把爬进脑中的音乐形象地比喻成一只虫,所有在脑海中响起的不可控制的旋律,都可称为是“耳虫现象”,而这些歌曲也被称为“耳虫歌”。

耳虫效应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通常产生耳虫效应的前提是我们反复的听过某一首节奏轻快、内容简单的歌曲。而这些歌曲往往是如今火热的流行曲目,在听过一两次这些歌曲之后,乐曲便会深深印在人们大脑中。在安静的环境下或者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这些歌曲就会突然从脑子里面冒出来,这在心理学上面称作是“感觉后象”,指的是外界刺激停止了一段时间后,心理出现了或正或负的现象。举个例子,让人较长时间看着荧光灯,如果将灯关掉,眼睛有时长时间会有白茫茫的感觉,这就是正影响。同样,如果目不转睛盯着白色的荧光灯后,突然转向白色墙壁,会感觉有黑色的影像,这就是负影响。听觉也是一样,在我们戴上耳机调大音量享受音乐的同时,音乐也同样的刺激着我们的大脑神经,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耳虫效应。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不由自主想起一些“耳虫歌”的旋律了呢,并且多半是这首歌的副歌部分,比如说新一代“神曲”——《小苹果》。心理学家也证实了这点,英国雷丁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毕曼发现,“耳虫”的旋律一般都只是音乐中的一小段,其中33%是经常“周而复始”的副歌部分,27%是歌曲的其他部分,只有28%的情况重复的是整首歌曲。

其实,耳虫现象在人们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但基本是无害的,其持续时间通常在半小时左右,那些较少体验到这种现象的人越容易被影响。从现有的科研数据来看,只有少数人表示耳虫会让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

那么怎么摆脱“耳虫效应”呢?从调研数据来看,46.67%的人选择想、听、或唱其他歌曲;25.71%的人用其他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如和别人聊天、想一些其他的事情等;另外18.1%的人选择啥也不干或者直接睡觉。从实验分析来看,“啥也不干”是摆脱“耳虫效应”的最好方法,其他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

  • 发表于 2016-03-21 00:00
  • 阅读 ( 105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