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所谓“双软认定”是指软件企业的认定和软件产品的登记。 两者无任何相关,可分开申请,无先后要求。 两者的申请都有一个前提:拥有软件产品知识产权的证明材料 双软认证流程: 一、软件企业认定 1.填写申请表“双软认定申报表系统”,填完后直接上传给软件行业协会。 2.送交的申请材料除申请表外还有以下文件: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2)自主开发或拥有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的证明材料。(产品登记证书、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或专利证书,拥有其中一种即可申报)复印件 3)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4)企业开发、生产、经营软件产品列表(本企业开发和代理销售的软件产品) 5)系统集成企业的资质等级证明材料及复印件(这项中,若软件不是系统集成类的,可不用提交系统集成企业的资质等级证明材料及复印件,也可用软件开发明细代替)。
···································^^····································
双软认证是在软件行业协会申请办理的,您公司必须要有自己的软件产品,先申请软件著作权权,这是申请双软认证的首要条件。我这的申请材料不是很全的您可以先看看,您去搜下【汉唐双软】那里的资料很全的。 双软认证申请材料: 1、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2、软件评测报告 3、上年度12月份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复印件各三份加盖财务章 4、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5、企业总人数在20人以下的须提供50%企业大专以上人员的学历复印件;如企业全部人员超过20人,列出企业人员名单一份(包括姓名、毕业学校、学历) 6、上一年度12月份科研开发成本明细帐,帐页最后一页复印件一份并加盖财务章; 7、按要求提供软件销售发票复印件一套(3-4张)以及对应的合同复印件。
···································^^····································
基本上到你公司所在地的软件协会,价格基本上是软件企业认证是2000左右,软件产品认证是800. 前提是你已经取得了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和评测报告。
···································^^····································
我可以帮你办,我有哥们在软协
·······································································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部分内容节选自网络
我为什么要举家逃离东北?
回答这个问题时,总是让我泪流满面... ...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的家乡沈阳是重工业基地、共和国的长子。生于斯,长于斯,我爱这片黑土地,也爱黑土地上热情善良的人们。可我还是出走了,成为据说流失的四百万人口中的一员。
原因很多,容我慢慢说。
今年10月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上,李克强表示:
“我听东北一些企业家讲,现在想在东北搞一个项目,仍需盖200多个章,没有几百天根本办不成。还有不少企业家反映,东北的营商环境和南方一些地区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
“东北首先要从自身改革做起!”“必须痛下决心优化营商环境,真正激发社会潜能,释放东北发展的内生动力。”
李克强说:“网上有一种说法,叫‘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可千万不能让这种说法变成现实啊!”
对于“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意思,东北的领导们真的该好好琢磨琢磨了。
在创投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东北的创业笑话:
我打算在东北做个互联网创业项目!
我去哪里招人?没人!都去了北上广。
我去哪里融资?没钱!找投资人?没有!找政府?有关系?
我去哪里谈产品?扯淡!吹牛逼的本事一个比一个强。
我去哪里拓市场?保守!东北对互联网产品接受能力整体就差,慢热。
我去哪里揽业务?固化!宁可几十万砸线下广告也不肯在互联网上投1万。
最后,这个人,去做了网红——在网上唱二人转……
东北真的就没有什么可以走的互联网创业路了么?
东北的创业的传统打法就是建园区,包括大连高新园区,沈阳浑南新区等。IT产业园在前三年,政府的补助还是很多的,但是后期资金支持越来越乏力了,园区内的政策也开始走低——现在大连软件园新入驻企业,连双软认证都很难拿到,更别提有合作为了。”
那么,为什么资本不进入这些园区,是不能还是不愿意?
这与东北本身的问题有关。在东北呆的久的人都知道,这地方就是人情,圈子。不认识几个人就没法办事。外面来个投资的,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有核心技术的,政府的人先连吃带拿走一圈,等到项目启动了,领导们没有影了。在东北的创业成本,并不比一线城市低。”
除了资金、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才。
一位曾在东北招聘过的互联网公司人力总监表示:“我在东北招聘的时候,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外包产业。只要是做外包行业久的人,基本都是废的。他们没有锻炼出来完整的技术能力,也没有垂直领域的行业经验,很多优秀人才在里面就废了。面试过很多吉林大学、哈工大学等的毕业生,做外包做傻了,感觉真可惜。”
现在东北籍的在北京北大清华毕业的高级人才,不愿意回东北,因为在同学里,回东北没前途,没发展,而且被亲人朋友笑话没面子。
试问,如果不是多年的潜规则,逆淘汰已经到了一定阶段,东北地区何至于人才流失,年轻有才干的人又为何背井离乡的首选北上广深?
北京有雾霾,有堵车,还有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甚至还有一些就业生活上的歧视,但是北京就有一条东北不具备的,就是在北京工作在职场上大部分时候要比东北公平,基本的原则还是看中人的能力而非背景和关系。
逃离东北的东北人,其实就是想去一个可以凭真本事就能出人头地的地方,也是大多时候可以拍着胸脯讲自己的原则的地方。
聊东北经济,先说说东北得天独厚的条件:
东北曾经是共和国的工业摇篮
有一汽汽车,有长春客车厂,有哈飞,沈阳机床厂,中国一重,鞍钢,哈尔滨汽轮机,丰满水电站等建国初期响当当老牌的工业企业,是共和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东北地处平原,资源丰富
东北农业资源丰富, 黑土地富饶辽阔,人均分配土地份额大。平原的地理位置使大型农工机械得以运用,东北几乎没发生过大的地质和自然灾害,农民得以温饱。在上个世纪中期,我国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时,东北也支撑着农业经济相当大的份额。
物流发达并且有口岸
东北地处平原,陆运物流速度快,东三省连接北京可以实现2日内到达。东北紧邻俄罗斯,日本、蒙古国、朝鲜、韩国,有得天独厚的边贸优势,陆路、水路口岸数十个。但是由于国家战略发展,对邻邦政策以及商业氛围不浓等种种原因,所以这一优势资源并没有充分发挥。
较好的教育基础
吉林大学曾经排名全国大学前十,光沈阳就有42所高校。长春光机所,中国第一台电视诞生的地方,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曾经是部署直属。这些老牌工业学府和科研机构都彰显着东北工业雄厚的底蕴。
东北重视教育,教育氛围浓厚,所以之前看到有文章称出走的东北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学历素质俱佳的高素质人才,并且近年东北移民也越来越多,同样是技术移民居多,可以说东北流失的都是人才,是东北的精华,是本该成为东北发展的中坚力量。
以上所述都彰显着东北曾经的繁荣。可以说东北的城市基础配套都是非常健全的,并不是外界所理解的偏远落后。在东北生活,民计民生是完全有保障的。
可是为什么仍然遭遇了经济“断崖式”下降?
接下来我想谈谈东北经济话题的关键词:“人文环境 ”
谈人文环境,就要谈谈“人”。我之所以不愿意离开东北,就是因为东北人乐观爽朗,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
在沈阳生活,可以时刻体会人与人之间浓厚的温情。沈阳曾经连续数年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负责任地说,在沈阳生活,幸福指数是非常高的。
幸福感跟物质收入不是成线性关系,在东北我没有听过老人倒地没人敢扶的状态,也没听过老人倒地会讹上扶人的好心人。
在东北,你买不买瓜,都会敲开半个给你尝尝。你打车没带钱,你就先走,加个微信你转过来就行。你吃饭钱包落在店里,回去找基本都能找到。
当然也有很多外地朋友说东北人脾气火爆,都跟混黑社会一样,能动手的尽量不吵吵,其实东北人只是性格急,吵过了说开了还可以亲热的喝上一口。
在街上看到身材高挑,苗条的东北美女,在不说话时真的是一道风景。但是一开口,“唉呀妈呀”、“嘎哈”的东北口音一出来,确实违和,但是适应后就觉得无比过瘾,女人不造作,男人直肠子,与东北人打交道跟喝东北的高粱小烧一样,火辣辣的入喉,有点呛,但是暖胃暖肠。
这是一个东北人对家乡最醇厚的热爱。
但是,我仍然出逃了,比较讽刺。出逃原因是钱,是收入,也是个人职业发展,从做了出逃的决定开始,我就一直反思并关注着东北经济问题。
现在谈谈我作为一个东北人,是怎样反省东北经济衰退问题的:
首先,阐述下东北主导的两种经济形态:一是农业经济
这个经济形态始于上世纪初,闯关东开始,由于生存淘汰机制,一部分鲁冀灾民逃荒到东北,并且在这片黑土地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
东北的黑土地富饶,少有荒年,朴实醇厚地养育了一辈又一辈的东北人,在东北有一种共识,就是种地不会大富大贵,但生活是不成问题的。
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家里有十几亩地,这在南方或者西北耕地稀缺同学的概念里,几乎要成为地主了,可在我们那里简直是毛毛雨。这十亩地虽没有让爸妈变得富裕,但足以养育我们姐妹长大并供我们念完大学,可见东北人是有退路的,最起码还有可以糊口的黑土地。
没有淘汰机制,没有激烈的生存竞争,所以出去闯是有野心,不出去闯是安分守己。
二是计划工业经济
这个经济形态始于建国初期,由于苏联老大哥的帮忙,也由于东北的地理位置,优先享受了苏联在工业上的扶持。这个计划工业经济在建国初期,曾经是共和国发展的发动机。
在东北人的认知里,国企是铁饭碗,当年爸爸妈妈因为我能端上国企的饭碗而无限荣耀,如今也因为我放弃铁饭碗而忧心忡忡。可见,国企的优越感根深蒂固存在大部分东北人的意识里。
这两种经济形态,在东北是独立存在的,相互没有交集,更谈不上拉动扶持。
其次,谈下我所认知的问题症结。(我没有学过经济学,对经济常识也知之甚少,仅凭对家乡的热爱和牵挂,自己思索出的想法,请勿见笑)
先讲讲小农经济,如我上文所述,没有淘汰竞争机制,导致农民进取意愿低,农业经济形态扁平,也没有市场刺激,导致农业经济没有纵深和立体的发展,仍然是靠天吃饭,当然也是因为靠天可以吃饱饭,没有穷则思变的刺激,所以一直停留在农耕经济,几十年如一日。
我回到我曾经成长的农村,真的是几乎没有变化。劳动力作为经济形态的最基本单元,缺乏活力。
把“计划”跟“工业”拆开,工业经济是典型的实体经济,市场被大型国企垄断,本土中小型投资者无法涉足,更加使市场缺乏竞争,从而无法刺激国企主动谋求发展。
可以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大家所谈到的“人文环境”所在。
计划经济曾经让东北大踏步发展,但计划经济留下的思想余毒也导致“来东北,脑进水”。
没有人打算为企业的发展或者经济的走势买单,无论为国企服务还是找政府办事,都有一种优越感,或者想过手捞油,或者想设置障碍刷存在感,而忘了初衷是为民服务,合作共赢。
案例一
我妹妹经营一家物流公司,前两天因为黄标车违规进入市区被罚扣,妹妹打电话问我在交警部门有没有认识的人(在东北基本上是托熟人,靠关系解决问题),我回答说没有,并告诉她一定走正规程序,不需要找关系送礼。
问她交警部门的处理意见,她说交警部门只是扣了车收了证,没有告诉怎么处理,下一步的通知是什么时候,到哪解决都不知道,我很匪夷所思,无论是扣分罚款还是强制报废,应该有个说法啊,否则执法依据是什么?
妹妹说不敢这样直白问,怕被穿小鞋,就这样她每天不停地跑交警大队问处理意见,僵持了一周后终于告之罚200扣3分的处罚方式,我真不知道这个处罚是他们扣车后讨论出来的,还是先让车蹲个一周的拘留才能接受处理?
案例二
曾经有过办工商执照的经历,首先无法在网站或者电话中获得关于要提交哪些资料的有效信息,到工商部门也不能在办理前得知,只有在不停的排队中,在各个窗口的办理流程中得知仍然缺失哪些资料。
在经历了3次往返及超长时间的等待后终于交齐所有资料,但被告知要5个工作日内下证,后被主动偷偷告知只要给相关办事人员“表示”一下,当天就可以下证。
“走后门”和低效率充斥着政府与群众对接的基层窗口,老百姓想创业,干点啥,一是要等,二是要送礼。
案例三
在与企业合作时,也不完全按照合同办事,增加额外要求,克扣回款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个项目开始,首先要贿标,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甲方有疏忽失误,乙方(外来投资者)要无偿免费给甲方买单善后,否则就不会顺利地验收得到回款。
企业内部各种势力内耗的结果是乙方最受伤。每个与甲方合作的乙方都要有一笔风险费用的预算,这笔风险费用就是用来打点各路关卡的。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外来经济投资意愿低。
试想,没有透明的竞争环境,谁还愿意来?
在东北,很多人仍保留着“进大国企、端铁饭碗”的思维,有人把东北人评选为全国“最贪恋体制的动物”。
2015年4月,曾有媒体报道,大庆油田的职工上街抗议油田招聘制度改革,因为改革后,很多油田子女再也享受不到包分配的待遇。报道中引用这些家长的话说:“以后他们会知道一份安稳的工作多不容易。”
在东北很多地方,找工作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关系。
东北人曾深受体制影响,讲究面子,这也造就了全中国最讲求人情关系的社会。以大庆油田为例,如果家里不是市政或者油田的,等待年轻人的就只有待业这一条路,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出外打工。
除了影响年轻人的择业观,官本位意识带来的直接恶果就是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
曾有美国一位企业总裁应东北某市政府邀请作实地考察。当返回机票遇到麻烦时,陪同的地方官员表示“这不是问题”,随之省长出面解决了机票问题。该总裁回国后给市政府寄来了感谢信,对受到的热情接待和帮忙深表谢意;但同时表示,自己的企业暂时不会来东北投资,因为像机票这样的事还得劳驾省长解决,说明这里的做事规则有太大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
这片土地仿佛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经济不景气,导致对人口的吸引力不足,人口外流;人口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净流出,又反过来继续拖累经济的发展。
下面引用几则数据:
2015年1月3日,英国《经济学人》在一篇题为“东北再度告急”的文章中指出,东北地区面临严峻恶化的人口形势是经济失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引用国内某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称,东北地区净流出200万劳动力。
2016年2月底,辽宁省社科院公布的《辽宁蓝皮书:2016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也显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北三省人口净流入为36万,十年后的“六普”则显示,东北人口净流出200万人。
之后,国内媒体每每提及东北人口流失都会提到“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
也许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深度君最讨厌的就是统计数据,因为现今很难找到真实可靠的数据。对于人口数据而言,深度君觉得互联网以及公开渠道所得到的数据也可能有一定失真,现实情况也许要比数据显示还严峻。
目前我们的所在地区(东北省会城市),每100个人里面有约22个老人,6个学龄前孩子,22个中年人,10个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2个大学在读学生,1个残疾人,2个待业或失业的,35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扣掉一部分混日子的中年人,每100人里真正贡献社会财富的不超过45个人。”
深度君最反对等着政策振兴经济。“有能力的人都走了,剩下的人能力有限,认真程度欠佳,即便给上一些大好的政策,又能如何?就好比你到幼儿园宣布对所有小孩子免税,他们该玩儿玩儿,该吃零食吃零食,该尿裤子尿裤子,这一飞冲天的政策能复兴经济么。”
而东北青壮年人口外流,直接导致老龄化加剧。数据反应出来的问题是直观而残酷的。
东北地区2015年的中位年龄为43岁,比全国的38岁高5岁,相当于全国2027年的水平。这导致东北养老负担沉重。2015年东北地区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参保职工与领取养老保险人数之比)为1.55,远低于2.88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为1.79,吉林为1.53,黑龙江为1.33,全国最低。(根据人社部数据)
“有能力的人,都走了!”
东北地区外流人口特点,和其他人口净流出地区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四川、河南等传统人口流出大省,外流人口以农民工为主,但在东北地区的外流人口中,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占相当高的比例。
这特么的太可怕了!
东北地区的医生、教师、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才成批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那些有本事又不堪忍受自身环境的人,大多是远走天涯,到大城市或者是沿海发达地区去寻找自己的事业空间和机会。
而留存东北中小城市的大概有三类人,第一类是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相对优越的人,比如官员或企业家;第二类是能力和勇气都不足,不愿到外面闯荡的人;第三类是拖家带口,能力勇气都有,但想走也走不开的人。
深度君还有一个感受,那就是上述百人中做贡献的45人里面,包含着15个公务员。这个数据不见得确切,但这个感受并非空穴来风。
东北的失败,就是移民社会的失败,只移民了人,只填饱了肚子,没有在这个移民社会中孕育出新的、完善的理念体系、信仰精神、共同目标。
今天起的东北人,要学会:
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为何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
爱的深沉!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