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话不多说,直接看着个,在线测评的超强全面解读。
如果是考专业知识,这个帮不上你。
如果是测评素质,心理,性格.....我建议你多刷刷这方面的题,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哪些常用的测评量表,这得可以多刷几遍。原因有2:
1、了解自己
找工作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下自己的情况,比如优势,弱势,特点,特长这些必须心理有数。然后分析下自己适合什么岗位和领域。
2、了解企业
对方公司是什么性质,你的优势是否可以在这个公司发挥出来。他们的岗位会最看重什么。结合第一条来分析。
这就是知己知彼的道理!
性格测评,主要是看你是否适合这个岗位,只要不是偏离的太厉害,一般不会有大问题。除非你竞争对手太强大。比如不善于表达,好静不好动,你要应聘销售的岗位,测评肯定过不去的。我比较喜欢研究大五人格,其中的尽责心,忠诚心,我招聘的时候会非常看重这两点。
心理测评,主要是看你的心理是否健康,有没有存在焦虑,抑郁,等方面的问题。
素质测评,测试你抗压能力,发展潜力等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测评外,还有可能测试情商(比如客服和销售类的岗位必测),智商(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技术研发类岗位必测)
写了这么多,最后重点来了。你说的这些应该怎么刷题,在哪能刷题。 下面给个参考,大部分是免费版本,付费版本也有,如果你想深入的分析,可以考虑都刷几趟题。
我提供的参考栗子都是免费的版本。其他的你自己慢慢找,很多的。
祝你好运!
现在2020已经过半,想必今年的应届生已经“生死看淡”了,但是直直还要说
不要慌,直直今天就测评二字给各位小主做个科普,缓解一下各位对于校招的一大疑问,辣就是,身为应届生的你,为什么我没像其他人一样收到测评?(为什么呢...
测评其实是公司用来判断,你的性格是否满足岗位特点,以及企业文化的测试工具。
首先要说明的两点是:
1.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测评,秋招时其实绝大部分公司是木有测评这个过程的。2. 测评发放的时间不固定,有申请之后立马填写的,也有完成笔试后再填写的。
所以大家在申请的过程中,如果企业没有提到有测评,大家自然就不用担心。(都说了莫要慌
测评阶段往往在投递完网申,或者在答完笔试题之后出现。但是,当发现有些人已经收到了测评,但自己并没有收到,一般有两种情况:
1)笔试成绩不过关,不发放测评2)曾经有投递过公司,并做过测评,这类公司有一个Frozen period不需要重复做测评,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Frozen period半年到一年内投递失败有记录的,这次同样不会收到测评。
其次不要看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性格测试,因为测评是会刷人的!!!所以千万不要乱填。
比如之前直直听闻案例,一个人申请会计岗位,但测评结果显示这个人缺少耐心,做事比较没有原则。所以与会计这个岗位本身的性格要求有些出入,因此遗憾被刷。(得不偿失啊喂。所以哪怕只是测评,大家也需要认真填写,不可马虎大意呐~!
直直鸡汤:凡事要认真对待才会有令自己满意的结果哦(今天的心灵鸡汤也很到位,不如各位点个那啥再走呗-v-
第一,什么是笔试,笔试分为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综合素质测评类笔试,如常用的“性格测试”、“情绪测试”、“职业匹配度测试”等;
一种是专业技能测试类笔试,如常见的“财务计算测试”、“金融专业测试”、“法律类测试”等
第二,大部分求职者如何做笔试
1、根本不懂,嫌麻烦,乱填一通——抱歉,企业会直接淘汰你
2、十分认真,但都是内心所想——同学,你好单纯,只能淘汰秋招众多流程中笔试历来是刷人最多的环节一些大厂笔试淘汰率更是高达70%题型多、题量大、还有时间限制如果不好好准备,极有可能成为炮灰
图形推理、数字计算、语言逻辑、行业热点各种画风清奇、难度十星的题都会在笔试中考到被一些题“逼出内伤”是兵家常事靠裸考通过的可能性基本为0想顺利通过笔试必须靠海量刷题,如果是时间比较紧的!可以选择找我们机构dai做,常年招聘笔试都可以助攻
·······································································
好像是还行,我有几个朋友都是在IT行业做的,都是在北京,是软件开发测试这方面的,北京本来消费水平就高,学出来也不容易,学的时候还算是比较苦的,但是现在还挺好,有得有失,现在实习3000,转正之后好像是5000-6000的样子
疾风倁劲草(微信号:lss-wb1)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日愿做种花人!”
作者 |小声比比的饭爷
来源 l 炒股拌饭
ID lfansboss1
全文7000字 | 阅读22分钟
01
香港的崛起
曾几何时,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一跃成为亚洲最富裕的地区。
要说香港从一个普通的渔村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
从1841年香港被清政府割让到1951年,香港也就是一个自由贸易港,虽然经济也有发展,但也就比渔村强点。
香港当时更像一个军港,港口旁边是给军港做补给的渔村,和商贸关係并不大。
那时候的香港经济别说北京上海,就连广州都比不上。
原因很简单,当年的中国对西方市场几乎是完全开放的,外国的人员、货物包括资金都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中国内地,有什麽必要绕道英国人控制的香港,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多一道手续嘛。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西方国家开始全面对华禁运,和西方的经济联繫被全面切断。这时候的香港自然更加没戏了,既然中国对西方的经济支持没啥期待,那麽西方的视窗香港自然只能打酱油了。
当时中国和西方切断经济联繫我们觉得也没啥大不了的。苏联人可以为中国提供经济建设亟需的物资、资金和技术,这是朝鲜战争带来的“红利”。
香港的转机来自于中苏关系破裂。 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以后,苏联撤走全部援助和专家,从苏联获取资金和技术已经变成了不可能的操作。 当时的中国,经济和科技正在从无到有在快速发展,工业化也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56个苏联援助项目和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156个项目是中国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期间,当时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这些项目分布全国,但主体是放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及西北地区。 为获得继续发展所需的技术和资金,中国在这个节点上自然而然的转向了西方。 转向的标志性事件就是70年代初著名的“四三方案”。 啥是“四三方案”呢?这名字来自当时计划用外汇43亿美元大规模引进西方的26套大型技术设备。 大家熟悉的上海石化,燕山石化,齐鲁石化,武汉钢铁,南京钢铁都是那时候引进的。
从“四三方案”开始,中国和西方的经济联系开始重建,这种联系由小及大,最终演变成了后面的改革开放。 当年主持“四三方案”的负责人,就是后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虽然经济联系逐步建立,对西方开放的框架也定了,但实际操作问题还是挺大的,我们和西方互不熟悉对方的规则,政策法律上中国直接获得来自西方的人员、技术、物资、资金也有种种限制,这时候迫切的需要一个中间人,这个中间人需要熟悉大陆,也需要熟悉西方。 这时候,香港崛起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 香港人熟悉大陆,即使在中国和西方关系接近冰冻的50年代,大陆和香港也保持着稳定的经贸人员往来,彼此是有信任的,毕竟一奶同胞。 香港人也熟悉西方,在英国治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以后,对西方的法律,文化和贸易规则都很熟悉。 这些优势让香港成为大陆和西方经贸往来的最重要中转站。 中转站功能带来的巨大转口贸易量使得香港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和自由贸易港。
看一下GDP曲线,香港经济正是从70年代末开始起飞的。
同样的,香港还充当了大陆和中国台湾的联系纽带,直到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缓和建立大三通之前,大陆和中国台湾之间的经贸往来,多数都是需要转道香港的。 很多人讲了香港发展的各种理由,比如二战后西方开始技术革命,世界发达工业国开始从劳动密集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香港的廉价劳动力填补了西方转型的空白,快速实现工业化富裕起来等等。 要是单纯比劳动力便宜,当时东亚廉价可替代的劳动力市场很多,香港并没啥必然的优势。 而且仔细看看香港的GDP增长曲线,根本看不出他们说的这些理由,香港工业化是50-60年代就开始发生的事儿,可直到70年代末大陆开始搞对外开放,香港GDP才开始同步起飞。 伴随天量转口贸易建立起来还有金融中心,鬼子们都看到了中国开放的巨大机会,来自西方庞大的资金要借道香港流入中国大陆,他们需要一个在西方法律体系下便捷的交易中心,香港的金融业也同步崛起了。 可以看出,香港经济的腾飞得益于大陆的改革开放。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中国大陆的开放是一个渐进而又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作为出入中国大陆的窗口获得了巨大的红利。 开放之初,国际资本进出大陆不那么容易,对开放程度也报以观望和迟疑态度,资金人员技术从香港进出成为最佳替代选择。 因为香港的免税港优势和大陆旺盛的需求,直到2004年之前,香港的葵青货柜码头都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货柜码头。 这时候的香港用“钱漫脚面”描述一点都不为过,国际物流中心,金融,保险和各种服务业都无比繁荣。 香港人用英语迎接全球投资,用粤语在大陆寻找商机,钱赚的不要不要的。 当时的香港人和大陆人比多有钱可能很多年纪小的朋友想象不到。 很多香港的卡车司机,出租司机,环卫工人90年中期在香港每个月赚1万多港币,这点钱在香港连中等都不算。 到了深圳,那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深圳人当时也就赚几百块一个月。 这些人跑来深圳包个年轻姑娘做二奶,在香港上班,来深圳花钱。 著名的二奶村下沙村光香港人就住了4000人,类似的村子还有好多,比如皇岗村、沙嘴村、水围村、黄贝岭村等等。 最近一部片子《过春天》也提到了这个事儿,电影里的佩佩16岁去找工作,做水客带Phone6过关。 这款手机在2014年发布,可以推算佩佩是1998年出生。 这个年份暗示的是佩佩妈的过往,她是一个香港人包的二奶。 二奶在那时候多数是长得不错,没啥文化,又不愿吃苦的姑娘。 在当时二奶被视为一个职业,收入很高而且非常轻松。一周男的过来一次,二奶陪着逛街睡觉,平日睡到中午,做做指甲,打打麻将,一个月能拿几千上万块。这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二奶的真实生活,片子里Jo骂佩佩:“你和你妈都是鸡”,由头就是从这里来的。 后面大陆经济水平提高了,两边差距越来越小,很多香港人自己都生活困顿,哪还有钱包二奶,很多抛下二奶就不在回来了,佩佩妈就是其中一个。 可以说,抛弃这批二奶的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现在的香港人也同样面临同样的窘境。
02
香港的衰落
很多人都在奇怪为什么香港人对大陆人这么敌视,现在随便上网搜搜就会发现类似下面的信息---《香港人将内地赴港游客称为“蝗虫”》,《香港导游辱骂内地游客》等等。 要知道包二奶的年代中国比现在落后的多,两边吃瓜群众的关系都要好的多,从来没撕的这么厉害。 其实香港人恨大陆人的根源,压根不是什么政治问题,而是经济。 要知道回归前香港人一点不恨大陆人,态度友好的不得了,而且很多香港人本来就是大陆人偷渡过去的,他们当时的心态只是不太看得起大陆人,就像我们看印度人、非洲人一样,觉得这是一帮穷鬼,毕竟我们工资只有几百的时候,人家赚的是上万的工资,连卡车司机清洁工人也能来大陆包个年轻漂亮的二奶,那时的香港人可谓优越感满满。 过了二十年以后,香港人平均工资还是上万,没咋增长,可我们一二线城市好多人已经和他们赚的差不多了。 以前的大陆土包子居然能跑到香港随便就能出手买几个我们香港人都买不起的奢侈品包包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二十年从称呼的变化也能看出一点端倪。 以前香港人叫大陆人“大陆灿”,类似乡下人的意思。 现在反过来了,香港人被大陆人叫“港灿”。 从一个普通清洁工人、货车司机随便回到深圳就能包个年轻漂亮的二奶享受生活到现在去深圳漂亮女人看都不多看他一眼,还要被叫港灿,心理落差有多大可想而知,心里能爽么? 你强大富裕了,有的港人不爽了,其他没办法,敌视你总可以吧。 说起来很多发达地区的土著也都是这样,他们认为之前享有的优势都是与生俱来的,好处都想要,损失则是一点都不行,实际上是丧失了竞争力的本能反应,以前上海的KDS,北京的正宗卤煮维护者排外也差不多一样的道理。 由于回归以后香港人开始遇到经济困境,后面很多香港人把香港的经济衰落归结于回归后特区政府无力。 其实这玩意只是历史的进程罢了。 人总是健忘的,香港之所以能充当大陆的买办,本质上是因为当时东西方直接交流不畅。这是暂时问题不是永久问题,随着内地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陆和西方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容易,为啥还跑到香港让二道贩子过一手呢? 这个问题一旦解决,香港自然就难了。 只不过解决这个问题花的时间长了点,几乎一代香港人都因此受益,所以让这代人觉得好像这种红利都是天经地义。
红利过去还想过以前的生活自然需要转型。 不过留给香港的转型选择并不太多,因为整个香港已经被地产绑架了。70年代开始,大财团和地产商在香港崛起,开始操纵土地供应。 他们先颁布了一个规则,城市里大量用地被定义为郊野公园用地,也就是说这些土地不能用来开发,只能做绿地闲置。 这些土地占到了香港土地的70%以上。 在这个规则下,只要有官员想改革增加土地供应,房地商圈养的环保组织就会被放出来咬人,通过“民意”逼迫他们减少供应。 每个买了房的香港人,也会为自己的既得利益摇旗呐喊。 香港的土地供应量自然是急剧压缩,从以前的每年大约10公顷土地供应压缩到现在10多年才有大约10公顷土地用于新建住宅。 急剧减少的供应使得香港地价飞涨,楼价自然也是飞涨。 这种状况下最惨的自然是年轻人,目前香港八所大学录取率18%,毕业生月入中位数约1.1万,够买0.7平方英尺典型中产楼盘太古城(1平米=10.76平方英尺)。租金/月收入中位数约35%,“三面下床”一间屋租金起步五千。 可以说,香港楼价对普通人的压榨率已经达到极致,以前有个很火的电视剧《创世纪》有一个经典镜头就讲到过这个。
居高不下的地价和房价对工农业发展是要命的。 除了少数高精尖和金融企业,几乎没啥企业能承受如此高昂的用地成本。 人工工资也水涨船高,需要维持低薪才能盈利的产业自然就完蛋了。 高昂的地价和薪资水平决定了香港想要焕发第二春只能在对土地和人力成本不敏感的高利润行业中寻觅,所有的低端产业都没戏。 问题在于,香港背后的大陆是个更广阔的市场,人力成本还比香港低,如果一个产业可以搬家,那搬到大陆就是了,用地人工成本都便宜的多,市场也在那边,香港不过是个700万人口的市场而已。 而且高昂的人力成本决定了,如果一个产业在香港大量吸纳劳动力,那必定会背上沉重的人力成本负担,完全没啥竞争力。 高薪的行业类似金融,保险又吸纳不了那么多就业。 这两个因素决定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迁往中国大陆,随着地价越来越贵,香港的产业也越来越空心化。
现在的香港,除了少数超级富豪和一部分中产,剩下的都是大批贫民。 李超人这些富豪在房地产赚的盆满钵满,很多普通香港市民却连小房子都住不起,成为笼民。TVB有部《一百万人的故事》就是拍这批人,要知道香港也才700万人,居然有100万人是笼民。
要说香港也是有过转型的窗口的。1997年,第一任特首董建华上任伊始,就希望带领香港摆脱对单一行业尤其是地产业的依赖。 他雄心勃勃的提出了“八万五计划”,每年提供不少于85000个廉价住宅单位,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家庭有自置居所,降低市民的居住成本。 同时提出在商贸,旅游,工业,科技上增加投入,兴建科学园,为香港未来打下基础。 不过香港人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三年后,当巨量廉价公屋被推向市场房价开始下跌的时候,50万有产中产上街,抗议香港房价下跌,拉着横幅要董建华滚蛋。 “民意”汹涌,有房子的人抵制房价下跌,没房子的没声音。 八万五计划夭折,转型到其他产业负担不了高昂的地租成本,董建华无奈,只能把施政重点转向了高科技业。 这一次他提出了硅港计划和数码港计划,计划投资100亿港元发展半导体产业打造东方硅谷。 开始的合作方是台湾的张汝京。 这时候“民意”又发挥作用了,全港媒体都在连篇累牍的质疑台湾人来香港炒地皮,即便后来张汝京承诺只租不买,香港人依然不依不饶,把张汝京赶出了香港。 花了两年连块建厂的地都没批下来,张汝京选择去了上海。 上海政府双手欢迎,前五年免税,后五年税收减半,土地几乎是免租金使用。上海建起了这个中国最大,世界第四的芯片制造厂。 不过李超人的儿子李泽楷倒是靠着一纸“数码港”规划成功游说香港政府获得了大片土地,连招标都不用做。 最后李泽楷并没有在高科技上投入一分钱,这个所谓高科技中心最后被小超人做成了一个地产项目,赚的盆满钵满。 看出来香港“民意”多牛了吧,每次都是挖个坑自己跳。
03
无解的现状
最搞笑的是,现在香港舆论喜欢批判现在香港不景气是因为特区政府不遵循“民意”,上面诸多例子已经告诉我们香港民意有多“呵呵”了。 况且之前的香港繁荣和民意也没啥关系,只不过是借了大陆特定历史时期的东风。 港英政府又何尝在意过什么民意,那时候港督是高贵的英女皇派的,香港人一毛钱选举权都没有。公务员体系里香港人排在印度人之后,妥妥的三等公民。以前为争取自身权利,反对殖民压迫,香港人也在60年代上过街,结果被英国派来的印度军警开枪教做人。 现在的香港普通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又不知道是为啥,经常被一些表面文章蛊惑,一说就是抗议,一闹就是上街,个个觉得自己牛逼闪闪。 他们总是把矛头指向背锅的大陆,香港真正的主人们,地产巨子,金融大鳄则在背后偷偷数钱偷着乐。 在舆论煽动下,香港人不但对大陆怀有极大抵触,对内地游客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 典型的就是地铁不能吃东西的事儿,内地游客地铁吃东西,会引发同车香港人不满,演变成游客和香港人对骂,最后归咎于游客素质问题和社会公德问题大讨论。当西方游客在香港地铁吃东西,同车香港人却一片沉默,说到底是香港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