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后来因为是什么原因惨败?

北洋海军,严格地说,应该是大清海军的北洋舰队。在当时看,是一个奇迹,让世界惊叹,更让日本人打起十二分精神对付的奇迹。

在甲午战后,有人说,这支装备精良,吨位巨大的舰队,只是一个泥足巨人。其实,就战争表现而言,它并非一无是处,及格线肯定达到了。只是日本海军表现更好,他们是英国海军学校的优等生,而中国的北洋海军,则是中等生。中等优等,不是说他们在留学时的成绩,而是后来的表现。  

其实,在中法战争之前,中国的四支海军,北洋不是实力最雄厚的,比福建强,但比不上南洋。军舰的排水量普遍比较低,舰只数量也少。所以,当朝廷要北洋和南洋增援台湾时,北洋迟迟不敢行动,一直拖到战争结束,不了了之。

但是,在战前李鸿章已经在德国定制了两艘战列舰,镇远和定远号。这两艘排水量达7300多吨的巨舰,在亚洲还是仅见的。德国人的严谨和认真,加上监工的中国工程师徐建寅的较真,使得这两艘军舰的坚固程度,达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再加上后来李鸿章又添建的一艘2300吨的济远号巡洋舰,所以,北洋海军的潜力显然要大于其他的舰队。  


▲定远号

中法马江之战,摧毁了福建海军,也重创了福州船政局。

战后,作为强人的曾国荃调任两广,南洋海军没有了主宰。而西太后那拉氏,需要筹备她的六十大寿,需要大笔的银子,势必要跟举国上下扩建海军的需求有冲突。在没有强劲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经过李鸿章的力争,朝廷只批准北洋海军可以适度扩建,别的嘛,需要先等一等。于是,全国好的舰只,都集中到了北洋,而从国外新购的军舰,也都给了北洋。

当年福州船政学堂送出去学海军的人才,也先后都被李鸿章收罗起来,成为北洋舰队的骨干。中法战争,国家不幸北洋幸,成就了北洋海军一枝独秀。

必须提的是,自中法战争之后到甲午战争这段时间,北洋海军一共获得的经费达到两千多万两,其中四分之三,是来自各省的厘金收入和海防捐。虽然说,部分是由于李鸿章之能,才能得到这么多的拨款,但客观上,的确是清朝以举国之力,在办北洋海军(当然,这笔经费,其中有一部分是被挪用给了西太后修颐和园,筹办西太后的六十大寿)。在甲午战前,北洋海军敢于到日本去亮肌肉,没点儿本钱,肯定没这个勇气。  

▲福州船政局,又名福建船政局、马尾船政局(今福州马尾造船厂),清末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李鸿章赞其为“开山之祖”。后在继任船政大臣沈葆祯的苦心经营下,船政成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

中国是个人治社会,因人成事,因人废事,政治,每每带有主事者个人的印记。在清朝的近代转型时期,中央权威下滑,汉人精英崛起,所有的改革,个人因素占的份额相当的大。别人办不成的事,落到一个强人手里,没准就可以办成,别人弄不到的钱,强人就可以弄到。这个强人,如果还是个明白人,那么转型时的事业,成功的概率就比较高。

诸多官督商办的企业,只有李鸿章麾下的成功概率最高,这跟李鸿章个人明白事理,幕僚中能人较多有关。同样,虽然说中法战争之后,几乎全国的海军资源都进了北洋,但在李鸿章手里,北洋海军也的确创造了奇迹,一时间,成为亚洲的翘楚,为世界瞩目。在曾国藩之后,整个大清朝,李鸿章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人物,凡诸洋务大事,非他不可。当然,北洋海军也因此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  

一支舰队,必须有海军基地。在中法战争之前,这样的概念,并不存在于那些张罗建立海军的地方大员脑海里。但是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的时候,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实际上,他为北洋海军建了三个基地。主要的两个,一南一北,南则威海刘公岛,北则旅顺。

这两个基地,都是天然良港。一个在辽东半岛,一个在胶东半岛,正好扼守渤海,拱卫京师,让北京的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譞和老佛爷西太后看着放心。

当然,比较起来,就港口条件而言,胶州湾,即今天的青岛港要更合适一些,但李鸿章却执意看上了刘公岛。不仅把此地建成北洋海军的司令部所在地,而且是两大基地中,拥有维修和补给功能的一个。

而北洋大臣所在地的天津,则成为事实上北洋海军的另一个基地,拥有大沽炮台、船坞和天津机器局,用来主要生产北洋海军所需的炮弹。在天津,还建了北洋水师学堂,作为北洋海军的官佐培养基地。这样,以他自己驻节的天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中心,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网络。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

说良心话,这两个海军基地,选址还都不错,从李鸿章给奕譞的信中也可以看出,他对西方国家选择海军基地的通行做法是了解的。虽然在胶东半岛,可能港口的条件胶州湾更好一点,但在当年,胶州湾还是一片荒芜,而威海已经是个不小的城市了,选择威海刘公岛也不算错。为了兴建这两个基地,李鸿章请了国外的工程师,按照西方的标准建设,凡诸码头、船坞、海防炮台,都是一流的,连炮台上的海防大炮都是最先进的。

当然,所谓的海军基地,更主要是为了方便出击的。海军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海战,争夺海权之用。再好的海军基地,其防卫功能再强,也不可能建成一个四面皆可以坚守的堡垒。如果舰队龟缩在里面,靠海岸炮台来保卫,那么再好的基地,也是废物。后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吃亏,就吃在这里。  

北洋海军是以英国海军作为模板来学习的。此时,中国对西方已经有所了解,知道西方海军最好的是英国,陆军最好的是德国。选择学习英国,有《孙子兵法》法乎其上的意思在。李鸿章特聘英国皇家海军上校琅威理(初聘时为中校)为北洋海军的总查,在中国,有提督衔,跟舰队司令(提督)丁汝昌平级。此外,还有一个人数众多的英国海军教练团,进驻北洋海军。由于北洋海军主要舰只的舰长(管带)都是当年学海军的留学生,所以,双方沟通良好。  

一艘大型军舰,在当年就是一座浮动的海上工厂。要让对现代大机器一无所知的中国海军士兵,从无到有,掌握操作技术,成为一个合格的水手,同时也让那些刚出校门的海军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海军官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此前中国的海军,有的军舰连轮机都操作不了,通讯的旗语也不明白。

北洋和南洋舰队相遇,差点儿出误会。各个舰队,只靠临时招募的外国水手和军官上舰教练,教会中国水兵如何操纵军舰,非常杂乱,不成系统。一艘军舰上,有人学的是英国人,有人学的是德国人,甚至法国人,连口令都不一致。

严格地说,中法战争之前,中国虽然有了海军,但只是有了一些新式军舰而已,事实上并没有海军。所谓的北洋、南京和福建海军,只是一些浮动的炮台。如果招的兵来自渔民还好,如果来自农民,将他们训练成不晕船,能在船上行走如飞,上帆解缆的水手,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英国人琅威理,是个具有职业精神、认真负责的教练。他前后在北洋海军待了6年,由于舰队司令(提督)丁汝昌不懂海军,所以,日常的事务基本都是他在打理。在他的手中,北洋海军有模有样,渔民和农民,像个水兵了,军官也像海军军官了。从射击、管轮到打靶、编队训练,都很像那么回事。即使英国教练不在,各舰的管带也可以经常带舰出洋,巡行国内各个海口,远至东南亚。李鸿章和海军衙门大臣主持的两次海军大阅兵,北洋舰队都表现不错,阵列整齐,打靶有准,而且声势浩大,军容严正,给朝中大臣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但是,学会了基本动作之后,中国人国产化的呼声就开始高涨。英国总教练和北洋舰队自丁汝昌以下各级官佐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

1890年3月北洋舰队在香港发生撤旗事件,丁汝昌不在,舰队副司令(总兵)定远号管带刘步蟾降下提督旗,升起他的旗,表示他才是此时舰队的最高长官。但琅威理认为,按照海军的惯例,他的军衔(提督)比刘步蟾高,丁汝昌不在,提督仍在,提督旗不能降。因为此前琅威理多次单独带舰队行动,都是升的提督旗。

双方之间,官司打到李鸿章那里,李鸿章居然支持了刘步蟾。随后,琅威理离开了北洋舰队,而且英国也拒绝再派人来接替琅威理。北洋舰队从此就结束了外国教练掌控局面的日子,完全中国化了。大概,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学成毕业了。  

的确,北洋海军成军,而且舰队可以远行大洋。单7艘新式军舰,总吨位达27370吨,其中两艘7000吨以上的战列舰,在亚洲首屈一指。而近邻日本只有5艘铁甲舰,其中只有两艘比较先进一点,总吨位只有15763吨,相比之下中国海军的优势明显。在李鸿章看来,即使这支海军可能还不足以对抗英法这样的西方国家,但震慑日本,已经足矣。  

摘自《张鸣重说近代史》张鸣著,重庆出版社授权合作稿

  • 发表于 2016-11-14 00:00
  • 阅读 ( 111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