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爱问为什么?

人是好奇的动物,好奇心驱使我们寻求解答。因此,虽然这样的求知欲与科学珠联璧合,但也绝非科学家及知识分子的专利。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会问为什么,他们的问题之多,甚至可能将大人们问到崩溃。不过,成年人也会问为什么:他们想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请求会让另一半生气?为什么火车会晚点?为什么天气会如此多变?那些解释能让我们了解周遭的一切,从而将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井然有序。

为了弄清人们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样的解释,为什么会对这些解释如此在意,以及哪种类型的推理才会让我们真正寻得事情的真相,我于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心理学家Tania Lombrozo进行了采访。

图片来源:Tania Lombrozo

对于不同类型的解释,人们会不会有自己的偏好呢?

当然会了,大量证据表明,人们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解释具有明显而一贯的偏好。举例来说,我们的研究发现,人们更青睐于能给出某种作用或某个目的的解释,也就是“目的性解释”。比如,倘若我问,“为什么你的杯子上有手柄?”用目的性解释的方法来回答也许就是,“杯子上有了手柄,人们才不会在端起水杯时被烫伤。”很多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目的解释,而非另一种 “原理性”的解释,例如通过杯子的塑形过程来解答这一疑问。不过,并非所有的事物都有某种作用或目的,所以不是所有事物都能拥有目的性解释。例如:为什么会有山川?为什么会有河流?这类事物并不存在目的性的解释,除非你将其归功于某个不为人知的造物主,比如上帝,说是他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创造了这一切。

即便不存在目的,人们也还是会寻求目的性解释吗?

是的。想要寻求目的性解释的强烈愿望源于某些宗教信仰,比如神创论。不过也可能有一些世俗观点的影响,如命运之说以及一切皆有因果之说。小孩子们常常喜欢用一些大人并不接受的目的解释。比如孩子们会说:“为什么这儿有山川呢?是为了让我们去登山!”或者说“为什么我长有鼻子呢?是为了能戴眼镜!”这样的解释听起来非常傻,但在某些情况下,成人们也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去解释问题。

那要是这样的解释误导了人们怎么办?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并非所有事情都有目的。倘若过度地解释,结果只会是给人们传达错误的观念。阴谋论就是个很好的例证。这样的解释中往往会有真实的成分,但也往往都是将事情归罪于某个团体或个人来对许多不同情况进行解释,试图能用一个理由来解释所有的问题。但这些情况的发生有时候仅仅只是巧合,或者说仅仅是偶然事件。但是“偶然事件”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因此,倘若我们想得到能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就往往会拒绝接受这样的解释,反而会错误地认定一些谬论才是正确的。有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承认自己并没有确定的答案,或者说事情并不会总是那么有条理,又或者某些事的发生仅仅只是偶然。

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其实非常常见,不是吗?

当然啦。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很少会顺着固定的模式走,事情总会有例外。就拿我做过的一次实验来说,假如告诉你一群人的具体情况,这些人中有一些会为慈善事业捐款,而另一些则不会,你要做的就是利用已知情况判断出其中哪些人会捐款。他们每个人的信息你都会知晓,比如他们的年龄、性格、名字以及相片。而在你最终的判断结果中,80%的情况下你会仅仅依据他们的年龄就判断出谁会捐款,但其余20%的情况则会判断错误,也就是说这其中确实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判断方法,但也并非万无一失。其实倘若你只是单纯地猜测到底谁会捐款,而非试图以某种固定地模式来判断,那么你所预测的结果其实可能会更为准确。在这种情况下,爱寻根问底的人往往会出现更多的判断失误。因为那些想要进行解释的人总想试图找到一种万无一失的判断模式。

是什么让某些类型的解释更好呢?

除了准确性,也就是说能满足条件的解释,我们还非常关心解释的简明性及其适用性。前面我已经提到了目的论,这是我们较为青睐的一种解释,不过人们也非常关注解释内容与原有信念之间的逻辑性和一致性,同时还必须让人们听懂。

但是有许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多个原因造成的,都需要复杂的解释,难道不是吗?

牛顿曾说,“我们应该承认,寻求自然事物的原因,不得超出真实和足以解释其现象者。”牛顿这一建议源于他对这个世界做出的假设,就像他所写的:“天道宁简不浮赘。”大多当代哲学家都不赞成世界其实非常简单这一观点。但是某些难以言说的理由却让人们更加偏爱简单一些的解释。举例来说,每每遇到问题,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更为简单的解释,原因可能在于这些解释更容易被篡改。因此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自然界本就非常简单,而是因为简单的解释能让我们更快找到真相。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简单一些的解释也具有优势:因为它们更容易被记住,更容易反驳,也更容易传达。不过这并不能保证那就一定是正确的。

在对科学进行诠释时,常常要求人们将一些复杂的术语转化成简单的语言,比如用上隐喻,或是省略一些小细节。

这样一来,许多信息就会丢失,这就是我们为寻求简单一些的解释而付出的代价吗?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不过奇怪的是,有的时候人们会更加看重复杂的解释。有研究表明,倘若在某篇科学论文的摘要中加入毫不相关的数字,外行的人会认为这份论文更加权威。还有研究表明,在对心理学进行诠释时,加入一些与认知神经科学无关的信息会让外行人士难以区分究竟何为深入浅出的解释,何为拐弯抹角的解释。不过总体说来,我们更加需要那些能让自己听懂的解释,在向外行解释的时候,也就难免得略掉许多信息。科学教育家所面临的难题就在于需要在不给他人造成误解的前提下做出简洁明了的诠释。

为了对这个世界进行诠释,有时候我们会创造出一些新的术语。比如心理学家会引入“无意识”或是“自信”这样的概念,然后对这些概念进行研究,仿佛它们真的存在。

那么我们对那些事物进行的命名会让我们对它们产生误解吗?

据我所知,目前还并没有能直接回答你这一问题的研究,不过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我们有时会误将某种现象的名称视为对其进行的诠释,就以莫里哀的戏剧中的一段著名台词为例:“为什么有些药物会让你昏昏欲睡?”答:“因为它们具有催眠的效果。”实际上这样的回复根本就没有做出任何诠释,它只是引入了一个让你自认为已经得到了答案的概念,就如“催眠效果”。这看起来像是在说人类有多愚蠢,但我认为这其实是明智之举,因为语言并不会强行割裂这个世界。倘若事物有名称,那么将它们与某些有着相似之处的事物或事情联系起来,其实并没什么错,并且这些相似之处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它们具有某些特征。也许我们对这些事物的了解非常有限,但或许有专家对其了如指掌。举例来说,我对夸克以及 μ介子知之甚少,但我相信它们在现代物理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诠释作用,也相信世上有许多对它们极为了解的专家。同样,即使那些名称仅仅只是人们试图诠释的事物拥有的代称,大家也依旧会认为那些名称与其深层含义相关。

解释能让人们感到安心,这是因为它们让周遭的事物看起来更为有序了吗?

有的时候那些解释能让我们感觉自己处于支配地位。这种情感可能会非常强烈,这也是我们更喜欢目的解释的原因之一。不过,并非所有目的解释都能令人满意。举例来说,认知人类学家Pascal Boyer就认为,某些宗教性解释及信仰能让人感到宽慰(如天堂之说),而另一些则不然(如地狱及罪孽深重之说)。部分研究人员还发现,改变人们的支配感会影响他们对解释方法的偏爱情况:倘若你觉得没有控制权,那么便会更青睐那些能保证周遭井然有序或是对未来有一定预见性的解释。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给出更好的解释呢?

对现状进行的诠释能让我们做到未雨绸缪。但要做到这点,我们就必须在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即简洁易懂而又容易概括的解释)和最接近事实的答案之间找到平衡,我们需要试着诠释周遭的世界,但不能期望所有的答案都能令我们感到满意。

原文来自科学美国人博客 翻译:李春艳 审校:李想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2016-08-26 00:00
  • 阅读 ( 66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