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霍金开微博,你已经转发了吗?

据说,霍金开微博了……

对,你没听错,就是小学、中学、大学课本里面都会出现的万人迷科学家霍金……

这是他发的第一条微博↓↓↓


已经是几十万的互动啊!

当然,粉丝数也是突破天际的200多万↓↓↓


这才是实打实的万人迷网红啊……

---------------------------------------------

< 今天,你刻奇了吗? >

作者 | 二扔


最近这两天,“霍金开通微博”的消息很快弥漫了整个社交网络。许多人纷纷在朋友圈谈论霍金,更有甚者,挑出了他某一年某一地曾经说的话,细细品味,慢慢琢磨。也许,其中的某些人确实是霍金的忠实粉丝,表达对自己的偶像一些敬意,无可厚非。然而,更多的人也许对这个人仅有耳闻,只言片语的了解,甚至连他的提出的理论是什么都未必说的清楚。但是他们的朋友圈,同样也是一片称赞之声。

也许,你以为,今天二扔想给大家谈论的,是从众心理。(此处应该有白眼,你以为我不知道?)

(只是开玩笑……)

然而其实比从众更隐藏得更深的,是刻奇(Kitsch)。

这个词也许感觉起来仿佛有些陌生。它出自于昆德拉的书《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当看见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Kitsch引起了两行“前后紧密相连”的热泪:第一行是说:看见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昆德拉接着强调:“第二种眼泪使Kitsch更加Kitsch”

所以,简而言之,刻奇就是从众的矫情版本。(kitsch is bitch 吗?哈哈哈哈)

为什么现在刻奇这样的做法,会泛滥如斯呢?归根到底,是民众的经济水平崛起与相对落后的知识水平之间造成的。(对,说的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比如很多人知道莫言,知道他的作品,甚至是看过其中的作品。但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也许很多人记不住他的名字,记不住他的作品,甚至,也不会太感兴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文笔如何,更别提他的成长经历、个人观点、行为。

又比如前段时间拿到奥斯卡影帝的小李子莱昂纳多,大家可能更为熟悉。然而他的心路历程,他的波折,他的演技,他的一切,原本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也极少有人,去解析他的能力,好好地称赞他的演技。

然而他们一旦一朝成名,波及到的,就是无数追求“刻奇”的人了。二扔还记得莫言获诺贝尔奖的那段时间,一刷朋友圈,经常看到各种发莫言小说的一些只言片语或者文评;而小李子获奖的时候,朋友圈又被小李子得奖刷屏:“他早应该获奖了”“李所应得”“他的演技早就超越奥斯卡影帝级别”诸如此类。

一时间,无数自媒体一拥而上,纷纷写:奥斯卡影帝终于到手,小李子你为什么不哭?(是时候吐槽一下作者自己的刻奇行为了)“奥斯卡早应该是他的”“你不知道在得到奥斯卡前,他有多努力”……诸如此类。除了从众的一些小伙伴会转发一下一些普遍的新闻,更有一些刻奇深度患者,一定要转一些没什么人看过的“秘闻”或是晒一晒自己看过的东西,截取的图片、截取的文字。

嗯。逼格很高。

有那么一种飘飘然独立于世,羽化而登仙的感觉吗?这样的人就该被不这么做的人深深吐槽吗?其实如果你转过来想,当你站在所谓的反面去批判这样的刻奇行为,其实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刻奇而刻奇。

实际上,追求刻奇的人多数有这样的特点:进取性偏高、较低的外向性。他们希望能变得卓尔不群,鹤立鸡群。不一样的爱好,不一样的追求,能让他们花费的时间最少、成就的路径缩短。高进取的性格配上可能不够突出的能力,更容易让他们去追求刻奇。同时,他们多数人相对比较内向独立,不太参与到人群中去,习惯研究比较特别的,小众的东西。(就是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我的爱好你不懂……)

Anyway,其实刻奇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坏处,只是一种现象。就如从众心理一样,只是一种对现象的表述。只要大家玩得开心,不影响别人,其实也挺好的。特别像是对科学家霍金等的追捧,实际上也是对知识的追求,不是吗?

关注我们:搜索微信号“大五人格”(ID:the_bigfive)

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公众号ID及作者

  • 发表于 2016-04-13 00:00
  • 阅读 ( 65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