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群殴老师:师生关系该如何平衡?

§ 师生冲突给我们的启示

近日安徽蒙城范集中学发生严重师生冲突,老师和学生打成一团,受伤的不只彼此的身体,学校的荣誉,也再次让我们反省为何师生之间的关系,究竟要在什么样的意义上,方能维持彼此的和睦相处。如教育学者王丛桂的看法,师生冲突指的是:

学校中相互共存(interdependent)的师生之间,知觉到彼此想要达成的目标不能协调一致,或者一方觉得另一方干扰了他达成目标或获得某种酬赏时,表现出的对立和不合状态。

我认为师生冲突要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好比学者陈淑遥(2003)研究指出教师们大都已体认到师生冲突不可能灭绝。我并不是站在人性本恶的立场如此发声,而是就现代教育的宏观角度,如果师生之间只求和睦,彼此井水不犯河水,教育的种子又要如何撒下,毕竟理念不相容至共融,智识彼此激荡,看着后浪超过前浪,这是教育对个体,以及提升整体社会素质的重要价值。  

§ 新的教育思维

面对师生冲突的问题,综合学者所述根本上必须由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四方共同翻转过往的教育观念。对照14年云南鲁甸一中师生冲突后的检讨,那些旧有的观念和方法,像是要求老师善用沟通、幽默,加强管教等等方式,再提也无心意,更何况一年多过去,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故本文就教育和心理咨询观点,提出三项思索冲突问题的新思维:

◎ 第一个翻转:回归人性教育

在后现代的心理咨询理论,特别注重咨询师对来谈者的坦诚,通过自身经验的坦白,让来谈者更愿意回馈真实的情感,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增进成效。在现代教育现场,家长对孩子、教师对学生,改变权威式「照我说的做」的作法,或有助于拉近双方情感,使学生对家长、教师的依附性提高,这有助于偏差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张枫明,2006)

简单说,没人喜欢被教育。尤其在咨询室,咨询师帮助来谈者自我澄清,但不是给建议、要来谈者照着自己的观念过日子。同样地,无论家庭或学校教育,其目的是启发,不是把一个人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反过来说,是不是当整体社会,通过部份家长和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强迫猴子学游泳、海豚学爬树,才会导致学生的不满,引爆冲突?

◎ 第二个翻转:接纳冲突存在

师生冲突造成的影响,经常以单方面究责老师,或者处分学生的方式结束,为了满足舆论与部份人士──可能是家长或老师──让师生关系走向虚有其表的形式主义。

呈现出来的方式大致有「积极」与「消极」两类,积极的冲突会制造僵硬紧张的气氛,甚至言词的争执及肢体的对抗。消极的不合作包括内心不愉快的感受,及态度上的不愿合作。(王淑俐,1995)

然而,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之间没有冲突,但也没有真正的连结。

如同夫妻冲突有负性的自我防御,双方不断争吵,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的冲突。也有透过争执了解彼此,进入问题核心的正性冲突

师生「冲突」,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冲突,好比两支篮球队比赛,只能有一队胜出。师生冲突是一种「观念不一致」的结果,就像一间公司里头的不同成员,他们都想让公司营利,但在理念和方法上有了矛盾,进而产生冲突,但他们不是为了争你死我活,而是在共同目标上的认知有了差异。

师生之间的斗殴,属于积极的外在冲突,但这个冲突的背后,并不全然是双方都想毁灭对方的绝对冲突,而是方向不一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不只是因为师生之间的斗殴而限于师生两者,教育活动包含的关系还包括学校和家庭。

◎ 第三个翻转:营造学习共同体,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孩子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学习的革命:从教室出发的改革》指出,教育单位与工作者,必须和学生与家长建构信赖与协力的关系:施行「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必须在保障实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的同时,也保障每一个教师成为专家成长的机会。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老师和学生两个人的事,包括学生背后的家庭,以及教师背后的学校。四者合在一起,彼此配合协调,才能让整体教育的素质提升。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果家长和学校行政体系不在教师、学生素质提升的同时,跟着提升自己的素质,那教育无法达致理想的目标。学生在学校不管受多好的教育,回家都得面对另一套体系的冲击。

同样地,当教师被要求接受各种培训,但在第一线战斗时,行政体系用落后的观念扯后腿,那老师为了自己的工作权,该听谁的?所造成教师自身教学的矛盾(不是不知道新观念,可做了会被批评,会丢工作,只好不做),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这在我过去参访学校,和老师面谈时,经常听到老师诉说这方面的苦楚。

故当我们看师生冲突,我们应该把学校和家长们也纳进来讨论,谁也别推卸自己的责任。

§ 教育的彼岸:尊重彼此存在的价值

这一切的核心,就是让学习的责任回归学生自身。要做到这一点,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得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自主性去学习。这不只是学科的学习,而是生活的学习、生命的学习,让孩子能够走出自己的路。学校提供足够的资源,教师和家长扮演辅助者,而不是主导者。

冲突的背后,隐含着关系中任何一方过度的控制,控制表面上掌握了权力,但实际上也会让另一方将追寻自身价值的责任转移过去。

说白了,你要我按照你的方式活,我活得不爽快当然找你撕逼!

故当我们经常谈尊重,所谓的尊重就是让责任彼此的责任回归自身。在这个基础上,对理想的共同体,佐藤学提出三原则: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即尊重孩子;

二、尊重教材所隐含的内在学习发展性;

三、尊重每一个教师自身所秉持的哲学。

透过教师间「同僚性的建构」,以「综合学习」的实践为中心,家长、居民与教师一同设计「学习参与」的实践,慢慢日积月累创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与市民等学习共同体做为改革的准备,并透过持续的实践达成改革的愿景。

进而最终重新反思教育:对「学习」、「教师的职业」、「公共性及民主主义概念」重新定义:

一、任何人皆当参与学习,建立学习共同体;

二、教师的工作从服务回归责任,亲师关系从服务的享受者与提供者关系,回归对教育专业化的尊重;

三、打通学校内部与对外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管道,改革不公平且非民主的现象,在对等的情况下进行互动和交流,重新改造学校结构。

§ 结语:承认自己的极限,将资源向外扩张

教育家Marie Winn于Children Without Childhood(没有童年的儿童)一书中,批判电子媒体催促着儿童朝向不必要的成人模式前进,包括暴力、性与各种成人的秘密。

学校、教师和家长,任何成人在面对这个信息社会,都被迫带着一点茫然在生活。许多孩子们获得生活信息的来源,都已大大超出成人所能理解的范围。所以我们何必再假装自己什么都懂,好像因为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曾经读过中学,所以我们就以为自己理当理解孩子经历的一切。

承认自己的极限,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成人和孩子之间彼此倾听,在互相坦诚的情感中互相理解。正因为有太多在单一岗位上无法认知的新知,在教育中纳入更多社会资源便显得刻不容缓。

好比当教师或家长面对孩子的抑郁症、自残或其他精神方面的困顿,引入心理咨询专家的介入,这不是推诿职责,而是真正站在对孩子好的基础上,让社会资源与教育结合,最终让孩子回归正常生活最有效率的方法。

诚如本文开头所述,冲突本身是问题的警醒。而师生冲突背后,所警醒的不只是师生关系,还包括整个社会当前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让每个人挣扎不已的安全感危机。社会学家Zygmunt Bauman在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后现代性及其缺憾)一书他表示人们处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变得日益自由,然而问题是,我们不再有安全感,一切都变得捉摸不定,难以预测。

「难以捉摸」的社会形态和压力对社会中的任何角色都是挑战,对学校中的孩子何尝不是。房价一年翻一倍、环境污染和食安危机,大人都焦虑,孩子怎么可能感受不到。而在他们性格未定之际,更容易因心理的焦虑不安而失控。

故我们该如何使儿童于童年阶段培养安全感,不会在信息时代,以及过度强调自由却反而失去自由,就成了你我的重要任务之一。

原题:「师生冲突」事件背后的集体焦虑  

【参考资料】

Bauman, Zygmunt. 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

Winn, Marie. Children Without Childhood. NY: Pantheon; 1st edition, 1983.

王淑俐:〈教师说话技巧(一)〉。台北:教育部,1995。

王丛桂:〈师生间的冲突事件与处理〉。学生辅导,1998,57期,42-56。

佐藤学着、黄郁伦、钟启泉译:《学习的革命:从教室出发的改革》。台北:亲子天下,2012.04。

高浩容:《孤独白》。台北:时英,2011。

张枫明:《亲子、师生及同侪关系对国中生初次偏差行为影响之动态分析研究》。国立台南大学教育经营与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2006。

陈淑遥:〈国中教师师生冲突经验及化解历程之研究〉。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文:高浩容|壹心理专栏作者

  • 发表于 2016-04-22 00:00
  • 阅读 ( 79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