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WiFi之母”是谁吗?

奥地利童星

1914年11月9日,海蒂·拉玛出生在奥匈帝国的首都、当时欧洲的中心城市——维也纳。她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犹太银行家,拥有着为数不菲的产业。她的母亲来自于布达佩斯一户富裕的犹太家庭,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小提琴家。

由于父母都来自上流阶层,幼年时的海蒂·拉玛受到了当时的女孩子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教育。她在维也纳一所私立学校上学,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舞蹈天赋。

天生丽质的拉玛在15岁时被一位访问维也纳的演员相中,随即被邀至柏林接受奥地利导演马克思·莱因哈特的指导,从此走上了演艺道路。

两年后,拉玛即出演了银屏处女作《街上的钱》。接着,拉玛连续出演了4部德语电影,一时之间成为20世纪初德语世界的“邻家妹妹”。

1932年,一家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公司邀请18岁的拉玛出演了让她毁誉参半的争议性作品《神魂颠倒》。翌年,电影在斯洛伐克上映,海蒂·拉玛成为世界上首位全裸出镜的演员。一时之间,舆论压力巨大,指责和非议不断。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海蒂·拉玛结识了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男人。

嫁给军火商

凭借自己在影片中的出格表现,年轻的拉玛引起了奥地利富豪曼德尔的关注。这位富豪被称作“奥地利第三富”,是一名军火商。

在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夺权的过程中,曼德尔大赚了一笔,并且和纳粹党人戈林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也因此,他在希特勒的疯狂屠杀当中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反而过得逍遥自在。

迎娶小自己15岁的拉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费尽心思的曼德尔还是成功了。婚后,占有欲极强的他开始限制拉玛的人身自由,禁止她再涉足影视圈。4年之后,拉玛终于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她下药迷倒了奉命监视她的仆人,跳窗逃脱。

这4年的无聊生活对于拉玛的人生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帮助。由于和德国纳粹来往密切,曼德尔经常会邀请希特勒手下的军官和技术人员在自己的城堡参加酒会。

作为女主人的拉玛自然也不得不梳妆打扮,应酬这些人。在恭维完了女主人的美丽贤惠之后,军官们和曼德尔往往就会很快把话题转向军事装备技术上。在这里,拉玛首次听说了定时系统、遥控技术、鱼雷炸弹等等在当时最尖端的军工科技。

虽然不论是曼德尔还是作客的纳粹党人并没有让拉玛知道太多的细节,然而这些资讯在日后所起到的作用会让他们在未来的时光里大跌眼镜。

好莱坞巨星

20世纪30年代,美国影视行业在其国内的市场日趋饱和,更多的电影人都试图打开欧洲市场。这批开拓欧洲市场的电影人当中就包括后来米高梅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路易·B·梅耶。

海蒂·拉玛一路辗转,从奥地利逃往法国,曼德尔早已鞭长莫及。可是拉玛的生活状况却每况愈下,因为此时的她已经没有经济来源,随身携带的金钱珠宝也快散尽。

幸运的是,她在巴黎遇见了正在亲自充当星探的路易·B·梅耶。梅耶也是犹太人,和拉玛一见如故,两人很快敲定了她前往美国发展的细节。而此后风靡世界的“海蒂·拉玛”的名字,也是在这一次会见当中由梅耶取的。

海蒂原名叫做海德维希·基斯勒,为了重塑拉玛的演艺之路,梅耶采用了海德维希的昵称海蒂,加上默剧传奇演员芭芭拉·拉玛的名字,凑出了“海蒂·拉玛”这个艺名。

拉玛很快迎来了在好莱坞的首秀。1938年,浸淫影视圈多年、手段强硬的梅耶果断启用拉玛作为影片《海角游魂》(又名《阿尔及尔》)的女二号,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就在美国电影市场引起轰动。拉玛的美貌征服了许多观众。“海蒂·拉玛”这个名字在好莱坞一炮而红。

走红之后,拉玛的打扮和装束成为了好莱坞女星中的风尚。很多女星都开始留和她一样的中分头,染褐色的头发。后来在影片《血红街道》中出演女主角的琼·贝内特就是拉玛的“铁杆粉丝”,贝内特直到晚年都保留的那一头褐发就是模仿拉玛的结果。

除了欧洲风情的头发,拉玛平时常戴的欧洲礼帽也成为了好莱坞女星的必备物件。拉玛曾改良了一种宝塔状礼服,后来这种晚会礼服在当时的美国许多社交场合随处可见。总之,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只要是打上了拉玛的标签,就仿佛和时尚画上了等号。

但是,长得好看有时也是一种烦恼。在美国成名后的拉玛,常常被人认为是一个花瓶型的美女演员。她的舞蹈功底、音乐素养、多语言能力都被许多人忽略掉了。

拉玛没有和那些评论者争论,而是在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领域展现了与她的外貌同样惊艳的智慧。

通讯发明家

与好莱坞某些沉迷享乐的人不同,海蒂·拉玛由于幼年严格的教育和第一次失败的婚姻经历,对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并不感冒。

相反,她有一些知识分子朋友,大家会不时地组织一次安静的、深度交流思想的小聚会,或是鼓捣一些小发明。

时间一长,拉玛竟然真地搞出了一些科研成果。这位好莱坞巨星改良了当时的交通信号灯和一种类似泡腾片的碳酸饮料速溶药片。虽然,据称这种药片冲出的饮料的味道不怎样,但是至少可以肯定拉玛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的知识储备。

各种知识的累积与兴趣的牵引,以及当年在军火商丈夫曼德尔身边所获得的耳濡目染的军工启蒙,促使拉玛做出了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发明:秘密通信技术。

其时,二战刚刚爆发,盟军在与纳粹德国的交手中处于下风。其中,英国从美国获得的海上补给经常受到德国潜艇部队的骚扰,英国的食品、衣物常常告急。此外,德国庞大的水面舰艇,比如俾斯麦号和提尔皮兹号战列舰都是盟军的心腹大患。

而对付海军最有力的武器就是鱼雷,因此盟军一方一直在致力于鱼雷的改进,当然轴心国一方也在加紧研制新式鱼雷。鱼雷发射之后有时需要遥控制导,以提高命中率,但是当时的遥控频段都比较窄而且单一,一旦被敌方捕捉到频段之后很轻松就能够干扰遥控。

拉玛关注到了报纸上这条军事新闻,于是便开始思考如何改进遥控设施,使其信号不那么容易被截获和干扰。她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用不同的频段断断续续地输出一段遥控信息,这样即使对方截获了信息也不知道该在哪个频段上进行电子干扰。

不过,这个方法有一个很大的难题需要解决:必须使遥控器和鱼雷在同一时间点上的频段相同。这个难题让拉玛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在1940年的一次聚会中,拉玛遇见了乔治·安塞尔。

安塞尔表面上是一名钢琴家和作曲家,经常为好莱坞影片谱写配乐,有时候也会撰写政治评论和侦探小说,私底下他还是好莱坞反纳粹协会的骨干成员。安塞尔在听到拉玛提出的问题之后,脑中突然闪出一个办法。

安塞尔曾经在演出中使用过12台自动演奏钢琴同台表演,他认为这其中的原理也同样可以应用于鱼雷遥控。

自动演奏钢琴的演奏方法是用一条打孔的纸带指示钢琴应该按哪一个琴键、按多久。每个音高对应着纸带上的一个纵向区域。普通钢琴有88个键,因此自动演奏钢琴的指示纸带也被纵向分割成88个小区域。区域的位置决定音高,在某一区域所打孔的长度和大小决定这个音的长度。

安塞尔发挥想象力,将遥控信号输出的频段想象成纸带上纵向的区域,把在某一频段输出的信号想象成在该区域打上的孔。如果在遥控器和鱼雷上都装上类似于自动演奏纸带的装置,双方都可以在同一时间点输入或读取同一纵条上的信号。

这样遥控端的信号就可以不停地跳转频段,同时鱼雷也能准确接收信号,唯独敌人的监听设备无法检测到准确的频率,也就无从进行干扰了。

拉玛与安塞尔都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开始进行研究和实验。

两人仔细研究了自动演奏钢琴的机械装置,并以此为原型设计了一款遥控和接收设备。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和一段时间的审查,在1942年8月11号,他们得到了美国专利局颁发的2292387号专利,名为“秘密通信系统”。

这期间他们得到了许多热心专家的帮助,比如时任通用汽车研发经理的查理·凯特林。正是在他的牵线搭桥下,拉玛与安塞尔两人获得了在加州理工学院做实验的机会。

他们打算将这个专利无偿地提供给盟军情报部门,希望凭借此技术可以让盟国海军在面对德国海军时具备一定的优势。拉玛和安塞尔不停地游走劝说政客、军人采用自己的技术,同时他们自掏腰包,承担着这项技术的专利维护费。

然而,美国军方并不认为两个来自好莱坞的艺术家能够在军事技术上给予军方什么指导,因此对他们的一番好意显得不冷不热。直至二战结束,这项技术由于军方的雪藏和一些技术细节的缺失而始终没有在战场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直到了20多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海军的一些舰艇上才启用了由这项专利技术改良后的遥控装置。这种鱼雷遥控器对于苏联舰艇构成了一种威慑。

虽然,这项秘密通信技术没有能够在二战的战场上发挥作用,但是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时,这项技术突然展现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世界的许多国家,人们都可以很轻易地用上4G通讯网络。“4G”是一种改进型的技术革新,其鼻祖是所谓的“2G网络”。“2G网络”的其中一个技术路径叫做CDMA,其原理就来自于拉玛和安塞尔的这项技术。

当我们需要和远方的人通话,这时候有两种信号发射方式可以选择,其一是用强信号占据整整一个频率;其二是用弱信号分散地占据所有可能的频道。

但是第一种方法不允许其他干扰信号同时使用这个频率,否则就会失真,因此当有很多台手机同时打电话时这种方法肯定是不实用的。而第二种方法适用性就强得多,在同一个频段上允许很多信号同时传输。

它理论上可以实现,但技术上有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将分散的信号,在手机上重新聚拢。这种情况下,拉玛和安塞尔专利中的“纸带”思路就太有价值了——可以使说话方和收听方的频率同步,实现实时交流。

上世纪末,美国无线电通讯公司高通公司解决了这个思路当中的最后一些技术细节问题,使2G通讯惠及全球。

不仅仅是CDMA技术,包括无线网络(WiFi)、蓝牙、全球定位系统等等一系列通讯技术当中,都应用了这项专利的成果。因此,有人称海蒂·拉玛为“全球通信技术之母”。

在2015年11月9日,网站首页上出现了一个身穿绿色晚礼服的女性形象。这正是为了纪念这位“白天演戏、晚上发明”的女星海蒂·拉玛101岁诞辰。

2000年1月19日,85岁的海蒂·拉玛终于给自己坎坷又精彩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她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小城卡西贝利因心脏病去世。去世后,她的骨灰被撒在了维也纳的森林中。她的衣冠冢则被维也纳中央墓地收纳,永远和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长眠在一起。

2014年,美国发明家名人堂挂上了海蒂·拉玛和乔治·安塞尔的名字。人们追思她,称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性”。但是也许,她真正想让世人记住的形象,并不是一抹可有可无的倩影,而是那颗不甘平凡的心。


(作者:李大伟)

  • 发表于 2016-04-28 00:00
  • 阅读 ( 78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