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高考难?跟古人比简直太幸福了

不要不要在抱怨高考制度苛刻了,跟古人比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为什么?

世卿世禄制

我们先来看看最早的中国文明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这种世袭的次数在理论上来讲是无限的,也就是说生的不好一辈子都是奴隶,生于王姓贵族就是所谓的官(富)二代了。“周公吐哺”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成就了周公的美名,却忽略了成王这个世卿制度下的垃圾。这种制度在历史角度来讲是进步的,但在选拔人才方式显然不科学,不先进。

选贤与军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国家机构组织日益严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部门都需要大批人才,各诸侯国为争当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的政治、经济、军事竞争,以选贤任能的新的用人制度取代世卿世禄制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年有个胸怀大志的年轻叫秦穆公,在公孙枝推荐下用五张羊皮换来了百里奚,这样任用贤人的方式可以说不拘一格任贤才。但平民晋升机会依然几乎为零。按军功授爵,则彻底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总算给武力值牛逼的不怕死的人一点机会。

察举制

到了汉武帝时代招贤纳士才具备了完整的入仕制度,即察举制,察就是观察,举就是选举。首先由地方官员观察自己辖区的有能力的人,在上报给朝廷,有朝廷来任命职务,这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可以说这样的选贤是进步的,终于让我们乡下人有了进入朝廷的机会。但是!(一但是就懵逼啊)人都是有私心的,而且当地的选拔官员都是一些地方权贵,呵呵,你懂得!这就造成了一种“举秀才,不字书;举孝廉,父别居”。最出名的当属东汉末年的有个叫赵宣的,父母过世守孝三年后,在父母坟旁边搭了一个茅草屋,继续守孝二十年!当地人纷纷称其孝,名声大震。结果官员过去一看,这货5个孩子都没满20岁......(古人守孝不能做那个的)所以说察举制最后还是权贵驯养的一帮婊子。

九品中正制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曹丕很聪明,跟我一样看到了察举制的弊端,设立了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大小中正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并博采舆论,从上上至下下分九等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这个可以说是察举制的改良版,区别就在于这个中正官变成了中央委派,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权的局面。实质上成了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跟你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科举制

隋朝杨坚是个狠角色,后世对他的评价最高就是废除了九品中正设立了科举制度。他儿子更狠,排挤吃喝玩乐的哥哥坐上帝王宝座后,营建动都,开凿运河,北巡南游,西狩东征穷兵黩武,声色犬马比起哥哥杨勇,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能帝位被压抑太久,性情压抑已久,所以一时兴起在设一个进士科,选取天下诗歌达人来附会。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心血来潮设立的进士科,后世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是一项创举,在选人用贤方面相对公平,使得寻常百姓也有飞黄腾达的机会。跟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差不多了。(科举信息量太大,有时间做个专题)

为什么说你幸福,第一古代想学习很难!第二无论怎么样你至少还可以学一点自然科学啊,在古代是贵族秘密啊!在今天看这些什么数理化生还是有点用的!第三科举之前,非世家、门阀想做到现在市长级别的官是不可能的!科举之后,不限年龄,每三年录取几百个,比考清华难多了!你确定你能行?


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那点小事  或者搜索 crazylishi   我们谈天谈地,谈电影,谈动漫,谈科技;嬉笑怒骂,品古论今,专挑你不知道的讲!

  • 发表于 2016-03-14 00:00
  • 阅读 ( 67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