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旅游怎么发“朋友圈”?

最原始通用的方法:写游记

既然不能拍照,古人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用文字记录,形成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各种游记。其实,中国人一直以来都非常酷爱旅行,还有关于旅游神的传说。版本之一是黄帝的儿子累祖,他喜欢远游,最后死在旅途中,于是被后人誉为“旅游神”。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旅行指南应该是九鼎,相传是大禹治水后铸成的,将各地的山川形势、道路分布以及飞禽走兽和一切不利旅行的事情都记录在了鼎上,帮助人们远行时趋吉避凶。

西周时,出现了伟大的旅行家周穆王,他号称要使天下都布满他的足迹,而随行的史官就记录下他的旅游生涯,留下了《穆天子传》,算得上是游记的雏形了。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王纲解体,“士”阶层开始参与到旅行队伍当中,只不过目的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要审时度势找靠山,最终间接带动了当时的旅游事业。

到了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上层基本被门阀贵族所统治,大多数底层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于是出现了许多完整的游记作品,比如郦道元的《水经注》,东晋法显的《佛国记》等。

唐朝时,科举取士盛行,调动了中下层士子远游的热情,同时也出现了去国外旅游写游记的人物,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高僧玄奘,他将自己西游的过程口述出来,由其徒弟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算是当时最有名的游记了。

当然啦,说到游记,不能不提最有名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明末杰出的旅行家,被称为“游圣”。

在他50多年的生涯中,游历了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等19 个省市在内的区域,在此期间写下了 60 多万字的游记,可以称得上古代游记当中集大成者。

据统计,在《徐霞客游记》中,有名山游记17篇,记述的各类洞穴540多个,泉水 69 处,题名、碑碣、摩崖石刻达 240 多方。他先后考察记录了 61 种地貌类型,24 种水体类型,170 多种动植物,1259 座名山大川。

可以想象,这些东西如果转换成图片,那还不天天都刷爆你的“朋友圈”啊,估计徐霞客很快就会被屏蔽了。

最需要时间与记忆的方法:绘画

既然古代没有相机,那看到好山好景,觉得文字无法描述得当的话,那么就画出来吧。中国的山水画写生与西方油画不同,更多蕴含了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感悟,有时是现场写生,有时是游历之后记忆性的描述。

中国山水画最初并不追求逼真,而是追求意境之美,画面也讲究虚实、阴阳协调、雄浑等各种美感。画家基本是寄情于山水,但并不临摹。隋唐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已经完善发展。到两宋时期,山水画可以说达到了巅峰时刻。

宋代的画家更注重自然之美,注重融入个人主观感受。比如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的范宽,他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大山大水的全景构图,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的整体风貌,其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溪山行旅图》。

此时虽然不能用照片记录,却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全国的大好河山。不过,画作都包含了作者的体验与精神,跟实际山水的出入肯定还是有的,可以看做是古代版的“美图秀秀”。

最能体现“文艺范”的方法:赋诗刻碑

绘画这种事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更多文人会选择赋诗,部分人还会把诗刻在石碑上,用以表现对山水的感悟。

提起山水诗就不得不提一下东晋的谢灵运,他算得上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谢灵运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且富有才华,却仕途坎坷,因此常常浪迹山水,算得上一个旅行家。他的诗歌多数是描述所行之处,比如永嘉、会稽等地。

唐宋时,山水诗的艺术手法已经成熟,加之是诗歌创作的高潮,产出了大量山水诗。大诗人基本都描写过山水,比如王维、李白、柳宗元、欧阳修等等。有些地方恰恰是因为这些人的诗才变成热门景点,比如黄鹤楼、庐山、寒山寺等等。

古人有时候也会像现代人那样在石碑上刻记,不过他们刻的可不是“到此一游”,而是诗作。古人在游览山水时,看到好山好景,就会在身边的石碑或者山壁上刻字,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我们都听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就是出自桂林独秀峰的摩崖石刻,在独秀峰下的读书岩上刻有南宋诗人王正功的七律《劝驾诗》两首,其中的第二首中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这句。

最奢侈的方法:将景点搬回来

说起旅游,还得提一个十分热衷此道的人,那就是乾隆皇帝。这位“盛世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曾经六下江南。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第一次南巡,到达江苏无锡后,看中了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回京后,久久不能忘怀,便命人按照当时依实物绘的图开始重新在北京建一个同样的园子,地点选在了刚刚兴建的清漪园中,这座园子也就是后来的颐和园。

在颐和园中,随处可见江南特色的园林建筑,比如昆明湖的形状、湖中的“三仙山”基本模仿了杭州的西湖;建有六桥的西堤更是仿造了西湖的苏堤;就连颐和园后湖的苏州街也大体上摹仿了江南城镇沿街闹市的繁华景象。

除此之外,乾隆6次南巡每次都会去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烧香拜佛,游览赏景。当时的金山需乘舟横渡方可到达。登上金山远帆楼眺望,江水波涛滚滚,与天空连成一片,景色十分壮丽。

乾隆帝实在太喜欢了,怎么办?那就接着往回“搬”,回京后,乾隆又下旨将远帆楼“搬回”北海琼岛北面。

乾隆帝最喜欢搬的景色就是苏州的狮子林。乾隆首次南巡并没有机会去造访狮子林,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得知狮子林旧址后大喜过望,立即前往游赏。

此后的4次南巡,乾隆几乎是每次都会造访狮子林。在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1771 -1772 年),乾隆干脆在长春园中仿建了一座狮子林。然而他还嫌不够,又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在避暑山庄再次仿建了一座文园狮子林。

乾隆帝这种“IMAX巨型3D实景朋友圈”的晒旅游方式,当然不是普通人能玩得起的。对于大多人来说,旅游更多是增广见闻的方式,除了体会大好河山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是寄情山水的途径。


(作者:额尔瑾,“观察者网”授权看历史转载)

  • 发表于 2016-02-15 00:00
  • 阅读 ( 61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