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作为峰向标忠实出借人,平台的合规发展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而“合规”二字无疑也成为了这两年行业最重要的核心关键词!其中“信息披露”作为合规监管的重点信息之一,关于峰向标的三大重要报告也已经正式公布了!
峰向标作为网贷行业一直在努力发展的平台,始终保持着稳步发展的脚步,面对合规监管,我们积极配合,面对所有出借人,我们真诚以待的态度,开展着信息披露的工作。
此次,峰向标对外发布了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2018年财务审计报告、重点环节专项审计报告,以及由律师事务所出具的2018年度合规性审查报告,对平台的经营状态和合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
如何查看三大报告?
通过峰向标官微订阅号查看,点击菜单栏【更多】-【信息披露】,选择﹛审计报告﹜即可查看。
登录“峰向标APP”,点击菜单栏【首页】下拉,找到【信息披露】,选择﹛审计报告﹜即可查看。
从这三大重要报告中可以看出,这不仅是对峰向标又一次完整的经营总结,而且每一位出借人也能通过报告,见证平台发展的合规性和实实在在发展动态。接下来,峰向标也将继续履行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不断提升产品服务,感谢广大出借人对平台的信任与支持!
·······································································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工程造价审计收费通常采用基本收费+追加收费两部分组成,基本收费一般定为建设单位送审总造价的0.1--0.3%左右,追加收费一般定为中价机构审减金额的4--9%左右。 审计服务费用由建设单位支付,在工程投资中单独列支(国家财务部有相关规定)。 现在对工程审计收费标准,国家不做硬性规定,只是做指导价,具体价格可以与具体审计部门协商 但是在现在在聘请审计机构时或者签订建筑合同时,会同时约定核减比例超过一定比例后,超过部分比例部分应付的审计费由施工单位支付。防止施工单位与审计单位联合舞弊。 急速通关计划 ACCA全球私播课 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冲刺班 其他课程
···································^^····································
在被审单位的需求量上再多加两份。被审单位股东人数不同 会需要数量不同。当然股东太多也不可能每个股东一份。还有银行、工商、税务都需要。所以审计报告装订几份没有规定,关键看被审单位想要几份。
···································^^····································
事务所会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和企业业务复杂的程度,来确定审计工作需要花多大的工作量,再决定多久能完成,一般小企业收费看企业的注册资金(相当于起步价)来收取多少审计费用。 另外事务所的规模也决定了它价格的高低,小型事务所价格低廉,但质量参差不齐,大型事务所能够保质保量,但价格较高(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有审计费)。
···································^^····································
你好,一般来说,公司审计的费用有以下标准。 1.2万元以内的按基准价执行,不得下浮收。 1.2—3万元的可以按基准价下浮15%,下浮后低于1.2万元的按1.2万元收。 3—5万元的可以按基准价下浮20%,下浮后低于2.55万元的按2.55万元收。 5—8万元的可以按基准价下浮30%,下浮后低于4万元的按4万元收。 8—12万元的可以按基准价下浮40%,下浮后低于5.6万元的按5.6万元收。 12万元以上的在不低于7.2万元的前提下,自行协商确定。
·······································································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赌。
是什么造就了面板行业的今天?
恐怕只有上面这个字。
1
1974年,主营黑白电视机代工的三星电子进入了半导体行业。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三星生产的晶体管烂到自己集团都不用。
但即便如此,1980年三星还是决定进入DRAM领域,并在1983年2月正式进军半导体。
那时日本和美国的半导体公司杀得兴起,没有人把4线工厂三星放在眼里。
然而不到一年,三星依靠从镁光买的技术、美国和日本天价挖的人才,以及韩国的农村妇女,让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生产出64KB DRAM的国家。
1984年,三星建成了他的第一条DRAM生产线。
也是那一年,半导体进入衰退期,存储芯片价格暴跌,售价不及成本的三分之一。
大量的半导体公司亏损、倒闭,三星却堵上身家性命开始大建工厂、疯狂增产、研发新品。
这就是人类科技史上著名的半导体反周期操作。
什么样的人打架最可怕?
敢自残的人。
武术再高,不如扎自己一刀。
生性善于打架斗狠的朝鲜半岛人,把这种斗狠放到了生意场上,奇效明显。
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无数次濒临破产的三星熬垮了日本和美国的企业,并在199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存储器芯片厂家,此后一直统治这个行业。
三星累计用了3次反周期操作、连续亏损25年构建了一个几乎牢不可破的存储器帝国。
还是在1984年,三星电子设立了TFT-LCD研究小组。
我们平时用到的液晶面板大多属于TFT液晶面板,TFT的意思是薄膜晶体管。
最初TFT和另外一种晶体管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都被用来制造芯片。
但是在芯片领域,TFT被MOS打败,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有多少亿个晶体管,这个晶体管就是MOS衍生出的CMOS管。
但是TFT后来被发现可以应用在液晶面板上。
制作TFT基板的过程和制造芯片的过程非常相似,区别在于一个在硅片上制造,一个在玻璃上制造。
所以面板行业也叫半导体显示行业,属于泛半导体板块。
那么既然要做半导体,顺便做一下液晶面板也是可以的,毕竟日本企业就是这么干的。
三星面板业务几乎完全复制了三星半导体业务的历程,时间节奏和策略几乎一模一样。
1991年,设立TFT-LCD事业部,建成试生产线;
1992年,生产出2片10.4英寸液晶显示器;
1993年,开建TFT-LCD 2代生产线,1995年2月建成投产。
这也是韩国的第一条液晶面板生产线。
三星通过购买技术、疯狂地学习和挖人积累经验,但这些努力在当时显得微不足道,当时日本企业在液晶面板领域的出货量占全球的94%。
连液晶技术的发源地美国都不到3%,其他国家咋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995年,三星的第一条液晶面板生产线刚投产,面板行业进入了第二次衰退期。
三星嗅到了胜利的味道。
还是反周期操作。
1998年,三星面板出货量世界第一。在此之前是连续7年的亏损。
2002年,LG通过世界首条5代线超过三星,三星直接就上了3条5代线。
2006年,台湾友达光电与广辉电子合并,借此超越三星。
仅仅两年后,三星再次通过反周期操作夺回世界第一。
三星的存储芯片和液晶面板,无一例外都是靠着先模仿,再靠疯狂地反周期操作,后来者居上。
其实整个韩国的存储芯片和液晶板面行业之所以能崛起,都是靠着反周期操作,倾全国之力赌这两个行业的未来,三星是最成功的一个。
在OLED领域,三星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
君临此前介绍过,OLED其实已经诞生几十年了。
最早把OLED应用在产品上的是日本先锋公司,可由于商业化难度大、投入高,日本人放弃了,美国人干脆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星想赌一把。
2000年,设立OLED项目组,2003年升级到事业部;
2005年,建设4.5代OLED专用生产线;
2006年,进入试运行阶段;
2007年10月,实现OLED的量产。
举世震惊。
后来,靠着Galaxy系列手机,三星将OLED屏幕推出去,但长时间也只有自己在用。
这种情况下,三星却敢于赌博式地逐渐把LCD停掉,进一步发展小屏OLED。
直到2017年苹果X也采用了他的OLED,OLED才真的火起来。
今天,三星在OLED领域的出货量占据全球的93%,随着越来越多的手机企业采用OLED屏幕,三星已经赚翻。
三星独自研发OLED的那几年,日本蒸镀机企业Tokki公司只能靠三星一个客户艰难度日。
2007年,三星OLED实现量产,同年11月,日本佳能收购Tokki,才让这家企业活了下来。
如今,Canon Tokki成为三星制霸全球OLED市场的关键帮手。直到2017年Tokki才向三星之外的企业供货。
如果你不了解三星的发展史,你就不可能理解面板行业的发展,也不会理解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公司。
2
三星建设第一条液晶面板生产线的1993年,北京酒仙桥,与如今的798艺术园区一路之隔的地方,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
这家企业的前身是曾经无比辉煌的774厂(北京电子管厂)。
774厂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军工企业之一,一度成为亚洲第一大电子管厂。他还是国内最早的半导体公司,东方红一号卫星用到的集成电路就来自774厂。
但是改革开放以及军工的缩编让774厂逐渐没落。
改革开放之初,彩电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
国家鼓励彩电国产化,但方法却是全套引进国外生产线和元器件,所谓的国产化,不过是组装国产化。
能买的不造,这是当时的理念。
这种现象在几乎所有工业领域都有体现,家用电器、集成电路、汽车、飞机等等。
这种方法短期见效快,但也等于自废武功、助长他人,长期下来,我们的工业水平被发达国家越甩越远,即便最开始差距并不大。
归根结底,是国家对自己的工业水平不够自信,所以就全盘抛弃自己的,引进国外最好的。
774厂是中国最早研究彩电核心技术的企业,甚至在1981年就已经成功研发出液晶面板。
但自主研发显得太另类。
780厂、714厂、青岛无线电二厂都在那个时候顺应了时代潮流,走了出来,这就是后来的四川长虹(600839)、南京熊猫(600775)、海信电器(600060)。
中外合资的TCL(000100)和康佳(000016)也在那时诞生。
国家当时还在陕西咸阳新成立了明星企业4400厂,用全套的日本装备生产彩色显像管,这就是后来的彩虹集团。
曾经共和国电子工业的骄傲-774厂,却成为北京亏损最多的企业。
在那个神奇的1992年,774厂迎来了一位新的厂长,王东升。
王东升是浙江东阳人,和郭广昌、但斌是老乡,这个人口不足85万的县级市可谓人才辈出。
10年前,王东升在774厂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加入进来,他见证了这家副部级大厂的衰落。
他本应该去电子工业部报到,是被774厂的财务经理挖了过来。
后来面对死气沉沉的老厂,他想要离开,几乎铁板钉钉地要去中信集团的下属单位任职高管,但老厂长再三挽留,他留下了。
这是命中注定。
上任后,王东升对774厂进行改革,1993年4月,王东升又带着员工自筹650万进行股份制改造,创办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这不仅是中国第一家完成股改的亏损企业,还是中国最早的“债转股”企业,他用筹集到的资金又从银行贷到等额的款项。
通过债转股,王东升把银行的大腿傍住了。
债转股成为日后这家老厂重新走向辉煌的利器。
通过一系列的折腾,企业竟然在1993年当年就实现了扭亏。
再后来通过充分利用财务规则,1997年6月在B股上市,并募集到3.5亿港币。
这是东方电子集团的转折点,此前他几乎没有主业,经营情况也并非账面显示的那么好,而同是军工老厂出身的四川长虹已是A股最为耀眼的“股王”。
但募集到资金后,王东升有了梦想,他要在2010年,收入到达200亿,还要用10-15年成为中国的三星。
很快王东升带领企业聚焦在CRT显示器相关的业务上,趁着国内彩电业的发展,企业效益也越来越好。
但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让很多人更想去做来钱快的房地产。
王东升一句话把这些人噎了回去:
我们是搞工业起家的,如果连我们这些人都去做房地产,那谁来搞工业化?
天道酬勤,2000年12月,东方电子集团在A股增发上市,募资9.7亿元。
东方电子集团已然焕发新春。
2001年6月,东方电子集团更名为京东方。
未来的中国面板之王,正式登场。
前面提到过,早在1981年774厂就研发成功了液晶面板,王东升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也曾长期投入液晶面板的项目,无奈最后失败。
但当王东升看到日韩的液晶面板行业的火爆,他意识到早晚有一天液晶面板会取代CRT,于是1999年下旬,京东方再次成立TFT-LCD项目组,把液晶面板作为未来的方向。
这个选择很惊险,当时等离子显示和真空微电子显示同样风头正劲。
幸运的是京东方押对了。
而当时中国主要的CRT企业却为了进一步增强实力,大肆收购国外的CRT生产线,四川长虹虽然也做出了新的选择,却选择了等离子。
有了方向,京东方需要一个进入的方式和时机。
改完名字,机会来了。
三星、LG、和现代这些韩国企业通过多年的反周期操作,取得了在全球的领先。
但是反周期操作的巨额投入不是谁都能承受,现代率先跪倒,只能出售面板生产线。
现代当时拥有2代、3代、3.5代各一条,年产能300万片,全球第9,技术储备也相当雄厚。
2001年11月,京东方收购了现代STN-LCD和OLED业务。
2003年1月22日,京东方宣布韩国子公司以3.8亿美元收购现代全部的面板业务。
这是当时中国政府批准的最大外购案例。
这次收购非常坎坷,但通过一系列的斗智斗勇和巧妙运作,京东方自己只出了1.5亿美元,另外约2.1亿美元是找韩国银行贷的款,还有3千万美元获得了减免。
3
选择收购,是因为京东方深知合资和引进最终自己什么技术都得不到。
他渴望技术。
当初三星像狗一样学习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技术,收购完成后,京东方也像狗一样学习韩国人的技术。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收购了人家,却无比卑微。
但京东方也没亏。
运作收购的时候,面板价格处于下跌趋势,急于脱手的现代集团被京东方把价格压到了地板上。
然而交割刚刚完成,面板价格就开始反弹,第二个月就开始盈利,一年半盈利6000万美元。
这还没完,收购现代生产线的当年,京东方就在北京开建了属于自己的5代线,又从韩国公司拿了1.25亿美元。
韩国人肠子都悔青了。
学技术的时候京东方大气不敢喘一声,薅羊毛的时候简直跟屠夫一样。
顺着这条5代线说下去。
京东方的这条生产线并不是中国的第一条液晶面板生产线,也不是中国第一条5代线。
1998年9月,吉林电子集团、中科院等单位从日本引进了一条1991年的1世代老线。
这种破烂的下场可想而知。
2002年4月,上海广播电视工业集团投资接近100亿从日本NEC引进了一条5代线。
2004年10月,这条生产线投产。几年后,合资公司亏损解散。
2006年6月和2008年10月,苏州的龙腾光电和深圳的深超光电也都各自建成了5代线,技术都属于台湾。
当时除了京东方,只有专注小尺寸的深天马(000050)在2006年和2010年建成的3条4.5世代线是自行设计。
最后留下的,都是自己搞的几条线。
但自建生产线谈何容易,京东方的5代线差点把自己搞死。
为了给5代线找到销路,2003年京东方花10.3亿港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监视器厂家台湾冠捷第一大股东。
王东升还计划让韩国公司在香港上市,用募集到的钱投入到5代线。
考虑看上去非常周全,但是韩国公司上市的计划泡汤了,2004年下半年,面板又再次进入衰退期,韩国工厂开始亏损。
工地民工要工资,设备厂家要货款,收入却大不如前,2004年底,京东方的资金链几乎断掉。
紧接着5代线量产,但售价随即腰斩。
后来在北京市政府和国开行的帮助下度过难关,也是在政府的背书下,多家银行又为京东方提供了7.4亿美元的贷款,北京市政府额外提供28亿人民币的借款,算是得到了补血。
但银行签合同的时候高喊的支持民族工业的豪言壮语,很快就烟消云散。
2005年、2006年,京东方分别巨亏15.87亿、17.71亿。
银行马上抽贷,市政府也有点懵,证监会甚至怀疑京东方财务造假,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波动。
所有人都对面板产业的“刺激”预估不足。
京东方变成了*ST东方。冠捷的股份卖掉了,从现代买的生产线也卖掉了,甚至一度为了弃车保帅而要把5代线剥离出去。
就在京东方陷入绝境的时候,面板周期再次大发神威。
2007年4月,面板价格开始复苏,京东方5月就开始扭亏。
当然,京东方自己也争气。
亏损其间,咬着牙提升产能、质量、管理水平,想尽办法降低面板成本,等到面板价格回升,京东方5代线的开工率和良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扭亏也就水到渠成了。
4
5代线的坎坷没有让京东方后退,相反他觉得就是因为自己的规模小才会有这种问题。
另外那时候的京东方已经为三星供货。
三星虽是全球第一大厂,但是有三分之一的面板需要外购。
能够给三星供货,打磨了京东方的技术,也提升了信心。
所以,继续建厂。
他接下来的经历也印证了一句古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当京东方筹划着继续建厂的时候,深圳市政府找来了,希望联合康佳(000016)、TCL、创维、长虹成立联合公司。
此事中途由于夏普的搅局让计划落空。
马上成都市政府找来了。
2008年3月,总投资34亿的成都4.5代线正式开工。
成都生产线刚刚开工1个月不到,合肥市政府找来了。
那个时候合肥知道京东方一直想在深圳建一条高世代线(6代及以上),所以先下手为强。
直接告诉京东方,地址我已经给你选好了,而且深圳给你啥,我就给你啥,只多不少。
然后深圳市领导又来了,合肥给你啥,我就给你啥,只多不少。
但无奈京东方与合肥的君子协定在先。
2009年4月,京东方合肥6世代线开建,总投资175亿。
后面合肥市政府继续“纠缠”京东方多建厂;还有更绝的,鄂尔多斯市直接给了京东方10亿吨煤的探矿权,就为了让京东方能在他们那里建厂。
为啥京东方亏的的底朝天,但那么多城市却都挤破头上门送钱?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2003年,液晶电视第一次进入中国。
CRT电视的丧钟就这么敲响了,2008年液晶电视完全超越了CRT电视。
没有人能想到,中国用了20多年打造的CRT彩电业,会如此脆弱不堪。
不可一世的四川长虹节节败退,大西北的骄傲-彩虹集团轰然倒塌。
中国的“八大彩管厂”曾以多么光鲜亮丽的姿态取代774,如今他们的悲惨境地相较于十几年前的774,有过之而无不及。
全球范围来看,液晶电视更是势不可挡。
2006年第一季度,液晶电视的占比不到20%,到2007年第四季度,占比47%,超过CRT电视,早在2005年,日本市场液晶电视就已经超过了CRT电视。
2004年,夏普建成了世界第一条6代线,然后索尼和三星的7代线开建,年底,三星自己又建了一条7代线。
液晶面板风风风火火,等离子电视就这样被无视了。
所以液晶面板的重要性让政府不得不重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液晶面板生产线带来的就业、产值对任何一个地方政府来说,都是提升政绩的好渠道。
京东方在1993年刚成立的时候,“忽悠”银行开展了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债转股模式。
兴建5代线的时候,北京市政府曾向京东方借款28亿,后来京东方经营困难,又故技重施,向北京市政府提出把借款变成股份。
没想到北京市政府“因祸得福”,首先5代线每年可以上缴10亿多税,上游配套企业每年上缴近30亿税,还有拉动的其他投资。
后来京东方盈利了,股价上涨近5倍,北京市政府卖了一半的股份就套现20多亿。
正是有了北京市政府的成功案例,成都市政府也上了京东方的“套”。
2008年,成都4.5代线开建的当年,京东方向成都市政府旗下的两家公司定增18亿。
从这次成都的生产线开始,京东方正式开始了他让无数人痛骂的“圈钱”扩张模式。
一代吸血狂魔诞生了。
京东方定下来一个“规矩”:一个项目地方政府至少出资60%。
合肥项目的时候,合肥市政府承诺出资60亿,如果增发不成功,保底90亿。为此甚至把地铁项目都暂停了。
最后计划总投资175亿的合肥项目,定增120亿。
截止到2019年2月底,京东方在A股累计募资8次,并列排在A股第四。
累计募集资金742.3亿,累计分红只有36.11亿。
累计募资金额排在A股第11,累计募集资金与累计分红资金差额706亿,排在A股第三。
数据来源:Choice
也就意味着,京东方从A股累计“吸血”706亿。
论“黑心”,京东方只逊色于中油资本(000617)和盐湖股份(000792)。
特别是2013年7月那次460亿的定增,更是让京东方成为众矢之的。
君临在介绍精测电子(300567)的时候,有君友问,为何精测电子70多元,而龙头京东方只有4元。
本身任何两家公司比较股价都没有意义,但如果一定要找个原因来强行解释,那就是总股本。
由于不断增发,京东方的总股本已经达到令人恐怖的347.98亿股,排在所有上市公司的第14位,A股股本338.62亿股,位列13。
京东方在A股刚上市的时候总股本不过5.5亿股。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