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的后脑勺是扁的,而南方人是圆的,真的吗?

很多北方人的后脑勺都是扁的,而南方人的后脑勺大部分都是圆的,这是人种不一样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

在回答“为什么”之前,我们先要看一看“是不是”。

并非所有秦岭-淮河以北居民后脑勺都是扁的,扁头中国人主要聚集在东北和华北地区,部分皖北苏北人,也拥有大扁头。

后脑勺是圆是扁,确实存在地域性差异,但这绝对不是由基因决定的人种差异,而是后天加工的结果。

●扁头和圆头

直接影响现代北方人对头骨形状偏好的是满族。

出版于民国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满族“婴儿初生,枕以硬枕,枕实以豆,务平其后脑骨,以硬起欠美观,习俗然也”。

婴儿头骨本来就柔软,把四肢绑起来枕上硬枕头,天长日久,后脑勺想不变扁都难。

●满族传统育儿工具,挂在房梁上的“摇车”

为什么满族人喜欢睡扁头?

清末旗人给出的解释是“老祖宗都是要骑马打仗的,身子骨不挺拔可不行”。

至于后脑勺扁和骑马打仗又有什么关系,可能是因为扁头比较方便穿梭东北的林海雪原,不容易撞在树枝上。

显然这是强行解释而已。

●狩猎

不过,从各地对女孩子头骨形状的要求比对男孩子更为严格的事实来看,扁头发展到后期,已经丧失了实用功能,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追求。

虽然《中华全国风俗志》说“辛亥之役,摸脑骨以别满、汉,以满人平直而汉人硬起也”。

但是实际上,在清军入关以后的几百年里,睡扁头这一起源于游牧民族的习俗,早就从满族扩散到了广阔的北方地区。

而在南方,人们认为扁头不光看着丑,还和“笨头”谐音,会让人变傻,所以直到今天都非常拒绝。

以扁头为美,不是最近几百年的产物。

西方最早被记录在案的扁头民族,是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描述的,生活在黑海西侧的“大头人”。

而在中国古籍中,最早提起扁头的是《后汉书·东夷列传·韩》,里面说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人,“儿生欲令其头扁,皆押之以石”。

玄奘在著名的《大唐西域记》里,也描述了龟兹大多数人是扁头,这一在他看来十分有趣的冷知识。

●玄奘西游

近些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和头骨形状过不去的毛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阿根廷、新几内亚、高加索、法国、荷兰、俄罗斯、中亚、印度境内,都出土过各式各样人工畸形的头骨。

中国境内,目前距今最久远、最喜欢搞扁头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位于黄河下游,大约活跃于六千三百年到四千五百年前,从目前出土的头骨来看,大汶口居民的枕部变形率高达百分之百。

●大汶口出土头骨

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在包括大汶口先民在内的所有早期人类族群中,一开始并没有人考虑过“扁头是否好看”这种不能吃不能喝的形而上问题,他们只是因为生活方式从狩猎采集变成耕种定居,拥有了谷物填充的枕头,一不小心就把小孩子的后脑勺睡平了。

后来,这种无意为之的扁头被发掘出了美观、强大、尊贵、族群区分等附加值,在先民当中掀起一股睡扁头的浪潮。

虽然扁头人的旗帜一度插遍全球,现代医学却把扁头算成了一种病:“扁头综合征”。

扁头综合征又叫斜头畸形,指的就是婴儿由于长期保持一个睡姿,头骨侧面或者后面出现的不同程度扁平,以及由此导致的脑功能损伤。

美国的精神病和行为科学专家马修·斯佩尔茨(Matthew L. Speltz)利用贝氏量表评估了235例扁头综合征患儿,同时对照评估237例正常婴儿,得到的结论是:扁头综合征可能延迟婴儿的早期智力发育,对行动、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影响尤其大。

● 斜头纠正头盔

不过,马修·斯佩尔茨最后还是给了我们一个好消息,年龄超过三岁以后,轻度扁头对智力的损害会逐渐缓解消失。

所以如果扁头的你活到23岁仍然特别傻,那这大概不能归罪于扁头综合征,而是因为你真的傻。

不过如果真傻的话,你也看不懂这篇文章,所以你应该也并不算傻。

参考资料:

1.宋兆麟:《满族睡扁头习俗探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马良、董荣芝、裴连平:《扁头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年3月。

3.赵永生、曾雯、魏成敏、张馨月、吕凯:《大汶口文化居民枕部变形研究》,《东南文化》,2017年第3期。

  • 发表于 2017-10-23 00:00
  • 阅读 ( 76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