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这么难都做到了,一统天下反而会因暴政自取灭亡吗?

始皇灭六国而天下一统,但自秦朝建立到灭亡,国祚不过一十五年,关于秦朝的灭亡,历来就有许多种说法,而主流观点便是认为秦朝是因为暴政而亡。但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在当时历史的角度上去思考秦亡的问题,细思之下,秦亡于暴政的观点便愈发显得薄弱而无力。

暴政而亡?

最早可以提炼出秦因暴政而亡这一观点的,应数贾谊的《过秦论》,其中说到“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历来说起秦朝灭亡的政论性文章,首推的就是这篇《过秦论》,整篇文章行文严谨,层次鲜明,气势磅礴,概括了秦由兴至衰的整个过程。后世史学家也依据此文以及《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概括出了秦朝暴政而亡的几个方面。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贾谊并不是秦朝人,司马迁和班固也不是,作为当时接替秦朝统治的汉朝,在史书记载上难免会带有胜利者的骄傲。更重要的是,对于刘邦来说,秦朝的统治如果不是足够黑暗,他又如何能正大光明地接受上天的“受命”带领民众去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呢。我们说,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一点放之古今而皆准。所以对于汉朝文献中的秦朝部分,不是不可信,而是不可全信。

说起秦朝的暴政,绕不过的总是这么几点:繁重的徭役、严酷的刑法和思想专制。

▲司马迁《史记》

繁重的徭役

秦朝的徭役主要体现在“秦始皇的四大工程”,秦长城、秦直道、阿房宫与始皇陵。

首先,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直道是军事交通工程,同样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保卫国家的安宁,这两项工程都是利国利民之举,并非始皇个人行为。

最为后人诟病的要数阿房宫和始皇陵的修建。历来古代帝王的陵寝都是从帝王登基开始修建一直到帝王驾崩入葬才能完工。始皇陵从秦王嬴政登基开始修建,那时候天下还未一统,秦朝也还没有建立,且秦始皇晚年沉溺于求仙长生,所以这一工程工期非常长,虽然征发的人数众多,但并不是一项紧急工程。而阿房宫是从秦始皇死前第二年才开始修建,直到秦朝灭亡都没有完工。细数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有哪一代是没有修建宫殿和陵寝的吗?所以将此作为暴政的表现实在有失公允。况且秦朝的工徒,有很大一部分是犯罪服刑之人,刘邦起兵之前就是奉命押解犯人到骊山服劳役。

▲秦直道

严刑峻法

秦朝的刑法是否真的那么严酷?

自秦孝公时,商君徙木立信改革变法开始,秦国乃至秦朝一直奉行的都是法家学说,商鞅变法给秦带来的是秦人私斗之风禁绝,法不避权贵,整个国家井然有序,国力日盛,又何来“严刑峻法”之说?从考古发掘的秦简牍中关于法律的记载可以看出,秦国的法律严密完备,赏罚分明,下到黔首上到贵族都在法律管束范围之中。春秋战国之世,争斗杀伐不绝,天下没有统一的秩序,针对顽疾就应该下猛药,由此法家才能最终在乱世中雄霸天下。

那么为何秦国的法治在后来变成人们口中的“严刑峻法”了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对于守法的百姓来说刑法再严苛也不会降罪于他们身上,但是对于以身试法的人来说,稍一触犯法律便会得到严惩。

其二,老秦人对于秦法早已习惯,但被秦灭的六国遗民一定是不能马上适应的。

其三,法家学说更像一剂猛药,能在乱世止杀伐,但在天下大一统之后,要守天下,聚民心,就显得不那么合时宜了。

▲秦朝的刑法

思想专制

一提起思想专制,想必很多人最先想起的就是赫赫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直到现在,很多人对于“焚书坑儒”都怀有误解。

确实,秦始皇当年为了统一思想,下令禁毁了大量古籍文献,很多珍贵的史料都是在那时遭受了不可挽回的灾难。但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天下刚刚统一,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面临着统一的艰巨任务。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是统一,服饰衣着、度量衡是统一,那么罢黜百家独尊法家也同样是统一的手段,只不过这一手段确实过于极端了。

再者,当时秦始皇并没有真正焚尽诸子百家语,思想专制的目的是为了让百姓“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而不是为了要焚毁天下诗书。所以在秦宫中依然收藏有诗书百家,由博士官掌管。而真正造成此类孤本不存于世的是项羽,项羽当年攻进秦宫之后便“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宫中所有收藏的典籍全都付之一炬。这一场文化的浩劫,直到如今都不得不使人抚膺长叹。

▲统一货币

而“坑儒”又称“坑术士”,西汉以后方称“坑儒”。秦始皇晚年求仙问道,当时有方士卢生、侯生等为始皇求仙失败后携款而逃,还妄议始皇。始皇遂迁怒于方士,坑杀于咸阳者四百多人。那么这四百多人中是否有儒生,可能有,他们宣扬儒家学说批评时政,这在秦朝是扰乱法家统治的犯禁之举。此举同样是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的一种极端手段。

综上所述,如果说秦朝是因为所谓的暴政而导致亡国的,着实有点牵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上述原因无疑构成了其中的一部分,但却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一部分。那么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于今并没有定论,但笔者认为应有这样的一种因素,那就是当时天下局势由分至合的一种返潮现象,在此仅备一说。

▲焚书坑儒

久分至合的返潮

自古天下大势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无疑大一统的趋势才是主流。天下动乱,人心思归,但是在经过几百年的割据征伐、各自为政的历史环境下,统一的趋势下依然蕴藏着离心。长久的分裂或统一都会使人对当时的环境产生习惯甚至依赖感,天下由分至合或从合转分,都需要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清朝末年统治腐败,专制黑暗,但在大清王朝被推翻之后依然出现了两次复辟行为,其间也不乏拥戴者。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人们心里的封建残余也并没有完全消除,甚至还有怀念。因此日本侵华期间选择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实现他们的殖民统治。明朝灭亡后,清军颁布剃发令,嘉定的百姓拒不从命,从而有了“嘉定三屠”,而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却依然有很多人不愿意剪掉辫子。每逢天下局势大变之时,必定会有一段抗拒和适应的过程,这是人性使然,也是历史规律使然。

这种强烈的不适应感主要来自于被秦所灭的六国遗民。秦灭六国后,将六国王侯贵族尽数迁往咸阳,实际上是对他们进行了监管。而对于六国遗民,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想秦始皇为了防止六国叛乱一定会采取一些管制措施。加上六国本是各自为政,各国风俗又不尽相同,如今尽数归于秦朝的统治下对于秦朝的政治法度一定会有抗拒,而六国之人想要复国者必不在少数。

▲陈胜吴广起义

这种不适应首先是来自心理上的。国破家亡还要臣服于灭我国家者,这是任谁在心理上都不能安然接受的。其次是制度体系上的,例如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还加以“什伍连坐”之法,这与很多国家的分封制不属于同一行政系统。再次是秦朝的法治,秦朝的律法细致周密,这从秦简中的一些题名中就可以看出来,如《仓律》、《工律》、《金布律》、《田律》等等,社会分工的各方各面,事无巨细都入律法。这么严密的律法体系是任何一国都不曾有的。

给秦王朝灭亡以第一记重击的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是十分偶然的,秦二世元年,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途中因为遇到大雨失期,秦律失期当斩,为了保命,陈胜和吴广带领戍卒杀死押解军官,就此发动兵变。然而为了召集更多的民众,陈胜、吴广决定打着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来招揽。

他们所借用的这两个人的名号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是公子扶苏,扶苏是嬴政的儿子,自然代表的是秦王朝的统治者,这说明他们起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推翻秦王朝,而且也说明了公子扶苏在一般民众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名誉和威望。其次是项燕,项燕是原来的楚国贵族,利用项燕来做号召聚集的就是一批楚国遗民甚至是六国遗民,因为他们都有推翻秦朝统治以报国仇家恨的愿望。这就说明,秦人并不想推翻秦朝的统治,而六国遗民无疑是希望灭秦的。

▲秦时期全景图

无独有偶,时隔不久之后,刘邦在一次押解犯人去骊山服役的过程中,因为不少犯人中途逃脱,于是刘邦决定干脆把他们都放了,逃遁山林。不想后来竟慢慢积聚了不少民众,形成了一股势力。促使刘邦起义的原因同样是一次偶然事件,联系此前刘邦在观看秦始皇出游场景时所说的一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可以看出刘邦认为秦始皇当属“大丈夫”之列,而他也并没有想要推翻秦朝统治的意图。但项羽则不同,同样在当时情景,项羽发出的则是“彼可取而代之也”的呐喊,而最终推翻了秦朝的也是项羽,不是刘邦。

项羽最终代表六国遗民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天下又一次陷入了割据争霸的局面,但时值不久,汉高祖刘邦最终完成了统一,建立了汉朝。大一统的趋势依然是人心所向,但在天下真正归于一统之前,也会因为长期的分裂而产生一种社会惯性,这种惯性甚至会使分裂对抗统一出现短暂性的返潮现象。秦朝的灭亡并不是制度的腐朽,也不是统治手段的暴虐,因而此后汉承秦制继续完成了秦朝未竞的统一大业。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子繇

  • 发表于 2017-10-25 00:00
  • 阅读 ( 77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