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熊猫血?《外科风云》里的低温疗法并没有什么用

在《外科风云》32集中,女主角陆晨曦的妈妈因车祸大出血,情况紧急需要输血,然而她却恰好是难见的RH阴性血。剧情提示,由于凑够足够的RH阴性血需要一个小时,陆晨曦的妈妈的病情凶险,很可能等不及。对此,陆晨曦感到非常绝望。幸好,最后庄恕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对陆晨曦的妈妈进行低温治疗,降低各器官的耗氧量,给抢救时间拖延了一个小时。

剧情的确是跌宕起伏令人揪心,但是这个情节是合理的吗?低温治疗真的能够为病人续命吗?

缺少熊猫血是临床常见的问题(电视剧《外科风云》剧照,网络图)

低温治疗其实帮不上忙

顾名思义,低温治疗是一种将病人体温控制在较低水平的治疗方法。体温每降低1摄氏度,细胞的代谢水平就会下降5~7%,而缺血缺氧对身体带来的有害影响也会减少。这就是低温治疗的原理:在身体缺血缺氧的时候,降低消耗,从而保护重要同时非常娇气的器官(比如大脑)。

在临床操作中,有很多降低体温的方法。最常见的有冷盐水降温法,通过往股静脉里输注冷却的生理盐水从而给病人的全身降温;另外一种较为常见的是“水毯”法,灌有冷水的毯子环绕着病人的躯干和四肢,包裹面积至少要达到70%以上。降温这一关听起来简单,但其实非常危险,需要非常细致地跟踪监测病人的核心体温,以免温度过低、弄巧成拙造成器官衰竭。因此,大家不难猜到,为了安全起见,降温的速度会设定得非常缓慢,通常每小时降低1.5至2摄氏度。《外科风云》中的陆妈妈只需要一个小时的救命时间,也就是说,假如使用这个方法,体温还没降下来,救命的熊猫血可能就已经到了。

往股静脉输注大量冷冻的盐水有可能会加剧患者的失血(nejm.org)

水毯法的变通:冰袋降温(extrememember.com)

大家应该已经明白过来了:低温疗法不是一种快速起效的治疗方法,并不适合用于急诊抢救。目前,国际上只在少数情况下才会使用低温治疗: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后用于改善脑功能;新生儿罹患脑炎或者缺血缺氧性脑病时用于保护婴儿的大脑。在失血时采用这个方法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根本就是瞎折腾。假设采用了第一种冷盐水降温法,还会有出血、感染的风险,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熊猫血病人缺血时该怎么办?

我们国家大约有0.3%的人拥有RH阴性的熊猫血,比例虽然少,但是基数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熊猫血病人急需输血这种事件是很常见的,而留有充足熊猫血储备的医院只是少数。那么,医生们是怎么处理陆妈妈这种紧急情况的呢?

我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十五条规定,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可以免除RH(D)血型检查。意思就是说,紧急情况下,可以给熊猫血的病人输ABO同型的普通血液。与失血而死、低温治疗这种危险疗法相比,输不同配型的血液其实安全得多。

实际上,输入RH阳性血的危险性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医生们可以检测陆妈妈体内一种叫做“抗-D”的成分,这种成分是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元凶。如果陆晨曦的妈妈体内没有抗-D,输入普通血液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即使有这种抗-D,也可以选择先输入血小板或是人造血浆拖延时间。毕竟,陆妈妈只需要一个小时而已,实在没必要用到低温治疗这种又危险又没用的方法。

一般人的血液和熊猫血的区别,只在于红细胞表面的D抗原(netwellness.org)

很多影视作品会将RH阴性病人的输血艺术加工得非常凶险,这很大程度上歪曲了人们的认识,影响了RH阴性病人的输血抢救。会不会有病人在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拒绝输入救命用的RH阳性血?会不会有病人要求医生采用这种低温疗法?也许这些都是影视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 发表于 2017-05-04 00:00
  • 阅读 ( 80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