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误食导致生命垂危的氰酸钾铝是什么?

“我的孩子现在33个月,于10月19日上午11时误食了高危剧毒氰酸钾铝,性命危在旦夕……求求你们帮帮我们吧。”19日下午,一条求助信息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流传开来,而据消息报道,3岁男童在误食剧毒昏迷三天后依然鼻子流黏液瞳孔放大大小便失禁并且有肾衰竭迹象。那么为什么冰箱里会出现氰酸钾铝呢?原来孩子的家长4年前买来这瓶药用来毒麻雀,不想误让无辜的孩子中毒。

什么是氰酸钾铝呢?

氰酸钾铝原本是一种杀虫药,是一种白色的晶体,分子式为KAl(CN)4, 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无色无味、因此不知道的人很容易误食或者在完全不知道情况下去触碰。本身含有剧毒,准确来说,CN指的是氰根而不是氰酸,但是俗名并不是很严谨。毒性和氰化钾氰化钠的原理相似,靠CN-的极强毒性。

为什么氰酸钾铝有如此的剧毒?

一般来说氰化物拥有令人生畏的毒性,我们不止一次的在电视或者电影中看到,在间谍被逮捕de时候,他们往往突然咬一下藏在衣领口或者舌头下的毒药,就会立刻死去,没有任何反应或者急救的时间。这并非是戏剧的夸张,可以说,只要用舌头轻轻舔一下它氰化物(主要是氰化钾)人就会立刻中毒而亡。这种急性中毒可以在几分钟之内猝死,因此氰化物被称为“谋杀者毒药”。

在这里氰酸钾铝虽然没有如此快速的中毒速度和效果,但是中毒机理和氰化物来说是类似的。氰酸钾铝的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很快释放的氰根离子而引起。生活性氰化物中毒以口服为主,由呼吸道和消化道摄入体内,并且在口腔粘膜和消化道能充分吸收。人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是一种以铁卟啉为辅基的蛋白质,而氰离子对细胞线粒体内呼吸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主要是CN-与细胞色素中的三价铁离子(Fe3+)配位结合所造成,因此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与CN-结合后便失去传递电子的能力。该酶活性被抑制以至氧不能被利用、氧化磷酸化受阻、ATP合成减少、细胞摄取能量严重不足而窒息。氰离子还能抑制其它含高铁(Fe3+)血红素的酶,如与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等形成复合物,形成氰酸中间体而抑制这些酶活性。

从毒理作用来看,中枢神经系统对氰根离子十分的敏感,急性或者大量的氰根离子中毒可以引起某些脑区和髓磷酯的退行性变,例如大脑皮层运动区域活动减弱或者消失。呼吸系统对于即使小剂量的中毒,也能呼吸兴奋进而被抑制。具体表现为当大量吞入或吸入高浓度氰化物时,中毒者随即倒地,意识丧失,瞳孔放大,迅速死亡。吞服氰化物较少者,开始感到咽喉紧缩、强烈恐惧、胸内抑闷、眩晕、呕吐、眼睛凸出,肌肉痉挛、脉搏快而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前后不过20分钟左右。摄入体内低浓度的氰化物,一部分转化成硫氰酸盐随尿排出体外,一部分逐渐在体内蓄积,久而久之,引起慢性中毒。患者头痛失眠、四肢乏力、容易疲劳、胸部与上腹有压迫感,血压下降。

在生活中氰酸钾铝用在什么地方?

看到这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中毒反应,大家不仅疑虑,为什么如此剧毒的氰酸钾铝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在工业中应用非常广泛以外,很多农药例如“呋喃丹”或者“扁毛霜”都能看到氰酸钾铝的身影。这类农药原本是杀虫药,用来消灭蚊蝇,后来有人发现这类农药毒鸟“效果更好”,这种方法被逐渐“推广”开来。 按中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含有氰酸钾铝的农药高毒农药,不能用在蔬菜和果树上。 尤其对鸟类危害性最大,一只小鸟只要觅食一粒呋喃丹足以致命。候鸟啄食后会窒息而死,投毒一次,捕鸟人可连续捡拾5~6天。受呋喃中毒致死的小鸟或其它昆虫,被猛禽类、小型兽类或爬行类动物觅食后,可引起二次中毒而致死。

由于有剧毒,这类农药我国已经严禁在农业中继续使用。并且这种农药是通过血液循环杀死动物的器官从而将其致死的,许多野味店在烹调之前会去除鸟类的内脏和头部,但几个小时的工夫也足以让毒素渗透到动物的肌肉。人食用之后,会生成迟发性神经中毒,导致神经系统疾病产生,虽然这种中毒短期内不会发作,但是将来会影响人的生殖系统并且致癌。试验表明,将毒死的鸟喂鹰隼,引起鹰隼二次中毒死亡;小白鼠使用后会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现象,两日后出现四肢发抖,抽搐症状,表情极为痛苦,直至死亡。在英国有病例:病人四肢发抖,类似雷诺氏综合症,其病因已查明,罪魁祸首为病人曾经食用过用2,3二氢-2,2-二甲基-7-苯并呋喃基-甲基氨基甲酸酯毒死的野山鸡所致。

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哪类含氰化物的物质呢?

氰化物多数是人工制造的,但也有少量存在于天然物质中,例如,在杏、桃、李、枇杷、樱桃、梅等核仁中,以及在木薯、嫩毛笋、茅膏菜及嫩高粱叶中,都含有一种叫氰甙的物质,可使人中毒,最常见的是吃苦杏仁中毒。在植物中,氰化物通常与糖分子结合,并以含氰糖苷(cyanogenic glycoside)形式存在。木薯中就含有含氰糖苷,在食用前必须设法将其除去(通常靠持续沸煮)。水果的核中通常含有氰化物或含氰糖苷。如杏仁中含有的苦杏仁苷,就是一种含氰糖苷,故食用杏仁前通常用温水浸泡以去毒。

河北保定的一位女士将两斤新鲜的樱桃未去核就用榨汁机榨成果汁直接食用,结果食用半小时后,便出现呕吐、腹泻等轻微中毒症状。对此,医生解释到,该女士中毒的原因,不是食用樱桃过量,问题出在樱桃核上--樱桃核中含氰甙,水解产生氢氰酸,误食导致中毒。

通过上述的详细讲解,希望大家对氰化物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做到心中有数,正确认识氰化物并且规避风险。

  • 发表于 2015-10-26 00:00
  • 阅读 ( 98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