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吨的氰化物危险品,怎么处理才好?

近日,天津瑞海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传来消息,已经查实爆炸点附近存放有数百吨氰化物,目前,消防队和防化团正采取妥善措施,以确保这些氰化物被安全、快捷的处理掉。这相当于拆掉一颗未爆炸的炸弹,意义相当重大。

那么,对于数量巨大的氰化物,通常又可能采取哪些处理措施呢?

毒性何在?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氰化物,无论是氰化钠(NaCN)还是氰化钾(KCN),都是剧毒物质,而且中毒后死亡很快,基本上是撑不到医院抢救室就挂了。

同时,谈到毒性,都还是要谈到剂量和接触途径的。对于氰化物而言,注射、口服而致死所需的剂量最小,然后是呼吸摄入氢氰酸气体(HCN);如果是皮肤接触则需要较大剂量才会致死。换句话说,尽管氰化物非常危险,但以不同的方式接触到它们,后果还是有区别的。

在这次事故中的氰化物,很显然不会有谁去尝尝,所以也就不存在口服这种途径了。而万幸的是,从目前的新闻报道中看,并没有氰化物在爆炸中被炸飞到空中,否则细小的粉末可能形成气溶胶,随风飘舞的话就会很麻烦。

很多人都听说过,氰化钠、氰化钾一旦接触到水,会产生剧毒的氢氰酸气体。不过,这实际上是溶解在水里的二氧化碳的功劳,并且由于碳酸的酸性并不强,这个过程也很不彻底。真正能导致氰化钠、钾迅速、完全的变成氢氰酸的,是酸性比水更强的物质——比如我们胃里的胃酸(稀盐酸)。

如何处置?

了解了氰化物的危险常识之后,再来看它的处置方案,就不会觉得突兀了。一个总的处理原则是:尽量将氰化物保持在固体状态进行回收,尽可能减少含有氰化物的废水的总体体积;坚决避免氰化物变成其他的氢氰酸。

因此,进入核心现场处理的人员,必须穿戴好全套防护服(防毒面具避免吸入可能产生的氢氰酸气体或氰化物粉尘,全身的橡胶衣服、手套,则避免皮肤接触到氰化物),并随时监测周边的氢氰酸气体浓度。

同时,为了避免氰化物变成氢氰酸,有必要全面检查存放地点周围有无强酸性物质,以防两者接触后产生氢氰酸气体。

然后,通常的做法是在这一大堆氰化物之外,用沙袋围成一圈结实的围堰,避免在处置过程中,氰化物意外泄漏而扩散,或者是含有氰化物的水在地面上四处漫流,造成新的污染。如果已经有含氰化物的液体流出,则需要用沙土将其就地吸收,或者用水泵将这些液体收集到大型容器中。这些液体,连同吸收它们所用的沙土、液体周边的土壤一起,都需要做无害化处理(处理方式见下)。

同时,为避免污染地下水和河流,有必要对堆放处周围的下水道、沟渠进行全面封堵,有可能的话,最好是在其周围挖出一圈较深的壕沟,并对沟壁作防渗透处理,尽可能减少含氰化的液体渗漏到地下。

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就该走进存放地点,检查氰化物的外包装情况。如果此刻包装完整,那最好的方案,当然是在原包装外再套上密封的袋子,然后装车运走。但如果部分包装已有破损,氰化物已经有部分泄露到外头的话,就必须采用化学方法进行中和处理了。

无害处理

工业上,对于含有大量氰化物的废水无害化处理,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处理方法。

简单的一种,就是把溶液加热到50℃以上,令其慢慢水解为无毒的甲酸钠,但反应效率较低;也可以在其中加入碱(如氢氧化钠, NaOH),让整个溶液保持强碱性,则可以加快反应过程;而更加彻底、可靠的处理措施,则是采用化学氧化法:在碱性溶液中,用双氧水(H2O2)或者漂白粉(Ca(ClO)2)、次氯酸钠(NaClO)等强氧化剂,把剧毒的氰基离子先氧化为氰酸盐(毒性只有氰化钠的千分之一),再进一步氧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氮气和水,实现对危险物质的无害化处理。

如果用一个大致的方程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就是下面这样:

(注意,为方便非化学专业读者阅读,反应条件未详细写出,方程式也未配平)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漂白粉本身的安全性较好,价格低廉,很适合用来处理大量外撒的氰化物,在65℃处理两个小时后,溶液中的氰化物有99.9%以上被破坏掉,效果可靠。两者的比例,一般认为是处理一吨氰化物,大致需要5-7吨漂白粉,这样的成本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要做什么?

对于当地的普通民众而言,这次对于氰化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似乎帮不上直接的忙,毕竟有专业的防化团在那儿操作呢。

但是,如果真的发生了类似博帕尔事件那样的有毒气体泄漏事故(1984年,发生在印度博帕尔的一家农药厂的毒气泄漏事故,直接导致至少三千多人死亡,5万人伤残的严重事故),则普通民众一定要听从政府的指挥,按照指定的疏散路线,一刻也不迟疑的迅速转移。

在转移过程中,请注意要逆风而行,避免吸入更多的有毒气体。如果没有防毒面具的,可以临时把食用碱加水溶解后浸泡口罩,这样的口罩,对于浓度较低的氢氰酸气体还是有一定防护作用的。

而如果是在周边公路上遇到了运走氰化物的车队,请务必听从押运交警的指示,主动在路边或紧急停车带上停下让行,确保这些危险品车队能够一路顺畅,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做出超车、别车的动作,万一装有氰化物的车不慎侧翻、追尾,那就真是前功尽弃了。

总之,这数百吨氰化物的收集、转运,以及存放场所周边的无害化处理,都有成熟的作业流程和操作规范,只要处理得当,应当不会把污染面积扩大的,周边居民也不必太过担心。

  • 发表于 2015-08-17 00:00
  • 阅读 ( 72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