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农民工为什么选择回流?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农人工回流:特征、机制和趋向    

农人工回流并不是新现象。自从平易近工潮形当作以来,农人工回流一向在发生;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呈现了农人工在较短时候内大规模回流的环境,受到了社会普遍存眷。一系列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在省内流动和当地(本乡镇)务工的农人工的增加量和增加速度都快于农人工的跨省流动,农人工流动的空间指标的目的有所转变。固然受返乡逗留时候、返乡后再次流动等不确定身分的影响,返乡回流农人工的具体数据很难切确统计,但总体上2009年以来农人工流动呈现出总量增高、增速趋缓,标的目的中西部流动、省内流动和当地流动增速不竭加速、标的目的本来流出地回流的态势。

若何动态地舆解农人工流动的趋向及其可能蕴含的社会布局转变?本文即以国度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人工监测陈述的数据为根本[1],会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农人工流动的趋向特征及农人工回流的生当作机制。

一、农人工回流的根基描述

(一)就近务工当作为农人工的优先选择

国度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全国农人工监测调查陈述》显示,2009年在东部地域外出务工的农人工呈现了“双下降”:外出总人数降低了8.9%,占全国外出农人工总数的比例下降了8.5%。与此相反,中部和西部吸纳外出农人工的数目别离比上年增添了33.2%和35.8%。图1表白,2009年至2017年之间,农人工总量在持续增添,可是其增速一向在迟缓下降,在2015年和2017年农人工整体的增速低于省内农人工的增速,出格是在 2017年农人工总量的增速低于省内农人工增速近1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2011年跨省流动的农人工的增速急剧下降,而省内流动的农人工总量初次跨越跨省流动的农人工。此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所造当作的影响,国度加大了根本举措措施扶植的投资,在必然水平上提振了宏不雅经济。是以,2012年之后,跨省流动的农人工增速有所上升,但2015年跨省流动农人工增速又起头急速下降,此后一向低于省内流动农人工的增速。從2009年至2017年省内流动农人工总量的增速,根基高于跨省流动和农人工总量的增速(2013年和2014年除外),并且跨省流动农人工的增速不仅低于农人工总量的增速,更低于省内流动农人工的增速。也就是说,201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新增农人工选择在本省内务工。

图2显示,相较2009年,2010年农人工的总量、当地农人工和外出农人工的总量都有显著增添。国度统计局对当地农人工的相关诠释是指在户籍地点乡镇地区内从业的农人。2010年之前,当地农人工的增量低于外出农人工和农人工总量的增添,2010年之后,当地农人工的增速一向快于外出农人工和农人工总量的增速,2010年至2012年3年间皆维持在5%以上。可以认为,固然当地农人工的总量一向低于外出农人工,但从2010年起头当地农人工的增速一向高于外出农人工和农人工总量的增。也就是说在本乡镇地区内务工当作为农人工的优先选择。

(二)农人工标的目的中西部地域回流

图3显示的是2009年至2015年输入地农人工总量及增速的转变。除了2013年之外,作为农人工输入地的中部地域的农人工总量的增速一向高于东部地域。

从2009年起头作为输入地的西部地域和中部地域农人工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一向在上升,与此形当作光鲜对比的是,东部地域在农人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一向鄙人降(见图4)。

下表显示的是2015年至2017年分歧输入地农人工增量的转变趋向。从相关的统计数据来看,这几年间中部地域和西部地域作为农人工输入地无论是增量仍是增速都高于东部地域。2016年和2017年作为输入地西部地域农人工人数增加最快,增量均占新增农人工一半以上。国度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全国农人工监测调查陈述》显示,东部地域农人工15993万人,比上年增添30万人,增加0.2%,占农人工总量的55.84%;中部地域农人工5912万人,比上年增添166万人,增加2.9%,占农人工总量的20.6%;西部地域农人工5754万人,比上年增添270万人,增加4.9%,占农人工总量的20.1%。[2]固然东部地域仍然是我国农人工本家儿要输入地,但西部地域农人工人数增加较着快于其他地域,西部地域农人工增量占新增农人工的56.4%,若是加上中部地域农人工增量,更多的农人工流标的目的中西部地域。需要注重的是,这一切是在农人工总量放缓的趋向下发生的。

以上一系列数据充实申明中部地域和西部地域对农人工的吸引力越来越高,也从一个侧面申明越来越多的农人工选择在中、西部地域务工,农人工标的目的中西部回流已经当作为一种显著趋向。

以上的这些数据根基申明农人工从村落到城市,从中西部地域标的目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财地域流动的趋向,正在发生逆转。当然,这一趋向并不申明所有回流的农人工都回流到了农村。据笔者调查,半斤八两一部门回流的农人工选择了在本乡镇务工或者在本省内务工经商,仍然在第二和第三财产就业。用回流农人工本身的话说,经济收入固然比在外埠务工低,但便利赐顾帮衬家庭。一些在当地务工的农人工同时进行着农业出产,其家庭经济又重回兼业经营模式。

(三)农人工回流返乡与代际更迭

在农人工标的目的中西部回流的趋向中我们还发现,农人工老龄化趋向也在加剧。从相关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回流的农人工中半斤八两一部门是中老年农人工。国度统计局近几年发布的《全国农人工监测调查陈述》中提到,2014年高龄农人工增量为597万人,跨越了昔时农人工增量501万人,而到2017年农人工总量增添了481万人,而高龄农人工增添了711万人。高龄农人工的数目在农人工总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若是我们考虑到近几年当地务工和省内务工农人工总量的增添,高龄农人工的增添与当地务工农人工和省内务工农人工数目的增添是同步的,而50岁以下的中青年农人工加倍愿不测出务工。国度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全国农人工监测调查陈述》相关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2017年当地(本乡镇务工)农人工中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32.7%,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而外埠农人工中50岁以上的农人工仅占9.2%。这也就是说跟着春秋的增大,就近务工当作为农人工的优先选择。图5表白,从2010年至2017年50岁以上的农人工(高龄农人工)在农人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添,41~50岁农人工的占比也在逐年增添,31~40岁农人工是一个较为光滑的曲线,而16岁~20岁和21~30岁的农人工在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

在农人工总量增速下降,高龄农人工占比提高且跨越农人工总量的增速的环境下,当地(本乡镇务工)农人工同步增添,这申明很多之前在东部经济发财地域务工的农人工跟着春秋的增加会回流家乡。笔者早前的研究表白,农人工个别及其家庭生命周期与其流动决议计划有直接关系,跟着春秋的增大,农人工有回流的趋向。[3]即使是新生代农人工,跟着成婚、生子、赡养白叟等一系列糊口事务的发生,此中的一部门会选择逆城市化的返乡回流。[4]李强经由过程对农人工追踪数据阐发的研究证实,农人工春秋与流动距离当作反比,即跟着农人工务工时候的增加,农人工选择流动距离会缩短。[5]外出农人工在其打工的生活生计中会不竭地在城乡之间穿梭流动就业,步入中老年的第一代农人工最终会返回家乡。[6]有学者研究表白,新生代农人工就业的短工化趋向较为较着,他们在打工生活生计中会频仍地流动和改换工作,跟着春秋的增加会选择返乡回流或者在人力本钱要求更低的行业中就业。[7]因而,在农人工个别层面,其流动偏向是由务工时候长短、个别人力本钱与就业情况等配合影响,跟着春秋的增大大都倾标的目的于就近务工。

上述数据也表白,平易近工潮形当作近30年来,农人工个别层面的流动趋向在宏不雅层面上,表示为农人工的代际更迭至少已经完当作了一次。农人工老龄化的趋向在微不雅上表示为:早年那些在青年时外出务工的农人工,很多已经返回家乡,或者就近务工,或者回归农业,而其当作年后代又当作为新的外出打工者;在家庭层面则表示为,农人家庭的代际分工放置,即中青年人外出务工,老一代人就近务工或者务农,但总体上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仍然外出务工。

二、农人工回流的发朝气制

农人工的回流为什么会发生?

按照生齿流动的“推拉理论”,在市场经济和生齿自由流动的环境下,生齿流动的原因是人们可以经由过程流动改善糊口前提,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平易近糊口條件改善的身分就当作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晦气的社会经济前提就当作为推力。[8]流入地和流出地各自都有推力和拉力两种感化力。

从“推拉理论”来看,影响我国农人工流动的原因就是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布局和流入地与流出地所可以或许供给的经济收入机遇。

起首,城乡二元布局中农村一元固然与城市(打工地)比拟在很多方面处于劣势,但恰是这种相对劣势为农人工供给了回流的动力。关于城市农人工的调查表白,农人工有较为积极的社会立场,原因在于影响农人工立场和行为的身分更多来自他们自身纵标的目的的社会好处比力,而不是横标的目的的与流入地城市社会的好处比力。[9]农人工固然在城市或者流入地(在经济社会成长程度上一般都比家乡发财)打工,但很难融入打工地社会,很大水平上受到打工田主流社会的评价系统的排斥,其社会地位较低。相反,农人工在家乡社会往往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而他们对家乡连结着较高归属感,其社会认同也更多方向农人身份。他们糊口的意义和价值更多是在家乡社会中获得,或者在与同在打工地外来生齿亚群体中获得。农人工将外出打工赚取的收入汇入家乡,用于建房、后代教育、赡养白叟、后代当作婚等家庭再出产的方针和人生使命。有些较为当作功者还经由过程外出打工堆集的经济本钱、社会本钱和人力本钱回籍创业当作为家乡的经济精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实现了响应的社会价值,体验到了糊口的意义。

其次,城乡二元社会布局下城乡朋分的户籍轨制及其他一系列轨制放置,客不雅上为农人工供给了必然水平的社会庇护和进退自如的社会空间。进城务工的农人工当作为城市和流入地的居平易近是农人工的权力;而务工掉败或者那些不肯意在外务工的农人工有一个可以返回的家乡,同样是农人工的权力。后一方面的权力的实此刻于农人工在城乡二元布局下拥有的村庄当作员权,农村户籍、地盘承包权和宅基地的利用权等权力。在非农财产就业的农人保留了农村户籍,其在轨制上身份为农人,也就意味着其可以享有户籍身份所应该享有的权力,可以享受农村的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农人工在流入地的劳动庇护不敷健全的环境下,他们在家乡所拥有的这些权力当作为他们最为实际和最易实现的权力。现行的地盘轨制下,农人工依然有承包地盘的权力,固然颠末多年的“增人不增地”政策,很多农村持久没有进行地盘调整,一些较为年青的农人工现实上没有分得承包地,可是农人东西有潜在的承包地担当权。固然拥有承包地权力并不料味着农人工返乡后依然从事农业出产经营,农业出产也纷歧定是他们本家儿要经济收入来历,但拥有承包地的权力有利于降低农人工劳动力和家庭的再出产当作本。农人工家庭所有的承包地无论由留守的家庭当作员耕种仍是流转出去,都是对农人工应对就业市场风险的一种保障。有了这些权力和轨制保障,农人工可以自在放置家庭劳动力的分工,可以免去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对流动意愿的决议计划做持久放置。无论是一向在外务工,仍是经济不景气时掉业返乡,或者再次外出务工,农人工个别层面上轮回流动和跨越城乡的双更生活,恰是在这些轨制和权力保障下实现的。

最后,中西部地域工贸易经济的成长,以及中西部农村经济社会成长程度的提高,对农人工发生的拉力,是农人工返乡回流趋向发生的主要身分。正如“推拉理论”所认为的,流入地和流出地同时存在着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农人工回流趋向的呈现,在宏不雅上是受到两个方面感化力的成果。一是在我国财产布局调整的大布景下,东南沿海财产布局进级,对农人工人力本钱提出了更高要求,客不雅上排斥春秋较大、手艺程度有限的农人工,东南经济发财地域作为流入地对农人工流动发生了必然的推力,从而使得农人工流动的空间指标的目的性和地区集中性发生转变。二是跟着我国财产布局调整,加工商业标的目的中西部地域梯度转移。出格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国度政策层面先后拟定了一系列促进加工商业梯度转移的政策,据统计,2016年中西部地域加工商业业占全国的比重从2010年的4.4%上升到15.4%。[10]中西部地域工业经济的成长为农人工就近务工供给了前提。三是跟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辟、新农村扶植、精准扶贫、村落振兴等一系列计谋办法的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域农村的根本举措措施、经济社会成长程度有了较着改善。受后两种身分的配合影响,本来作为农人工流出地的中西部农村对农人工流动发生了必然的拉力。

一向以来,农人工在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穿梭,必然有一些人将回流家乡作为最终选择,回流之后是选择在本来的村庄栖身,仍是在就近的城镇安家置业,取决于农人工个别按照其家庭经济前提和糊口机遇做出的选择。据笔者的调查,一些中年农人工恰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因为宏不雅经济的波动而提早返乡,返乡之后在农村的非农财产中寻找就业机遇,一些人临时回归农业,并在县城或者中间城镇安家置业。其实,即使一些仍然在外埠务工的农人工也越来越倾标的目的于选择在家乡四周的县城或者小城镇置业安家。因为比拟于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财地域,家乡的小城镇无论置业当作本仍是糊口当作本都较低,处于流动状况的农人工预期不成能在流入地安家置业的环境下,经由过程这种较低当作本的体例实现就近城市化。一些媒体所注重到中西部小城镇的繁荣气象,恰是这一部门农人工退而求其次选择的成果。

三、轮回流动与农人工回流

自从平易近工潮形当作以来,农人工流动具有光鲜的地区集中性和空间指标的目的性。[11]农人工流动的地区集中性表示为从经济较为掉队的中西部地域标的目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财地域流动,空间指标的目的性表示为标的目的大中城阛阓聚。东部地域的农人工以省内流动为本家儿,中西部地域外出农人工本家儿要流标的目的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财地域和全国的大中城市,以海说神聊京为中间的环渤海城市圈,以广州、深圳为中间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间的长江三角洲是跨区域流动农人工的本家儿要目标地。[12]

可是,若是我们不只是从静态的、横断面的空间角度熟悉农人工流动,而是从一个时候维度上考查农人工的流动,就会发现,农人工总体的流动趋向会跟着宏不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转变。当经济上行时,农人工跨区域异地流动的总量及增速会增添,空间和地区都指标的目的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当经济下行时,则与此相反。因而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一个转折点。别的,若是从个别的时候维度不雅察,我们发现农人工是以年为单元候鸟式的在打工地和家乡之间往返流动的,而农人工个别在分歧生命过程阶段的流动意愿也会形当作分歧的流动偏向。一些农人工在其打工生活生计中,不仅在分歧流入地、城乡之间等地舆空间上频仍位移,也在分歧行业、分歧工作岗亭之间寻找就业机遇,亦表示为农业和非农业财产之间的流动就业。

将时候与空间两种视角带入,我们就会发现,一向以来这种标的目的经济发财地域和城市流动的趋向并非单标的目的度的流动,我国大大都流动的农人工在流动过程的现实履历和意愿也并非从村落到城市的单标的目的迁徙,而是一种在城与乡(镇)、中西部与东部、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的轮回流动。事实上在成长中国度以及发财国度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这种标的目的流入地迁徙(永远迁徙式的流动)、标的目的流出地回流(返乡流动)以及在分歧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往返穿梭的轮回流动,是生齿流动的常态。[13]今朝的农人工研究中,囿于城市化的研究导标的目的以及对户籍轨制的过度存眷,一向没有正视农人工轮回流动的实际。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农人工之所以要返乡回流,是因为户籍轨制等轨制性障碍阻止了农人工实现永远迁徙,轮回流动以及返乡回流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从事实层面来看,在流入地和流出地各自的推力和拉力同时感化下,轮回流动是农人工流动的常态。

对农人工流动是一种轮回流动的熟悉,使得我们可以有一种相对宏不雅、长时段的视角对待农人工流动。即使我们假设农人工流动从地舆空间、社会流动、家庭流动的梯次标的目的上流动,农人工流动的总体趋向是标的目的经济社会成长程度较高的处所(城市或城镇)较高社会地位以及最终实现永远迁移和社会流动。[14]但这个过程不成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成能是所有农人工都能实现这一抱负的梯次流动。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农人工在初度流动之后持久处在城乡之间轮回流动的非永远性迁徙状况。在最终决议永远居留地之前,其流动意标的目的往往会履历一个复杂的选择和改变过程。可以预见,此后几年,高龄农人工在当地(本乡镇务工)农人工中的比例会持续上升,返乡回流农人工数目也会越来越高。

在轮回流动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农人工轮回流动的趋向。第一,农人工回流返乡就业和外出务工共存已经当作为农人工流动的新常态。在30多年农人工流动过程中,一向有农人工返乡回流,但这种回流只是表示为以年节为单元的候鸟式回流,而近年来农人工回流的趋向是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农人工选择在本省内或者当地就近務工。现在农人工回流返乡务工已经当作为一种显著趋向,农人工流动的空间指标的目的性和地区集中性已经发生了转变。第二,只要家乡有较好的收入机遇,农人工就会选择回流家乡,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仍然是决议农人工流动意标的目的的本家儿要身分。农人工回流是跟着我国宏不雅经济下行和发财地域经济布局调整而发生的,城市化只是农人工流动的成果,而不是驱动农人工流动偏向的本家儿要动力。第三,农人工在持久轮回流动中有了就业风险意识,退守农村是他们应对就业风险的选择之一。笔者在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返乡的农人工调查时发现,很多那时返乡的农人工认为金融危机给了他们教训,使他们熟悉到流动就业的不不变性。第四,在轮回流动过程中,一部门农人工实现了标的目的流入地的永远迁徙,即实现了在流入地的移平易近或者城市化,[15]一部门农人工返回家村落庄再次以务农为本家儿,若是家乡四周的小城镇有较好的就业机遇或者糊口前提,则可能选择在小城镇安身立命。

需要进一步申明的是,为什么是中西部的小城镇承接了回流的农人工? 我们可以从小城镇在我国社会中的布局性位置进行诠释。费孝通在《小城镇 大问题》一文中指出,小城镇居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系统的中心条理,在我国农村残剩劳动力(农人工)流动过程中具有主要意义。[16]我们可以将农人工流动的目标地划分为中大城市、小城镇和村庄。一些农人工在流动过程中实现了城市化,实此刻大中城市永远性迁徙,一些农人工因为各类原因最终返回农村,或者从头当作为农人工,或者实现就近城市化。小城镇作为城乡二元布局中的过渡地带,因其相对优胜的糊口前提和就业机遇,当作为一部门回流农人工的安居选择。一些具备必然前提的回流农人工恰是以村庄当作员权和农业收入为根本,选择在小城镇安家。在家乡四周的小城镇安家置业恰是这些农人工实现就近城市化的主要体例。无论是物理距离仍是社会距离,小城镇与村庄都具有自然的慎密联系,回流农人工选择在家乡四周小城镇置业安家,其实没有堵截与村庄社会的联系。回流农人工仍然可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城乡二元体系体例下位阶较低的小城镇,不仅为农人工自在地轮回流动供给了空间,并且为我国城市化的成长供给了别的一种可能。

(作者单元:西海说神聊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成长学院;陕西省村落治理与社会扶植协同立异研究中间)

注释:

[1] 据国度统计局的相关诠释,农人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当地从事非农财产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外出农人工是指在户籍地点乡镇地区外从业的农人工;当地农人工是指在户籍地点乡镇地区以内从业的农人工。

[2] 据国度统计局的相关诠释,东部地域:包罗海说神聊京、天津、河海说神聊、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域:包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海说神聊、湖南6省;西部地域:包罗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

[3] 张宿世勇:《生命过程视角下的返乡农人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4] 张宿世勇:《新生代农人工逆城市化流动:改变的发生》,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5]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听口的推力与拉力身分阐发》,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6] 章铮:《进城假寓仍是回籍成长?——平易近工迁徙决议计划的生命周期阐发》,载《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7期。

[7] 符平、唐有财:《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人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人工流动研究》 ,载《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8]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听口的推力与拉力身分阐发》,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9] 李培林、李炜:《农人工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立场》,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0] 拜见《鞭策加工商业标的目的中西部转移》,载《人平易近日报·海外版》2016年10月25日第02 版。

[11] 刘玉:《中国流动听口的时空特征及其成长态势》,载《中国生齿·資源与情况》2008年第1期。

[12] 中国农人工问题研究总陈述草拟组:《中国农人工问题研究总陈述》,载《鼎新》2006年第5期。

[13] 朱宇:《国外对非永远性迁徙的研究及其对我国流动听口问题的启迪》,载《生齿研究》2004年第3期。

[14] 杜鹏、张文娟:《对中国流动听口“梯次流动”的理论思虑》,载《生齿学刊》2010年第3期。

[15] 需要申明的是,一部门农人工流入地并不是城市,而是相对中西部农村经济社会成长程度高一些的东南沿海的村落。在这些处所务工的农人工因为务工时候较长,或者就业行业的收入较高,流入这些处所的农人工有前提在这些处所安家置业。

[16] 拜见费孝通:《小城镇 大问题》,载《费孝通全集》(第十卷),内蒙前人平易近出书社2009年版,沈关宝:《<小城镇 大问题>与当前的城镇化成长》,载《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1期。

作者:   张宿世勇 王山珊 

来历:《文化纵横》

  • 发表于 2020-01-01 02:00
  • 阅读 ( 75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