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同性恋的人,是害怕自己也变成同性恋吗?

又到了6月同志骄傲月。

比来,我陷溺于一部美食新番《昨日的美食》。一起头,我是冲着美食去的,但逐渐地,我被剧中本家儿人公的温馨爱情日常打动了。

剃头师矢吹贤二性格乍一看大大咧咧,毫无芥蒂地对客人出柜、透露本身是“攻”,但也会贴心地给男友筹办礼品;律师笕史朗当真内敛,精打细算到几乎抠门的境界,怒斥男友买的哈根达斯太贵,为了两人攒养老金操碎了心,尽力用起码的钱做出一顿顿甘旨摒挡。

尽管总体基调轻松甜美,但剧中也戏谑地涉及了很多同性恋面临的实际问题。好比始终无法从家人那获得理解,好比若何赡养老去的怙恃,好比在日本要当作为伴侣的养子才能全数担当财富,好比来自他人的没有恶意却令人啼笑皆非的曲解。

(认为两人都是同性恋便能做伴侣,就仿佛认为都是上海人便能做伴侣一样)

好在,非论遭遇了何种坚苦,贤二和史朗老是彼此撑持和理解,最终回到餐桌前,享用布满爱意的晚餐。而我也在屏幕外欢愉地吃着两人的狗粮。

前两天,有位男性网友想看日剧,我把这部剧保举给了他,而他的评价透露出强烈的厌恶。他说每当看见同性情人互相表达爱意,就感应无法忍受的不适。而且发了几千字的私信标的目的我诅咒同性恋有多恶心。

我但愿他诠释本身为什么如斯反感同性恋。在举出了几条对同性恋的错误熟悉并被我辩驳后,他坦言:“没有任何来由,我就是厌恶他们。若是他们敢呈现在我面前,那我见一个打一个。”

这让我很好奇,为什么有的人会毫无来由地憎恶着同性恋呢?

同性恋惊骇,或“恐同”,指的是对同性恋或其他性少数群体抱有强烈的负面情感,包罗憎恶、厌恶、仇恨、幸灾乐祸等等。与一般反感同性恋的人们分歧,恐同者对同性恋群体的立场半斤八两激烈,有些还会做出极端行为,如杀伤同性恋者、极端撑持歧视性政策、呐喊褫夺人权等等。

除了受到宗教或社会文化影响外,恐同的背后也有小我身分:

a. “恐同实深柜”,不是无稽之谈

提起恐同,很多人第一反映是“恐同即深柜”。确实,“概况上恐同,却被发现其实是同/双性恋”的新闻不足为奇。例如,多年来供给“治疗同性恋”办事的大夫Melvyn Iscove因为性损害两名同性病人被告状;美国最大反同性恋集体的本家儿席Alan Chambers出柜,颁布发表多年来仍爱着汉子;否决同性恋婚姻、倡导传统家庭的共和党人Steve Wiles被发现曾是变装皇后,假名“莫娜·辛克莱尔蜜斯”。

神气娇媚的Steve Wiles

研究中也发现了恐同者受到同性性吸引的现象。1996年,Henry Adams博士和同僚们用问卷筛选出35名男性恐同者和29名男性非恐同者,两组被试别离不雅看了同性和异性的色情录像。成果发现:在不雅看同性色情影片时,恐同者生殖器的勃启程度要大于非恐同者。(Adams, Wright & Lohr, 1996)

对此,有一种诠释认为,仇恨是内涵自我斗争的反映,深柜恐同者惊骇的不是同性恋,而是本身会酿成同性恋。弗洛伊德将这种防御机制称为“反标的目的形当作”(Formation Reaction),即当人们不接管某种感动和欲望,便会站到它们的对立面去,往返避心里冲突和外界威胁。深柜恐同者会排斥同性恋者,是因为对方的存在不竭地强逼他们直面真实的愿望。

这也诠释了为什么一些恐同者的负面立场尤为激烈。反标的目的形当作的特点之一是强制性,用反标的目的形当作来自我庇护的恐同者在表达本身的情感反映时不愿有任何偏移,Ta的仇恨和厌恶是僵化而生硬的,不克不及有任何转变,仿佛只要Ta对同性恋者稍有善意,其竭力埋没的一面就要表露出来。(Hall, 2016)

另一项研究显示,深柜恐同的呈现可能与严苛的家庭教化有关。与坦诚采取本身性标的目的的人比拟,埋没自身性标的目的的人更有可能有一个威权的、恐同的父亲。威权式的家长不允许孩子违反怙恃的设法,喜好强硬地标的目的孩子灌注贯注看法。久而久之,孩子形当作了前提自负(contingent self-esteem),将自我价值和外在事务联系在一路:“若是父亲不爱我,我就是坏孩子”。于是为了获得家长的爱,孩子不得不埋没真实的性标的目的。(Weinstein et al., 2012)

当然,“恐同实深柜”只是部门现象,它不克不及诠释所有恐同的原因。

b. 厌女导致恐同

厌女会导致男性厌恶(男)同性恋。厌女男蔑视女性价值,承认男高于女的差序,并经由过程对女性特质的贬低来巩固本身的地位。而男男性行为的存在提醒着厌女男:男性也有可能会被插入、被支配,处于所谓“女性位置”上。

本家儿体地位恍惚所带来的威胁,使得厌女男更激烈地排斥男性同性恋,经由过程将对方贬低为“非汉子”,摈除出群体,来维护“真汉子”群体的“高档地位”。

这或许诠释了为什么男性的恐同水平要远高于女性。并且,比起女同婚姻,男性会加倍不接管男同婚姻。(Moskowitz, Rieger & Roloff, 2010) 也许因为女-女婚姻的存在并不会挑战男性对本身地位的认知。有些厌女男性甚至不把女同的婚姻当一回事,将女性同性恋的连系视作“两个宠物的小打小闹”。

c. 恐同可能是因为对恶心过于敏感

研究发现,恐同者拥有更高的“恶心敏感度”(disgust sensitivity),他们比一般人更频仍、更强烈地发生恶心的感触感染。(Inbar et al., 2009)

恶心是一种古老而根基的情感,它的感化是让人们远离或吐出有毒、有病的人事物。当人们感应恶心时,人们会更倾标的目的于远离或隔断“非我族类”,因为目生的外类群体(outgroup)意味着未知的传染风险。尽管可能误伤,但消弭风险带来的收益要远高于损掉。越是日常平凡不会接触的外类群体,越无所谓将他们解除。

情感的影响很壮大。即使是短暂的恶心,也会让人们临时变得更排斥同性恋者。在一项研究中,介入者们表露在难闻的气息下,非论他们原本是保守派(方向于不撑持性少数权益)仍是自由派(方向于撑持性少数权益),他们都感觉对男同群体的暖和感下降了。(Inbar, Pizarro & Bloom, 2012)

是以,也不奇异为什么恶心敏感度高会导致人们变得恐同。持久轻易感应恶心,使得人们形当作了不接待性少数群体(“异类”)的强烈倾标的目的。

当然我们也要可以或许意识到,对于同性恋的恶心反映也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而是社会构建的二元性别话语有关——社会为了维持滋生的秩序,把男女两性互相吸引设心猿意马为不成质疑、无需证实的“前话语”。人们才会对不合适这一法则的事物感应恶心。

恐同者时常会鼓吹他们对同性恋的错误熟悉,好比:

迷思一:“同性恋是西方宿世界传来的富贵病”

事实上,同性恋现象并不独属于西方,它在多种期间、文明中都存在,包罗古代中国。

同性恋也不是疾病,早在2001年4月,中华精力科学会常委会出书的《中国精力障碍诊断与分类尺度第三版》(CCMD-3)已将同性恋从“病态”中划除,认为只有当一小我不接管本身的性倾标的目的而发生心理或行为障碍时,才需要被治疗;治疗的对象并非性倾标的目的,而是心里的疾苦。这些疾苦恰好是社会和家庭的恐同空气造当作的。

此外,同性恋也不是富人的特权。只是因为贫苦人群中的同性恋缺乏话语权,他们的需乞降糊口环境一向被忽略。

迷思2:“同性恋可以经由过程扭转治疗,变回异性恋”

事实是,宿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精力病学会等权势巨子组织指出:任何试图改变小我性倾标的目的的治疗,不单被证实无效,还会导致介入者自我厌弃、焦炙和抑郁,“治疗”不单严重威胁了介入者的身心健康,也加害了他们的庄严和根基人权。(PAHO/WHO, 201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那些颠末“治疗”看似改变了性标的目的的人,或是埋没了真实的本身,或是与异性伴侣共谋(如形婚),或是因为他们原本是双性恋者且刚好碰到了心怡的异性。

迷思3:“人会爱上同性是因为缺乏和异性的夸姣性体验。只要让他们和异性上床,就能治好他们”

既然异性恋无法经由过程和同性上床变为同性恋,反之亦然。有些双性恋者同时拥有与同性和异性的性体验,也没有酿成异性恋。

迷思4:“媒体中呈现同性恋会教坏小孩,会鼓动勉励孩子酿成同性恋”

异性恋者不会因为看见同性恋信息就改变性标的目的。就像同性恋者从小到大看着新闻、电视、片子中的异性恋情节也没有酿成异性恋一样。爱慕同性的人看似变多,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比曩昔开明,让同性恋和双性恋们更敢于标的目的他人出柜;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手艺的成长,让更多人不再“目光如豆”。

迷思5:“同性恋会性侵儿童,不克不及让他们当教员”

事实上,大大都性侵儿童的罪犯认为本身是异性恋,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道侵了同性此外儿童。因为罪犯加害儿童的念头并不是性欲,而是巴望节制和展示权力。(Kort, 2016) 他们作案时考虑的也不是儿童的性别,而是犯案能有多轻易,是以,亲属犯案占了儿童性侵案的本家儿流,而研究了儿童性凌虐的Carole Jenny传授指出,孩子被异性恋亲属性侵的可能性,比被同性恋亲属性侵的可能性要超出跨越一百倍。(Jenny, Roesler & Poyer, 1994)

公共之所以有“同性恋=儿童性侵罪犯”的印象,是来自媒体对同性恋群体的臭名化。心理学家Anna Salter指出,当一个汉子加害女孩时,报道中会将罪犯称为“恋童癖”;但当一个汉子加害男孩时,报道就把他称作“同性恋”。(Kort, 2016)

迷思6:同性恋当不了好家长,他们会影响孩子的性倾标的目的

事实上,在扶养孩子方面,同性恋家长和异性恋家长一样好。

在综合了大量研究后,美国心理学会得出结论:在同性恋家庭中当作长起来的孩子,其心智成长、顺应能力和总体健康程度与那些异性恋家庭中的孩子一样。甚至一些研究表白,同性恋家长的教化技术更好。

研究同样发现:无论是由同性伴侣仍是异性伴侣扶养,孩子是同性恋的概率是一样的;同性伴侣养大的孩子,也并没有更多地履历对性标的目的和性别认同的猜疑。(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Council, 2004)

以上是恐同者常见的迷思与对它们的辩驳。然而,尽管指出迷思中不合理的处所,一部门恐同者仍然不会改变对同性恋的不雅感,这是为什么呢?

把事实摆在恐同者面前,也未必能改变恐同者的立场,因为一些恐同者对同性恋的排斥,基于的是自身情感,而非推理和反思。情感会扭曲人们对待事实的体例,好比,惊骇情感会使人们厌恶潜在风险,并强调对象的风险水平。是以,在发急情感的影响下,恐同者很难遵照事实客不雅地对待同性恋群体,他们更倾标的目的于强调同性恋带来的风险。

并且,这些情感会绕过意识,使得人们很难察觉它的影响,熟悉不到本身的很多设法不是事实,而是对情感合理化的扭曲产品。在发急中,恐同者对想象出的风险深信不疑。

一旦成见形当作,人们会下意识地用情感应对他人的回嘴。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白,当人们听到与本身偏好相矛盾的描述时,他们会想一个古怪、夸张的来由合理化本身的成见,在此过程中,被激活的是大脑掌管情感的区域,而不是掌管推理(reasoning)的区域。所以,若是无法熟悉到情感影响,用思虑阐发替代情感反映,恐同者很难看到自身设法中的缝隙。

此外,研究发现,越恐同的人在认知能力方面越差,这可能阻碍了恐同者的反思。认知能力指的是一小我获得常识、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能力,认知能力较差的人不肯意接触新常识,也更乐于排斥其他社会群体,因为他们不擅利益理新信息带来的冲击。这导致了恶性轮回:越是回避新常识、越是不去和本身惊骇的同性恋群体接触,恐同者就越缺乏机遇熟悉到原有不雅念的问题。(Perales, 2018)

同性恋不是一种精力疾病,更不是一种“反常”。他们只是一群人群里占少数,刚好跟本家儿流有些许分歧的人类。他们和我们在人类这个纬度上没有任何区别。

若是你是一个性少数联盟者(即便你本身是一名异性恋者)面临极端恐同者,我们可以:

1.尽量发声,去辩驳恐同谈吐,去表达对性少数群体的撑持。即使颁发谈吐的人未必会改变,但你也许能影响到并不果断恐同的傍观者。并且,让人们更多地接触性少数群体的相关信息,可以削减因目生造当作的惊骇。

2.测验考试激发对方的同理心,指导恐同者熟悉到:换一个情况,他们同样可能属于“少数”、“边缘”群体。一个常见的方式是,将恐同谈吐替代当作种族歧视谈吐,如“同性恋不要太声张”替代当作“黄种人不要太声张”,会让一些人意识到本身话语中对性少数群体的压制。

3.这也是我认为最为主要的一点:我们要对峙以准确的体例去说准确的话。

我们可以表达愤慨和否决,但不要发泄愤慨和否决。我曾在后台看到一些撑持平权的伴侣,尽管很是可以或许理解他们的初志,但当他们也用成见、情感、欺侮甚至漫骂来维护自身的立场的时辰,我深深担忧他们的行为早已偏离了自身的立场。

恐同者的环境提醒着我们情感和成见的力量,也许在某个时刻,我们同样受制于此,会因为情感去排斥和危险一个群体,并给本身制造来由。

我们可以用理性、不做人身进犯的立场,果断地表达我们的否决定见。我们作为撑持平权的一方,更应该时刻提醒本身,我否决的是ta的定见,但我仍然尊敬和誓死捍卫对方作为一小我类的权力。

要知道,良多时辰说准确的话很轻易,对峙用准确处所式去说却很难。

最后,在这又一年的同志骄傲月里,祝愿所有人,无论性别性取标的目的,都能找到本身的所爱,找到本身抱负的关系模式,找到由本身界说的幸福。

KY作者 / 隋真

编纂 / KY本家儿创们

Reference:

Adams, H. E., Wright, L. W., & Lohr, B. A. (1996). Is homophobia associated with homosexual arousal?.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5(3), 440.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Therapies Focused on Attempts to Change Sexual Orientation (Reparative or Conversion Therapies): Position Statement.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Council (2004). Sexual Orientation, Parents, & Children. APA.org.

Hall, C. S. (2016). A primer of Freudian psychology. Pickle Partners Publishing.

Inbar, Y., Pizarro, D. A., & Bloom, P. (2012). Disgusting smells cause decreased liking of gay men. Emotion, 12(1), 23.

Inbar, Y., Pizarro, D. A., Knobe, J., & Bloom, P. (2009). Disgust sensitivity predicts intuitive disapproval of gays. Emotion, 9(3), 435.

Inbar, Y., Pizarro, D. A., & Bloom, P. (2009). Conservatives are more easily disgusted than liberals. Cognition and emotion, 23(4), 714-725.

Jenny, C., Roesler, T. A., & Poyer, K. L. (1994). Are children at risk for sexual abuse by homosexuals? Pediatrics, 94(1), 41-44.

Kort, J. (2016). Homosexuality and Pedophila: The False Link. Huffpost.

Moskowitz, D. A., Rieger, G., & Roloff, M. E. (2010). Heterosexual attitudes toward same-sex marriage.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57(2), 325-336.

PAHO/WHO. (2012). ‘Cures’ for an Illness that Does Not Exist. Position Statement.

Perales, F. (2018). The cognitive roots of prejudice towards same-sex couples: An analysis of an Australian national sample. Intelligence, 68, 117–127.

Weinstein, N., Ryan, W. S., DeHaan, C. R., Przybylski, A. K., Legate, N., & Ryan, R. M. (2012).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discrepancies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xual identities: Dynamics of self-acceptance and defen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4), 815.

  • 发表于 2019-06-10 01:00
  • 阅读 ( 121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