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气预报时怎么测空气湿度

江南连着阴天,说说古人是怎么做天气预报的。

相比起来,在古代气象预报中,对大气湿度的观测难度更大些,因为现代有精确的湿度仪,在古代有吗?也有呢。

空气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湿润程度。湿度对人影响都很大,现代医学已证实,湿度与呼吸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一定的湿度下氧气比较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湿度过高影响人调节体温的排汗功能,人会感到闷热。总的来说,人在高温但低湿度的情况下(如沙漠),比在温度不太高但湿度很高的情况下(比如雨林)的感觉要好。

古代天气预报时咋测空气湿度的?古人这招绝妙!

(现代电子测温测湿)

古人虽然没有发现湿度与人体健康的科学关系,但也认识到了湿度对人们生活、学习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很早就知道“测湿”了,而且想出来的方法甚是绝妙。

观测空气湿度,先秦时期的气象预报工作中便应该出现,西汉时已有文字记载。《淮南子·本经训》中便有这样的说法:“雷震之声,可以钟鼓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

这句话里透露时人已注意到了湿度问题。 为什么?东汉王充《论衡·变动篇》称:“故天且雨,蝼蚁徙,丘蚓出,琴弦缓,固疾发。”这里的“琴弦缓”,就是湿度发生变化所致。元末娄元礼《田家五行》一书中对此有具体说法。

书中记载一句流行谚语,叫“晴干鼓响,雨落钟鸣”。娄元礼就此注释:“琴瑟弦索调得极和,则天道必是一望略无纤毫,方能如是;若是调卒不齐,则必阴余之变,盖亦气候致而然也。若高洁之弦忽自宽,则因琴床润湿故也,主阴雨。”

古代天气预报时咋测空气湿度的?古人这招绝妙!

(古人抚琴)

大概意思是,古人通过听琴声,凡能知道空气湿度大小,预知阴阳。如果琴弦松了,音律调不准,是因为空气湿度增加了,预示天气有变,未来是阴雨天。可见秦汉时,人们对空气湿度已有准确的认识,通过琴弦变化知道大气湿度变化。

通过琴弦的变化来观察空气湿度,一直到清朝都在用。清明发明家黄履庄发明的”验燥湿器“,就是利用“弦线吸湿”的原理制作出来的,相当灵验,灵敏度并不比现代的湿度差:“内有一针,能左右旋,燥则左旋,湿则右旋,毫发不爽,并可预证阴晴。”但是,现代科学家再也制作不出这样的“测湿仪”了。

1658年来华传教的比利时人南怀仁,也曾使用鹿筋,于清朝康熙年间制作了一件“湿度器”。需要注意的是,选用动物的筋线制弦有讲究,动物不能太老,动物越小筋对湿度越敏感,测湿时越灵。南怀仁制作的湿度器,用的便是小鹿的筋。

(南怀仁)

为了准确观测,西汉时用上了“测湿仪”,这比达·芬奇于十五世纪时设计出的湿度计要早一千多年。这种测湿仪是利用炭吸湿性强的特点,借助天平原理实现测湿目的。

中国是最早发明测湿仪器的国家。《史记·天官书》记载:“冬至短极,县(悬)土炭,炭动……略以知日至,要决晷景。”

西汉时人们有“县土炭”的风俗:冬至节气前,把土和炭分别挂在天平两侧,通过观测天平两端升降,来判断湿度变化。如果空气干燥,炭中水份散发快,会变轻,放炭这端就发上升;如果空气湿度增加,正好相反。

此即《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谓:“燥故炭轻,湿故炭重。”《淮南子·泰族训》则进一步说明了测湿仪工作原理:“夫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风之至也,莫见其象而木已动矣。”

  • 发表于 2017-03-28 00:00
  • 阅读 ( 752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