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上被麻翻?真的有这么强劲的“迷药”吗?

上周,北京“四号线”又火了。原因是有一篇名为《四号线!!你肿么了四号线!!》的文章又火了。这篇文章讲述了几个不同视角的故事,有的是在乘坐地铁时,看到乘客被歹人用“迷药”麻翻拖下车厢;有的是本人如何及时发现了想要麻翻自己的歹人;有的是虽然被歹人喷了迷药,但在好心阿姨和自己智慧的帮助下,成功脱险……


读到这些故事,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类似的文章几乎每年都要在朋友圈传一遍……实际上,此类传言有很大一部分的虚构成分,毕竟在一个法治健全的社会,这种作用强大的“迷幻药物”很难在市面上流通,但我们不能不警惕,因为个别不法分子利用非法途径获取医用麻醉制剂或者从化学药品中自行提取类似成分,作为获得非法财产的手段,确实是现实中发生过的。

当然有麻醉药物,但药效并没这么强烈

从医学角度来讲,麻醉药物当然是可以制造出来的,但是其药效多数没有传说的那么强劲。

由于外科手术的需要,临床中必须使用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镇静、无痛效果,方能进行手术操作。麻醉药物主要包括镇静、止痛、肌肉松弛三类,大部分镇静药物都是通过吸入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而起作用,达到让患者深度睡眠的目的。同理,趁人不备而令其吸入高浓度的该类药物,确实可以很快达到令人意识丧失的效果;而将强力肌松药物皮下注射后,亦能在短时间内使人肢体无力、丧失抵抗能力。

“迷药”对身体的危害有多大?

所谓的危害极大的“迷幻药物”是指作用于神经系统、能强烈改变感知、情绪与主体认知过程的药物。这类药物生理上是安全的,没有或仅有轻微的智力与记忆力损害。与医学上正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不同的是,迷幻制剂所产生的效应难以预测,常常取决于使用者自身的心理预期与所处环境。

研究表明,市面上出现过的麻醉、迷幻制剂主要包括惰性气体(如氙)、简单的无机物和有机物(N2O和氯仿)以及复杂的有机物(卤化烃、醇、醚、甾类),这些药物通过激活γ-氨基丁酸受体(GABA)受体、阻滞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而发挥作用。GABA受体是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位点,上述药物通过增强GABA受体介导的电流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人意识丧失;而NMDA受体是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上述药物作用于NMDA受体后,可以阻滞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虽然上述药物不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永久性损害,但可以一过性地使人意识丧失,在封闭环境下,容易受外界所支配。

好在市面上出现的迷幻药物,多为纯度较低、作用轻微且短暂的制剂,其作用强度并非网络传言当中所说的那般强大。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就算吸入或者被注射少量药物,也可以及时呼救或者抵抗,在药物发挥最大作用前吓退不法分子,并上报公安机关,随后及时就医,防治发生神经系统毒性损伤。

为什么躺枪的总是神经系统?

为什么在“谣言”中,坏人用的药物总是针对神经系统?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受神经系统(脑和脊髓)支配,神经系统是结构和功能最复杂、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人体内各器官系统均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完成统一的生理功能。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语言、意识、思维活动等高级功能,并由特定部位的神经组织完成。因此,我们每次听到的“谣言”中,不法分子均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神经系统达到控制受害者的目的。

比起“迷药”,我们也许更应该关注神经系统疾病

作为人体一切活动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复杂,目前仍未被我们探索清楚,因此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亦不能得到有效诊治。与微信散布的流言相比,我们更应该关注自己的神经系统功能状况。

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对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人群中普及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知识,使人们熟知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种类与相应的临床表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虽然神经系统疾病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持续不缓解的头晕、头痛,无外伤情况下的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认知能力、记忆力、计算力进行性下降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该立即就诊于神经内、外科,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将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规律:婴幼儿出现频繁呕吐、意识下降多为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所引起,常见有脑积水、脊柱裂等;青少年人群出现突发的肢体活动与语言功能障碍,多为颅内出血性疾病所致,如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青中年人群缓慢出现的头痛、肢体感觉与运动障碍,应考虑到颅内的肿瘤(最常见为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或者颈椎病等,而突发的、急剧进展的肢体活动或语言功能障碍,多数由于高血压或者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出血所致,也可能是急剧生长的颅内肿瘤所引起;老年患者出现缓慢的认知功能与肢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应该考虑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俗称的老年痴呆)、脑萎缩等。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悬壶科普团队王旭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发表于 2016-06-29 00:00
  • 阅读 ( 763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