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高企认定和双软认定的区别在哪? 如何申请双软认定?

高企认定和双软认定有什么区别呢?今天,达晟信息咨询跟大家讲讲! ...

谁知道高企认定和双软认定的区别在哪?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高企认定和双软认定有什么区别呢?今天,达晟信息咨询跟大家讲讲!

·······································································

如何申请双软认定?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双软认证的材料: 1、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2、软件评测报告 3、上年度12月份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复印件各三份加盖财务章 4、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5、企业总人数在20人以下的须提供50%企业大专以上人员的学历复印件;如企业全部人员超过20人,列出企业人员名单一份(包括姓名、毕业学校、学历) 6、上一年度12月份科研开发成本明细帐,帐页最后一页复印件一份并加盖财务章; 7、按要求提供软件销售发票复印件一套(3-4张)以及对应的合同复印件 双软受理的部门是软件行业协会,著作权申请需要一个月时间,要先办理软件著作权才能办理双软认证。 具体问题您可以咨询: MSN:blueblood@live.cn QQ:809955712

···································^^····································


做开发是相当辛苦的,每天都要加班,可以说是用命在换钱,就长期发展来说还是软件测试比较稳定,发展也不错。而且你也有编程的基础,做测试也就更容易了。

···································^^····································


测试工程师的起薪从2000~5000元/月不等,若有4年工作经验的话,薪资在8000元/月左右,也就是说,4年的工作经验,正常的发展,会成为一名高级测试工程师;那么,普通的测试工程师薪酬情况如何呢?以2年左右从业工作经验的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各地薪资情况来看: 北京地区该职位的平均年薪逾5.8万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年薪为全国之最,将近8.5万元,而其余各类型企业的年薪都在5~6万元左右。 上海地区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6.3万元,欧美独资和欧美合资的薪资不相上下,分别为7.9万和7.7万元。国营企业略高于平均线,达到6.5万元,其余各类企业则都表现平平。 广州地区该职位的平均年薪约为4.5万元;其中外商独资欧美企业的年薪最高,达到了7万元;合资/合作欧美企业也能拿到6.2万元的平均年薪,合资/合作非欧美企业就较逊色,年薪不到4万元。 深圳地区的平均年薪是全国各城市最高的,超出7万元,其中外商独资欧美企业的年薪为7.8万元,国营企业的年薪紧随其后,超过了7.3万元,合资/合作非欧美企业的年薪较低,约为6万。 上海地区的软件测试工程师享有的带薪年假是全国各地最多的,一年中平均有10天,北京、广州、大连均为8天,杭州和深圳相对较少,为6天。 以上这些地区在软件测试的培训方面都做得不错,基本上均有6成以上的从业者可享受到公司提供的培训计划,但上海的软件工程师的培训比例不到5成。杭州和深圳两地的培训是全国各地区最出色的,逼近8成。 深圳、上海均有2成的从业者可享受房贴或者补充住房公积金,大连和北京则有3成以上的从业者可享受公司的房贴或者补充住房公积金,广州更是达到了4成以上,而杭州此项福利的比例较低,仅为1成。 在我国软件测试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比较起来尚有很大的差距。以下为笔者拿到的2002年美国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薪资收入统计: 城市/地区 工作年限 少于1年 1-2年 3-6年 7年以上 中西部 $44,000 $54,000 $64,000 $74,000 德克萨斯 $49,000 $59,000 $69,000 $79,000 硅谷 $52,000 $62,000 $94,000 $104,000 纽约及周边地区 $53,000 $63,000 $110,000 $135,000 由上述的情况介绍不难看出,在我国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发展前景广阔,而且薪酬、福利在行业中也有很强的竞争力。

·······································································

7大战略性思考,从产业组织视角创新园区运营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加入“产业地产交流群”,了解每日最新产城资讯、获取干货报告、与行业同仁交流学习。


引言:本文根据姜盼讲授的《颠覆性创新时代的产业园区运营》培训材料整理。在互联网+、数字经济和智能技术等推动下,产业分化重组和行业跨界整合频频出现,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生态中的主要力量。产业园区运营需要迎合这些产业组织变化的新趋势,应在7个方面进行新的战略性思考和变革。

近两年来,杭州501广场的热度已超越了上海新虹桥医学中心,成为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又一标志性事件。杭州501广场由解百纳和百大集团联手迪安诊断负责投资运营开发,并与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开展战略合作,是国内首创将健康医疗和商业零售融合的样板店,是探索“医疗+商业”的共享医疗新模式的先行者。


之所以先讲一下杭州501广场,是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产业组织变革的例子,共享医疗模式适逢医疗服务产业变革的趋势应运而生。今天,在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每个产业都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进行着产业分化重组和行业跨界整合,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生态中的主要力量。这就是产业园区规划运营面临的新环境,结合产业组织模式的新趋势和新变革,我们认为,当前的产业园区规划运营必须要进行7个方面的战略性思考。


  · 主导产业的瘦身与增高

  · 产业客群的分化与聚焦

  · 从引资到引技再到引才

  · 产业载体的极致与情怀

  · 产业服务的痛点与链接

  · 商业模式的创新与重塑

  · 思维边界的突破与嫁接


产业园区的运营,一般要经历从产出导向到产业导向再到产品导向(科技创新)的升级过程,有了特定的主导产业,才能围绕特定产业组织产业链、搭建技术平台,精准高效地组织优质的园区运营资源。在产业发展上,对做什么不做什么要有坚定性,采用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指引管理产业发展,聚焦几个产业方向主动作为,坚定地执行。比如上海医谷,占地11.88平方公里的园区以高端医疗服务业和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为核心,以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为导向,打造了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医学园。

当然,在产业发展上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清单外的产业及项目可采用“一事一议”原则灵活处理。对于已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园区更是如此,关注未来的潜力增长产业,淘汰低效落后的产业,但对于中间状态的产业就要灵活处理。


在信息技术应用的驱动下,传统的产业链分化、融合和创新,催生了大量的新的业态。分化是将产业链、价值链打散,从传统的补链思维到拆链思维,促进了CRO、CMO到模块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链的融合包括产业间的渗透、交叉、跨界,诞生了多样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还有3D打印、众包等创新的业态,传统的产业生态发生了巨变,出现了很多新的产业客群,要分析不同客群的产业组织规律,才能发掘有效需求;好的产业规划是在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地图、产业地图、应用地图。

比如在大健康产业领域,在新医改不断深化的大趋势下,传统医疗服务产业链不断分解、重组,民营医院、民营诊所、第三方独立医疗服务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互联网医院等产业业态不断涌现。

以杭州小营智慧健康产业园为例,园区占地面积约100公顷,以上城高端医疗服务聚集区为引领,依托浙医一院、浙医二院两大龙头,以健康服务产业链为重点,形成了辐射整个上城区的健康产业带。小营街道辖区内,健康服务业企业机构已达460余家,涉及公立民营医疗机构、医药医疗器械批发及零售、医药生物科技、健康管理等类别。


园区规划以“一圆心三区域”为基调,打造集健康体检、养护、孵化、数据为一体的健康产业园,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医疗资源转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能享受”的实体平台。其中,上城区智慧健康产业展示中心主要功能为健康管理、健康信息、展示交易、健康体验;五柳巷、城站大商圈高端专业医疗服务基地有五柳巷中医街、彩虹鱼康复护理中心、全景医疗诊断检测中心、华实肠胃诊疗专科医院、暮泰医养中心等;环解放路医疗及研发总部基地的主要功能为医疗健康产业和高端医疗研发总部办公。


投资人王煜全在其专著《全球风口》中,基于对美国创新模式的深入观察及大量的投资实战明确论述了以下两点: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逐步崛起,并正在改变全球的科技产业格局;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遵循“积木式创新”模式。从园区运营来看,围绕中小科技企业建立的创新生态至关重要,高校是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的引擎,企业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开放式制造能力成为科创企业的必要需求。


杭州天和高科技园打造了中国首家以体外诊断产品(IVD)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与智慧健康专业科技园,也是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为一体的民营高科技园。园区占地110亩,入驻企业280余家,近80%是生物医药企业,来自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家约110家左右,70%以上为留学回国创业团队。


空间服务依然是产业园区的主要服务,伴随着企业需求的不断发展,产业载体的形态进一步分化,“小而专”的园区不断涌现出来。无论是大型开发区,还是产业新城、特色小镇等,大尺度的土地空间正在分解为一个个有机的产城细胞,其物业产品、服务和环境建设,能够更好满足特定产业对空间尺度、地面承重、建筑层高、废弃物处理、供应链组织等的专业化需求。


“小而专”在产品上体现为极致好用,在环境上体现为人文情怀。极致好用的产品要在政府诉求与客群需求之前进行权衡,实现产办融合、产商融合、产居融合。如杭州天和高科技园区占地110亩,一二期合计13.8万平方米物业面积,功能上满足从研发孵化-小试中式-小规模量产的一站式服务。主要物业类型包括:多层GMP厂房(4-5层,提供单层500到1500平不等4种规格产品,层高3.9-5米),高层办公楼(26层,1800平方米/层)。

  1#楼:医学检验试验平台

  2-B#楼:诊断试剂研发平台

  2-C#楼:生物医药研发平台

  2-D#楼:医疗器械研发平台

  2-E#楼:智慧健康研发平台,生物信息平台

  3#楼:GMP标准厂房

  4#楼:GMP标准厂房

  5#楼:总部基地,体验中心,专家楼,会展中心,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信息化、云服务平台,现代医疗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生态网络服务平台

  6#楼:GMP标准厂房


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在众多领域给大公司造成强有力的冲击,主要得益于当今社会对创新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创新生态越来越完备,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成为科技转化的基础保障。产业园区既是创新生态的一个环节,又要培育小环境的创新生态,激活各类入园企业的创新活力。我们认为,从服务入园企业和企业里的员工出发,主要应该构建起三类产业服务功能。


一是做特定产业(企业)的痛点服务,如浦东软件园的双软认证服务、杭州501广场的医技共享服务、杭州天和科技园的销售公司(集合销售平台)、上海医谷的检测服务机构集群等。二是做特定产业的战略投资,产融资本将从财务投资转向战略投资,促进科学家和企业家的配对,为创业公司导入技术、人才等关键资源。三是做创新要素的广泛链接,构建产业沙龙、俱乐部、技术联盟、职场社交等平台,打造多种促进社交的连接场景。


无论是市场化企业主导的园区,还是政府平台公司运作的园区,商业模式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我们曾总结了4种产业园区商业模式一是以产业物业开发租售为主的地产开发商模式,典型代表为联东U谷

  • 发表于 2020-11-20 23:47
  • 阅读 ( 550 )
  • 分类:双软认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