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术语中,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基础体温升高被称为病毒性发热。引起发烧的实际病毒可能是可辨认的,也可能是不可辨认的。病毒性发热可能伴有其他体征和症状,如流鼻涕、红眼、不适、易怒、关节和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和皮...
在医学术语中,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基础体温升高被称为病毒性发热。引起发烧的实际病毒可能是可辨认的,也可能是不可辨认的。病毒性发热可能伴有其他体征和症状,如流鼻涕、红眼、不适、易怒、关节和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和皮疹。大多数情况下,病毒性发热在三到七天后消退,被认为是良性的和自我限制性的。但是,它会引起并发症,特别是在年轻人、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src="/img/0807/woman-wearing-hat-and-blue-scarf-with-thermometer-in-mouth.jpg"/>病毒感染可引起中暑。一种特定病毒的传播通常发生在一个人吸入气溶胶颗粒物、吃或喝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或直接接触时一些病毒通过直接接种或性接触传播,病毒可能影响某个器官,医学症状可能局限于该器官,如腺病毒和鼻病毒感染上呼吸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则影响胃肠道,引起肠胃炎或腹泻,病毒在局部扩散后,会进入血液或淋巴,最终被免疫系统击退

病毒性发烧通常是感冒的一部分病毒性发热是因为诸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物质被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出来。当这些物质刺激下丘脑,将体温设定在更高的水平时,就会出现发烧。扑热息痛、阿司匹林,而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退烧,因为它们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

人体可以提高体温来对抗病毒此外,病毒性发热在限制病毒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据推测,随着体温的升高,被称为热休克蛋白(HSP)的特殊蛋白质被激活,以增强淋巴细胞对感染病毒的反应。体温在38至39摄氏度(100.4至102.2华氏度)之间的发烧被归类为低热,在39到40摄氏度(102.2到104华氏度)之间被归类为中度发烧。当体温超过40摄氏度(104华氏度)时就会出现高热。当体温达到42摄氏度(107.6华氏度)及以上时,就会出现高热病毒性发热可能是有益的,但被归类为中度或高度的发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应给病人采取降温措施,如服用退热药和洗冷水澡,尤其是高热,因为它达到了与生命相适应的限度,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医疗紧急情况

病毒引起的体温升高称为病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