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冷漠的旁观者见死不救?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省佛山市,2岁女孩小悦悦被汽车撞倒并碾过,7分钟内,18个路人经过,但无一人救助,最后被一个拾荒阿姨救起,但还是在8天后去世。事件发生后,国人纷纷谴责路人冷漠见死不救。后来,有心理专家出来解释说,路人的“冷漠”,其实是心理学上的“旁观者效应”所致。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紧急事件现场,由于旁观者的存在,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抑制,受害者得不到帮助。现场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袖手旁观,受害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这种现象违背常理,我们通常会认为在场的人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旁观者效应”这个概念的诞生,源于1964年发生在美国的一桩谋杀案。

1964年3月13日凌晨,纽约,28岁的女子吉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自己的住所附近被一个持刀歹徒袭击,整个过程持续了35分钟,由于引起了女子的邻居的注意,凶手一度逃离,但很快又折返继续行凶,最后把她杀死。据报道,她有38个邻居目睹此事,但无一人出手相助或报警。

3月27日的《纽约时报》头版报道了这件事,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美国民众和媒体展开了关于人性冷漠的大讨论,一批社会评论家也站出来发表高论,认为此案具有重要意义,冷漠已经成为大城市的一个特征,美国社会正在变成一个冷漠的社会。由于媒体不断渲染,事情越炒越大,最后还出了一本书。

这些讨论引起了两个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比伯·拉塔奈(Bibb Latane)——的注意。他们研究了所有关于这个事件的报道后,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无人帮助吉诺维斯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她的邻居多达38个——人越多,就越没有人去帮助受害者。因为责任被分散了。

心理学家毕竟不是慷慨陈词完就了事的社会评论家,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解释,紧接着就是做实验来验证这种解释。科学上把这种未经验证的解释称为假说。

达利和拉塔奈找了一些纽约大学的学生做被试。按照惯例,他们隐瞒了实验目的。实验者告诉这些大学生,找他们来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大学生活。实验的过程是,每位学生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相互之间用实验者提供的通讯工具通话,这种装置每次只允许一名学生讲话,其他所有学生都能听到他的讲话。每个学生有2分钟的讲话时间。

实验者把学生分为三组,让他们处于三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这是这个实验的关键所在。第一组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只能与另外一个人交谈(二人组);第二组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将与另外两个人交谈(三人组);第三组的学生被告知他们将与另外五个学生交谈(六人组)——当然,这又是实验者的“骗术”,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学生作为真正的被试,其他声音都是录音。

实验开始后,被试首先会听到一个男生在讲话,他谈了一些自己的大学生活,然后提到自己有癫痫病史,尤其在压力大时容易发作。他讲完后,轮到下一个学生讲话,在第一组中,就是轮到被试讲话,而在另二组中,可能是另外一些“学生”讲。一轮下来之后,又轮到第一个“学生”讲话,此时突发事件发生了——该“学生”开始讲话不久就“癫痫发作”,断断续续地发出一些求救的声音:“……我的癫痫就要发作……我需……要一些……帮助,如果有人愿意帮助我……(哽咽声)我要死了,帮……助癫痫……”

面对这个突发事件,三组的被试会有怎样的不同反应?

实验结果是:当被试相信有其他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概率大大减小。第一组(二人组)有85%的被试实施了帮助行为——离开其所在的房间,向实验者报告情况——而第三组(六人组)只有31%的被试这么做。被试采取行动的反应时间也有显著差异:第一组的平均反应时间不到一分钟,而第三组接近三分钟。

实验结果清楚地显示,无论是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还是提供帮助的及时性,都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多而迅速递减。两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简称“旁观者效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中的机制之一就是“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面对突发事件,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有帮助受害者的责任;而如果还有其他人在场,这种帮助受害者的责任就会扩散出去,觉得帮助受害者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在场的人越多,这种责任扩散就越厉害;在场的人越多,在场的每个人就觉得自己出手帮助的责任越小。

面对突发事件,在旁观者众多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等待别人行动,而自己处于观望状态。每个人都以为别人已经提供帮助(别人已经帮了,用不着我了),或将会提供帮助(我不帮,总有人会帮),或应该提供帮助(别人都不帮,我为什么要帮)。这样的情形最终导致了旁观者的集体冷漠,而酿成悲剧。

在旁观者众多的情况下,不仅帮助受害者的责任感扩散了,而且不帮助受害者的自责和内疚感也扩散了。“谁都有责任”最终变成了“谁都没有责任”。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让人深思。

除了“责任扩散”,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导致了旁观者的冷漠呢?小悦悦事件中,小悦悦并非被旁观者围观,而是18个路人相继走过她身旁,责任扩散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为什么无人出手相助呢?

达利和拉塔奈做了一系列实验,找出了旁观者冷漠的其他原因,提出了旁观者介入(bystander intervention)的完整模型。从紧急事件发生,到个体出手相助,必须经过五个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未满足,都将阻断助人行为。现在,假设你是一个路人,一个潜在的帮助者,让我们来看看这五个过程:

首先,你必须注意到正在发生的事件。如果你正在赶路,如果你脑子里在想着事情,如果路上拥挤喧闹,那么你很可能不会注意到周围发生的事件。从视频上看,走过小悦悦身边的第一个路人就很可能没有看到血泊中的小女孩。

其次,你必须把事件判断为紧急情况。当你注意到事件之后,你必须对情境做出判断:这是什么情况?他需要我的帮助吗?

现实中很多情境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一个流浪汉躺在路边,他是喝醉了还是已经死了?一个女孩坐在树底下哭泣,她是被抢劫了还是失恋了?房间里突然冒出烟雾,是排气管泄露还是着火了?门外的尖叫声,是开玩笑还是有人被袭击了?

你必须做出判断,才能决定是否介入事件。没有人喜欢把正常情况误判为紧急事件,那意味着自己大惊小怪,而且很愚蠢。这种害怕难堪和被嘲笑的心理,称为“预期性焦虑”(anticipatory anxiety)。设想一下,当你大义凛然地走向哭泣的女孩,询问她是否遭遇抢劫时,她却告诉你“我刚和男朋友吵架了”;或者当你快速冲出门外,准备制止袭击者时,却发现别人是在开玩笑,你会不会很尴尬?我们害怕自己反应过度,不愿“自作多情”,我们会不动声色,直到做出确切判断。于是就拖延了行动的时间。

当我们无法做出判断时,通常会参照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我们会看看周围的人的反应,以判断这是否是紧急情况——我们没有意识到:周围的其他人其实也在参照我们的行为。这样就导致了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在相互观察,通过其他人的表情和行为来判断情况;而如前所述,我们在确定情况之前会保持不动声色——结果就是大家都看起来若无其事,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于是我们就判断一切正常。

这种“每一个不明真相的人都通过其他不明真相的人来判断情况,结果依然是大家都不明真相”的现象,叫做“多元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它导致一个紧急事件被所有人解读为正常情况。

为了验证这种“多元无知”的情形,达利和拉塔奈做了一个“房间充烟”的实验。在实验中,被试在房间里填写问卷,有的被试单独在一个房间填写,有的则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填写(三人互不认识)。在填写过程中,“紧急事件”发生了——烟雾从墙上的通风孔进来了。在单人组中,有75%的被试向实验者报告了烟雾;与此形成对照,三人组中只有38%的被试报告了烟雾,而且报告速度比较慢。最有趣的是,实验者还设计了第三种情况,这种情况下,三人组的报告率下降到只有10%,许多人直到6分钟实验结束时都没有去报告,而彼时烟雾已经浓到让他们咳嗽和揉眼睛的程度!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这几个三人组中,每组只有1人是真被试,其余2人都是实验者安排的“托儿”,他们故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显得对烟雾毫无反应。那个真被试看到2人对烟雾无动于衷,于是在迷惑不解中拖延报告的时间,甚至最终把烟雾判断为“正常情况”!

第三,你必须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如果在突发事件中,你是唯一的旁观者,那么你会立即承担这种责任。然而,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你也许会让他们替你承担责任。”

第四,你必须有行动的知识和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缺乏相应的能力(比如不会游泳),你可能不会采取行动。

最后,你还需要有行动的意愿。设想,你注意到了事件,然后准确地把它判断为紧急情况,并且感到自己有责任行动,恰好你还有帮助对象的能力,那么你一定会出手相助吗?未必。你还需要衡量一下行动的利弊。

在助人之前,你会本能地快速衡量一下行动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冒的风险。如果代价太大或风险太高,你很可能会放弃。这些代价和风险包括负伤甚至死亡(如果勇斗歹徒的话)、被诬告被起诉(如果遇到“彭宇案”中那个南京老太的话)、让事情变得更糟(小悦悦事件中就有人指责陈阿姨的救人方式有问题,可能加速了小悦悦的死亡)或者仅仅是让人看起来很愚蠢。

旁观者的冷漠在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大量的悲剧。

2010年,42岁的英国女士西蒙·贝克在Facebook发布自杀遗言,她的上千名线上好友无人报警或相助,直到次日警方发现其遗体;2008年,一名美国男子在马路旁边把自己的儿子活活踩死,此人的家人、朋友及路人在旁围观,无人制止;2007年,一个中国小伙公车上抓小偷被捅10刀,周围乘客袖手旁观……

道德谴责无济于事,只有科学研究才能给出解决方案。知道了“旁观者效应”,我们就应该努力避免成为它的牺牲品。

如果你是受害者。当紧急事件发生,你急需帮助时,你要克服不好意思的心理,勇敢地求救。你必须引起他人的注意,然后明确地告诉对方发生了什么情况;你要克服向众人求救的心理,从人群中指定一个人帮助你,并且明确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如果可以,你要尽量降低他帮助你的成本和风险,消除他的顾虑。

如果你是旁观者。当事件发生而你不确定情况时,你要记起“多元无知”的概念,并努力克服“预期性焦虑”;当有人需要帮助时,你要想到“责任扩散”的情形。“我们应该永远像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时一样去行动。”

有趣的是,在很多年后的2007年,人们经过考证发现1964年那场经典的谋杀案其实是记者报道有误,吉诺维斯的邻居并没有38个,而途中也有人报过警。也许当初记者为了制造新闻效应而夸大了事件的情形,然而它却歪打正着地开启了社会心理学上一段重要的研究。人们可以为43年前的那场冷漠杀人案翻案,却无法推翻经过许多实验证实的旁观者效应。

(作者:沉路的小屋)

  • 发表于 2014-02-18 00:00
  • 阅读 ( 113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