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使用膨大剂可损害神经系统吗?

流言说:果农用勾兑好的膨大剂蘸泡猕猴桃膨大期嫩果。叫“膨大素”,刺激细胞分裂素物质,属激素类化学物质,对植物产生助长、速长作用。研究表明,使用膨大剂后的果蔬味道变淡、口感差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神经系统,也有可能造成儿童发育不良、痴呆等。

果壳网 流言百科答:

假。膨大剂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合法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在化学性质上差异相当大,识别机制也各不相同,因此植物激素在动物体内无法发挥其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论证:

植物激素是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可以从产生部位输送至作用部位,微量浓度即可对植物体产生某种生理作用的活性有机物。在植物体内,对促进植物果实发育影响最大的激素有两类:生长素和赤霉素。生长素是由生物体内20种氨基酸之一的色氨酸,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的,它对于植物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种子的萌发、芽的伸长到植物形态的建立,都离不开生长素的参与。赤霉素则得名于赤霉菌。植物自身也能产生赤霉素,来对自身的生理过程进行调节。它们都能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的生长,而果实的发育,其本质就是子房壁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所有被子植物发育中的种子都能够大量合成生长素及赤霉素,使得果实进行发育。

除了和种子产生密切关联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外,植物体内还含有多种其他的激素,包括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油菜素内酯等等。

这些激素严密而精确地调节着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各个生理过程,可以说植物的任何生理过程都离不开植物激素的调节。所以在我们食用植物组织,尤其是果实等植物激素大量产生的部位时,其所含有的内源性植物激素也一并被我们吃了下去。例如在新鲜脐橙果肉中,内源性赤霉素含量可达10微克每克,生长素含量约为1.2微克每克,我们吃上100克脐橙就相当于摄入了1毫克的赤霉素以及120微克的生长素。生长素及赤霉素无毒, 很快会随代谢排出体外,因此对人体并无不良作用。

人工合成植物激素VS动物激素

在农业生产中,人们经常会用一些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施用给作物,来获得所期望的性状。这些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中,以生长素类似物2,4-D、萘乙酸以及能产生乙烯的乙烯利为多。这些人工植物激素属于低毒农药,且若是超量使用会造成果实异常膨大、易于腐烂;植物体生长障碍甚至死亡等不良影响,因此适用量不会很大。并且对这类植物激素有最高检测限标准,例如我国对2,4-D和乙烯利的最高残留限量分别为0.2毫克每千克和2毫克每千克,较欧、美、日等国持平或更为严格。因此购买符合标准的水果,是不用担心这些植物激素对人体的危害的。

与植物一样,动物体,包括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生殖过程,都需要激素的参与。但是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在化学性质上差异相当大,并且识别机制也各不相同。因此动物激素无法被植物识别和起效,反之,植物激素在动物体内也无法发挥其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就好比不同操作系统下的软件只能被对应的操作系统所识别和使用一样。

膨大剂使用合法且安全

其实,膨大剂并不是什么新奇的农药,也不是像DDT那样的非法化学药品。它的学名叫氯吡脲(CPPU),是一种已经广泛应用在猕猴桃、甜瓜等水果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它的作用原理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一般是认为,它是通过调节植物体内激素的分泌来发挥作用的:它能促使植物细胞加倍分泌细胞分裂素,增加单位时间内植物细胞分裂的次数;同时,它还能促使生长素的分泌,使细胞长得更大。结果从整体上来看,我们需要的“果实”就增大了。

不过,大家更关心的恐怕是膨大剂的安全性。动物实验的数据,小白鼠口服急性中毒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918毫克。如果长期接触可能会引起体内蛋白质紊乱。不过,在通常条件下,膨大剂降解较快,在喷施到植物上24小时后就有60%发生降解。即使进入动物体内后,膨大剂也不会赖着不走,实验老鼠吃下去的膨大剂在7天后只有2%存在于老鼠体内。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膨大剂还算安全。

  • 发表于 2014-02-01 00:00
  • 阅读 ( 86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