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她,就送石头做的脑白金

雄螳螂并不比男人更看重爱情。广泛流传的雌螳螂交配时弑夫之说并非事实,只有百分之一的雄性螳螂成了爱人的点心——与雌螳螂婚配确实也有危险。实际上,很多雄性螳螂会给雌螳螂送一只蝗虫作为聘礼。对于螳螂来说,蝗虫的贵重程度与人类的钻石戒指差不多。

送钻石戒指表达爱意的历史并不算太长。有案可查的第一枚钻石订婚戒指,是1477年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连一世送给法国公主玛丽。克西米连一世为玛丽的美貌倾倒,但玛丽已有婚约在身。克西米连采纳亲信大臣的建议,送了一枚镶着又薄又平的M形钻石戒指给公主,打动了她的芳心。

而钻石被用于订婚仪式,是从1840年代才开始的。

什么最能表达爱意

按一些人类学家的说法,在以打猎采集获取食物的原始时代,男女两情相悦表达爱意的方式颇具螳螂式的古风:男子会向心仪的女人送上一只小猎物,以博取心上人的欢心。

然而,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后,似乎出现了倒退:在大部分文化中,婚姻的基础并非两个青年男女的两情相悦,而是双方家庭的互相认可。家庭的财力才是决定性因素。除印度等少数文化,缔结婚约时,总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输送财物,而非向女方本人。

中国在多数情况下,真正大头的彩礼是随着迎亲队伍一同送达的,而欧洲则是在缔结具有法律效力的婚约时交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富裕家庭双方男性家庭成员参与的聘礼清点活动,甚至要请公证人出席。据马基雅维利的家庭日志记载,他嫁女儿时,公证人甚至连毛刷、镜子等无足轻重的物品也进行估价。

整体上,无论农耕社会还是游牧社会,婚姻的聘礼总是偏向实用性,农业社会是粮食和纺织品,游牧社会是牛羊马匹或骆驼。

越是富裕的家庭或社会,聘礼清单上的物品偏离实用功能的物品越多,譬如黄金和贵重装饰品这类物品都是财富的符号。在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一担萝卜就能娶回一个新娘,新娘的价值倒退回了穴居时代。

然而,如果男女双方在婚前就已情投意合,他们互相赠送的礼物才能更代表爱情本身。

虽然兰花花们给放羊的情哥哥送的手帕、汗巾依然带有强烈的实用性特征,但亲手做就,并特意绣各种花纹图案——这不可兑换的高附加值,才象征了爱情的非物质特征。

文化人送给情人的礼物更有脱离实用性的特征。譬如给爱人献一首诗,谱写一首曲子,绘一幅画、绣一副花、或以某些离奇的举动展示其浓浓爱意。总之,比较东西方爱情故事,不难发现人类表达爱情时互送的礼物,总是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1,礼物是直接送给对方的;2、倾向于偏离实用性而强化其精神性;3、可兑换性很低,并且,如果成本越高而兑换性越低,其价值越高;4、必须是送礼一方的劳动,最好是抽象劳动(这条很重要,文革时代结婚时互送的红宝书,具备了前三个特征)。

对能接到这些礼物的多情女子来说,这些礼物的价值,远远高于获得她父母首肯的另外一个富裕家庭的聘礼。爱情的确是无价的,不能用财富来衡量的,至少在结婚前是如此。

只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浪漫的行吟诗人、四处游荡的文人才子、头脑发热的骑士,只是极少数的存在。也正是由于其稀少和罕见,在东西方,各种流传的爱情故事,都是由他们写就的,奠定了爱情表达的基本技术套路。

在金钱没有污染大学校园爱情的浪漫年代,中国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手段,基本没有超出诗人、骑士、才子与兰花花和王五构成的一个技术区间。

工业革命让人类拥有了爱情的机会和权利。大家庭模式解体,每个民族的包办制婚姻都因此动摇瓦解,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和自由,爱情在每个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前招呼,而闪闪发光的钻石,也在正前方不远处等待着。

婚姻保证金与订婚标配

真正男女平等的社会基础才是爱情存在的广泛土壤。

即使在二战前的西方,女性婚后相夫教子的婚姻规则,也依然决定了女性在婚后处于从属地位。但与农耕社会不同,缔结婚约时,男方向女方家庭大笔输送彩礼的习俗,早已改为向女方本人送礼。

不是所有人都有诗人或艺术家的才艺,中产阶级之家缔结婚约,表达诚意的最好方式,是实用性价值低但却贵重的黄金、宝石之类装饰品。而戒指从来都在西方的婚姻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11世纪末12世纪初的夏尔特尔主教,通过对以往有关文献的整理,提出合法婚姻的缔结,除了双方同意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公开发誓、婚姻聘礼与陪嫁、交换结婚戒指、牧师祝福。

如果是贵重的钻石戒指,那自然是更好的信物。而钻石戒指之所以成为爱情的信物,被认为是1888年组建后的、控制了全球钻石产销的戴比尔斯(De Beers)公司的伟大营销成果——它让物理特性稳定的钻石成了爱情的象征。

不过,要让钻戒成为订婚的标配,单纯靠营销因素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美国乔治梅森大学长期从事与家庭相关法律研究的教授玛格丽特,对钻石戒指成为订婚标配的历史源流,梳理出一个独特线索。

她发现,她以美国为例,钻石戒指的销量变化,与相关婚姻法律和性观念变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1935年,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先立法废除了解除婚约的诉讼,它很快成为一个潮流,到1945年,美国16个州都通过了类似的决议。今天即便在还未废除解除婚约诉讼的州,相关诉讼也已经名存实亡。

这项制度的存废带来的变化是:此前婚约被视为一种正式的契约合同——如果未婚夫毁约,准新娘可以将他告上法庭,并索要赔偿。男方不仅要赔付女方为准备婚礼付出的实际成本,还可能支付悔婚所造成的精神损失。

受清教徒文化影响,当时美国人的性观念极为保守,不认可婚姻外的性行为。但年轻人缔结婚约后,很可能会发生性关系,如果男方悔婚,女方会因为不再是处女,名誉遭到毁灭性打击,是日后婚姻和终身声誉的严重威胁。

玛格丽特怀疑,正是在此背景下,寻求婚姻安全感的女性将目光投向了钻石戒指——这是一笔昂贵的押金,它会大大增加准新郎的悔婚成本。

这项研究中,玛格丽特将包括戴比尔斯公司的大规模营销等诸多因素也包含进来,设计了尽可能多的变量,分别评估它们与钻石销量之间的相关性。这些变量包括,价格、广告量、废除解除婚约诉讼的州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二战期间的投资额、以及适婚年龄人口比例。

研究结果显示,废除解除婚约诉讼是影响钻戒销量的最大因素。当法律不再是向“负心汉”讨说法的工具之时,钻戒成了女性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感的来源。

而1930年代,欧洲的钻石价格崩溃,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情侣都不再用其作为订婚礼物。戴比尔斯公司转战美国的营销攻势,恰巧撞上了法律修改后为社会习惯留下的重构空间,拿下了订婚仪式所要求的奢侈品市场。

但好景不再。1965—1980年期间,虽然美国人均收入持续上涨,但钻戒需求竟开始下降。因为1960年代美国性解放,处女情结已成过往,被悔婚的女性也不会太多“贬值”。戴比尔斯公司不得不调整策略:1980年代,钻戒之外的钻石首饰大量出现在广告当中。从1980年起,钻戒的销量从未超过钻石首饰总销售量的20%。

是的,戒指依然是爱情与婚姻象征,但未必一定是钻戒。而在只同居不结婚比例奇高的北欧国家,甚至戒指的地位都不复以往。

钻石不需要价值?

1982年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是否尝试出售一颗钻石》的长文,详细分析了戴比尔斯公司在全球的钻石营销策略。它粉碎了一个神话,认为钻石并不保值,甚至无法兑换。

其实,无需此文,就能发现钻石根本无法保值——无论它多么稀缺,只要是被源源不断地开采加工,却几乎永远不会被损伤,就必然无法长期维持高价。它不像可随意熔铸的黄金,一旦加工成型就永远无法再改变外在特征。

除了炫耀功能,钻石只有些微的工业价值。可以说,钻石是迄今为止价格与实用性悖离最远的东西,它与同具这一特征的文物、艺术品不同,不识字的人也会喜欢这些闪闪发亮的东西,比起玉石、玛瑙,因为它来自文化先进的西方,它具有全球认可性。

必须感谢戴比尔斯公司日复一日的全球营销,像脑白金“送礼只送脑白金”一样,省却了无数人送礼的心思——如果你不是一个诗人、艺术家、或满脑子奇怪创意的人,只是一个普通人,为打动爱人芳心,还有什么送钻戒更省事的办法呢?

所以,在今天男女已经高度平等,早已不需要各种形式的婚姻保证金的中国,钻戒作为种普世先进文化的象征被广泛接受。

不要因为你在网上看到了《大西洋月刊》那篇文章的翻译稿,就向她们介绍钻石不保值,甚至难于兑换,其实这无所谓,钻石只需要被认为是高价值的符号就可以了。

理想的爱情信物本来就该如此,如果有良好的变现特征,它就离钱太近,而谈钱总是伤感情的。准新娘们也不傻,万一谈崩了,钻戒可以退,彩礼坚决不退,中国近年大量的悔婚案例,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大家都清楚,钻戒其实就是一种石头做的脑白金,它除了象征性,没有任何价值。

但是,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人类才第一次在表达爱情时,比起雄性螳螂送蝗虫,要高贵了一些。

  • 发表于 2014-02-16 00:00
  • 阅读 ( 131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